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第29讲 (第2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鉴于其强词夺理,我就是闻到这个声音。好吧,就依你所说,「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那么因为这个耳识是由声相产生的,所以「闻应闻识」啊。「闻」,就是听到。想想看,我们耳朵能不能听到这种感觉?听到的声音是无情的色法,而耳识是有情的直觉。这两个东西一样不一样?

不闻非界:耳朵都听不到这个耳识,你能不能叫耳识界?闻则同声:如果能听到耳识,耳识岂不成了无情的声尘?耳朵能听到耳识,有没有这个道理啊?我们所听的一定是无情的色法——振动与静止这种声音,而不能听到这种感觉。下面进一步分析。

识已被闻,谁知闻识:大家都知,耳根是能缘,声尘是所缘,耳识是增上缘。能缘和增上缘都是心法,如果都变成了色法,那「谁知闻识」啊?谁还来分别能所啊?这里就是说,能缘、增上缘实际上都是一种能量,唯无情才是所。耳识本来是心法,如果变成了所闻,不是也就变成了尘法?色法有没有分别能力啊?所以「谁知闻识」,谁还来分别这个声音的长和短呐?既然不能分别,耳识是不是失去了它的作用?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这里进一步解释「谁知闻识」。它已经变成了色法,已经没有了分别能力。「若」,就是这样的道理啊。如此啊,这是个无知者啊,跟草木一样。这是进一步解释那个由声尘产生的耳识,如果这样一推理就变成了无情。所以我们这个耳识这种直觉,这种一念分别,不可能由无情的声尘而产生。或者说,声尘是一种无情的顽钝的色法,而耳识是一种灵知之性,无情的顽钝之法怎么可能生出灵知之性?佛在前面好多这种解法,我们可以这样变通,帮助理解。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不应由耳入与声尘共同生成耳识,这是破共生。

界无中位:前面讲眼根和色尘共生的时候,涉及到「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这三句话,我们解释的时候可以把它补充进来。「杂成中界」,如果讲这个耳入与声尘和合而生成耳识,那么合的时候中间要有痕迹;离呢,「离则两合」,怎么两合呢?把我们这个耳识这种直觉分一半给耳入,再分一半给声音,能不能分开呀?所以「界无中位」作这样的解释。则内外相,复从何成:界无中位,内根、外尘之相怎么成立?

那么,我们可以离开经文用自己的心来观照。再三强调,我们要深深地观照一心三藏这个基本原理,懂得了以后,要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细细地观照这个真心的妙用。把这些道理搞明白,我们真是如痴如醉。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解脱了,我终于知道了宇宙的奥秘。

外面的耳根与声尘都是这种虚妄的因缘,真正来讲我们这个耳识它本来就有。你有耳根、有声尘的时候它(耳识)也有;没有耳根没有声尘的时候,它是不是还是有啊?虽然有,但是由于我们的同分妄见,所以非要通过耳根与声尘才现出来。如果我们的同分妄见,是非要通过耳朵和光现出来,是不是也能现出来啊?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规律,别业妄见也能改。

所以耳朵不仅能听到声音,能听到光,还能听到文字——生活中就有这种人呐。有些是今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有些是前世修成这种功夫,今生今世带过来。如果我们要想得到的话,在中阴身期间就能得到,不需要修。到了三禅天以上的人,六根都是通用的。眼睛能看、能听、能吃、能说话。这是天上三禅天以上人的那种同分妄见,是一种功夫。对地球人来说,难度稍微大一点。因为我们烦恼习气比较重,心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但是我们只要细细地观照也能体会出其中的法味。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所以我当年跟你们讲的耳根为能缘、声尘为所缘而产生了耳识界,这种说法是戏论法呀,「三处都无」啊。这三处都是虚妄的,没有真实来源之处,在十法界里找不到它的来龙去脉;虽然没有真实来源,但是它随缘显现。

则耳与声,及声(识)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出耳根、显现出耳入、显现出声尘,还显现出耳识,都是自己显,而且都是一个东西。在究竟意义上,耳根是不是就是声尘?声尘是不是耳识?耳识是不是眼识、眼入?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

阿难!

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

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你阿难现在已经明白,我们的鼻根对香尘(通塞香臭等尘),一为能