第五第48讲 (第3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你别看我讲得这么轻描淡写呀,你不知道有多重要啊!

你们要观照啊!

所以这里实际上还是讲一句话,明白了万法都是一念之所变现,还讲什么真?还讲什么妄?还讲什么见?还什么能见?还讲什么所见?无非戏论法,都无实义。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所讲的真也好,妄也好;能也好,所也好,它中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前面打了交芦的比喻,交芦生出两根茎来,一个代表真,一个代表非真,真与非真之间——交芦下面一个根是空的,它没有一个结,破掉一个,那另外一个也会同时破掉。就是前面讲的双非双即,非一切即一切。那个双非双即呢,这两个东西当下是一个东西。所以「中间无实性」,就是没有一个东西能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东西,谁都不能单自个别地独立,它是互相依赖。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前面先讲了宇宙人生真理,讲出了真真如性,下面解决一个修门、行门的问题。从「是故若交芦」往上是十句话,是概括悟门,概括「奢摩他」这个法理法义。这里往下就是讲「三摩提」,讲修证的法门。证门呢,还在后面五十五个妙菩提路。这里是介绍修门。

「结解同所因」,「结解」就是修行的法门,先看到结和解,这是两个概念。前面的「结」是转圣成凡,后面的「解」就是转凡成圣。这个结和解就分别表现了两种状态。「同所因」,是一个因。叫我们六道轮回的是这个因,叫我们了生脱死成佛成圣的还是这个因。「圣凡无二路」,也就是讲「结解同所因」。做凡夫的是这个东西,做圣人的还是这个东西。没有第二条路,这条路是不是在我们六根上做文章啊?轮回生死的是六根,叫我们出流攀缘,结果在名闻利养里执着;而叫我们了生脱死、成佛成菩萨的还是它。成佛成菩萨、做凡夫六道轮回,就是一念迷与悟。悟了当下成佛,迷了当下是凡夫。这就是如来藏心修法门,不历阶梯,一步登天,无修无证。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这个交芦,你讲它空的话,它这两个东西交芦之相宛然现前;你讲它有的话,它里面什么也没有,中无实体,一无所有。所以你不能讲它是空,也不能讲它是有,它就是宛然现前。

迷晦即无明,明便解脱:怎么「迷晦」呀?六道凡夫执相昧性,执事昧理,他只是在事相上执着;小乘人以及不了义大乘执空昧有,执性昧相,执理昧事,他就执着这个空性。小乘执着人我空,大乘执着法我空,这叫「迷晦」,你当下这就叫无明——无明无明,你失去了大光明。

「明便解脱」,厉害不厉害呀?明白这个道理当下解脱。《妙法莲华经》第十七品记载,无量百千万亿的修行者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这一品,半个小时而已,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住位菩萨、行位菩萨,乃至地上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乃至像龙女那样一步登天,成为妙觉极果如来。这是不是讲「明便解脱」啊?就像舍利弗、憍陈那,听佛讲了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下证四果罗汉。是不是明便解脱?他们修了没有?证了没有?

就像《阿弥陀经》所讲,「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句是以吃饭打比喻,我这个嘴巴吃到巧克力是甜嘴巴,吃到辣椒是辣嘴巴,吃到榨菜就是咸嘴巴,吃到臭豆腐就是臭嘴巴。这是以此来比喻我们这个心,你明白了人心你就是人,明白了天心你就是天,你明白了佛心就是佛。当我们凡夫的心、妄想的心明白了真心——原来如此啊,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人一个念变出来的——你这就是阿弥陀佛。「还到本国」,就是成佛了,「本国」就是我的本来面目。

所以祖师大德讲《阿弥陀经》是法华秘髓,而今却被有些人讲得天花乱坠。佛临终遗嘱之一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不要看他讲得好听跟写文章一样,我们又不是考状元、考进士,而是考极乐世界。当然我希望我的弟子们不能像我这样,我是个大草包,讲话就是狂呼乱叫、拍桌子打板凳,没有其它本事。现在是拨乱反正的时候,所以讲话也不在文字上修饰,有时还讲许多土话,有时甚至还要讲脏话。但是希望我的弟子们在第二代人要把这个法讲得文明一点,就拜托各位弟子大众,阿弥陀佛!

这个法靠你们去圆融圆满,我在这里是开路先锋,先把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再说,然后我们再慢慢地圆满。任何一个法一开始都不可能很圆满,大家要理解。如果一开始没有这么一个横眉竖眼的人,就不能打开局面,所以脸皮子还要厚一点,不要怕人家骂,不要怕人家诽谤。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这里也是方便说。为什么要「因次第」啊?因为佛在前面引导大家的时候,已经从「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引导过了,是不是有个九相无明的次第呀?九相无明从开始到中间、到最后,它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解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这个过程啊?后面观世音菩萨讲耳根修证法门,就涉及到解六结。「六解一亦亡」,这六个结解了以后,还有没有一了?一是对六而言。亡到哪里去了?亡到无量万法里去了。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六根之中,你选哪一根最圆通?这个「入流」仍然在体现出前面的「明便解脱」。明心见性的人当下入大光明流。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这个「陀那」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第八识。所以我们从前面虽然把这个七识跟八识都说成是意根,进入第七识以后,我们感觉到第八识好像是如如不动;但在这一识再进一步加功用行,再进一步心变细就会觉第八识还是动的,而且动得特别特别特别快,又是第七识的无量倍。所以「微细识」就动得更快。「习气成暴流」,这里的习气就是我执。一念嗔恨心,即可以叫我们下地狱;一念明心见性,即当下成佛。「暴流」具有双重性,无论是受苦报,还是受福报,它都是平等的。你修什么样的心,就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命自我立,自己去权衡利弊。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这是佛讲到他的良苦用心,一会讲真,一会讲妄。讲到「真」的时候,有些人把真就当成真了,叫做执性昧相、执理昧事、执真昧妄。有些人讲《楞严经》、讲《法华经》时,说真佛无相,是不是他迷真了——除了真心以外什么也没有。讲到「非真」的时候呢,有些人就变成执相昧性、执事昧理——对啊,我们还是念佛好啊,还是来行善积德好啊!

他不懂得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也是我。「迷」就是迷在某一端,要么执性昧相,要么执相昧性。

「我常不开演」,佛实际在这里是讲了个软话,我都不随便讲这个法,这个法可难讲了。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古今中外没有几个人能把这个法讲清楚。所以我们就要理解这几千年以来,为什么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所以佛并不是讲叫我们不要开演,而是告诉我们这个法非常重要,不开演不得了;但是又不容易讲好,是不是我们要心把它讲好啊?你不能因为他容易迷惑就不开演,那就永远没有人成佛。讲经的人要心讲这个经,听经的人要护持,要理解。这部经很难得,很难讲。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所以我们的心出流攀缘,是不是在取相啊?我们相互之间,我去骗你的钱,我去供养你,是不是都是「自心取自心」啊?没有骗、供养之别,只是无分别不妨分别来引导而已。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一切东西都是多余的?谁骗谁啊?谁供养谁啊?你要想开呀。我们一切的所为是不是「自心取自心」啊?你在吃大米的时候,是不是「自心取自心」?这就是观照。脚踩大地,头顶蓝天,顶的是自心,踩的是自心。时时事事处处,无非我,无非诸佛,这叫念念在道。越是这样观照,你这个定力越深,品位越高。你不是要知道怎样修行吗?这就是修行。

「自心取自心」,是不是还是在悟中修啊?事情照做,用心不一样。去给老板打工,是不是「自心取自心」?把老板当成佛,我来供养你,老板再去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有了这个心,你就是在行菩萨道。这个修是不是还是悟啊?这个时候叫养悟,提升定力。

「非幻成幻法」,这是迷惑颠倒啊!

一切的十法界万法都是我们一念真心随缘变现,随净缘而变现为诸佛菩萨,随染缘变现为天人鬼畜、泥巴瓦块……虽然是这样千变万化,是不是都是我自己啊?都是我自己的非幻呐!

可是我们却把它当成是泥巴瓦块,认为他是佛,我是凡夫,这是牛,那是马,这是我的老爸,那是我的冤亲债主……是不是成为幻法了?种种分别,也就是说认己为物。本来一切东西都是我啊,他就是自心取自心,他就是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不取」就是不打妄想,不分别,不执着,不造业。先不造意业,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无非幻」,非幻是真,不造业连真、连佛都没有,连菩萨都没有,没有了这种妄想心就不造业。这里的没有佛是指没有十法界里的那种方便说的佛,比如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地藏王,是没有那种佛。但没有那种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当下就是一真法界的那个佛啊?要明白,所以不造业连佛都没有。

非幻尚不生:连真都没有,连佛、菩萨都没有。幻法云何立:哪里还有天、人、鬼、畜?哪里还有六道轮回之苦啊?哪里还有山河大地种种障碍呀?你是不是当下得大自在?你的心与天地万法同在,自在无碍,妙用无穷。

是名妙莲华:《楞严经》是不是《法华经》?我常讲这两本经是一本经,《楞严经》是详细解释《法华经》,《法华经》是高度概括《楞严经》。互为表里,互为本末,互为深浅。《妙法莲华经》无非就是把一朵莲华搞明白,这一朵莲华就是「如是我闻」,就是「阿弥陀佛」。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金刚王宝觉」是赞叹「楞严大定」不可思议的妙用。明白这个「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就叫「明便解脱」,你叫「花开莲现」,你叫「一念授记」,太厉害了。这个「楞严大定」就是「宝觉」呀,无上至宝。「金刚」是表坚固,「王」是表自在。

「三摩提」就是讲禅定功夫,怎么「如幻」呢?看不到他修。我们一般看到的修禅定一定是两条腿盘在那里,而且还振振有词,你看诸佛菩萨是不是都盘腿盘在这里啊!

其实这是诸佛菩萨成佛以后示现庄严相来传法,这是表果地庄严,并不表因地修行。祖师大德讲,修禅定到哪里修啊?到百货公司,到市,到最热闹的地方去修禅定。衣、食、住、行,无非是禅定。这里听经闻法是不是禅定啊?怎么如幻呢?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不管到哪里,不管做什么,都是修禅定。楞严大定叫自性本定,也叫性定。明白这个道理,即吃了秤砣铁了心,他定也定,不定也定,他没有办法不定。我们平时修的种种禅定叫对境定,也叫事定——是事相上的定,这种定经不起风吹浪打。不像我们的性定,吃饭、穿衣、走路都在定中,这叫「如幻三摩提」。「如幻如幻」,你说他修吧,没有看他怎么修法;你说不修吧,他都在定中。

弹指无学,此阿毗达磨:是不是还是「明便解脱」,是不是讲花开莲现呢?一弹指四分之一秒的工夫,他就过了四果罗汉。你一念信解如来藏,当下过四果罗汉,乃至到十地、等觉。谁去修了?谁去证了?所以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讲,如来藏心地法门无修无证,一步登天。为什么我们不敢相信?还一定要把这个功劳归功于印广法师,说印广法师讲的。我可承当不起呀!

这是佛的金口玉言!

你抬举我也不能抬举到这样子。

也就是印光大师所讲,「法华奥典」是不是也是「楞严奥典」呢?「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一闻是不是一念呐?「位齐等觉」,不是无学了?无学也可以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是无功用道。所以「弹指无学」,八地,十地。他无功用道了,就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每听一堂课,每听一分钟,我们的定力都在提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他都在提升。

「阿毗达磨」,翻译成汉语叫无比法,作双重观照。所有的法中,法华三昧、楞严大定是第一大定,是禅定之王。第二重观照,这个无比法把万法归宗都是一个自己,谁跟谁比啊?它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薄伽梵」,是佛的另外一个通号,具足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涅盘」就是大成就、圆满成就。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这就是楞严大定,这就是法华三昧;要想成佛,除了先明心见性,没有第二个法门,这就是「一路涅盘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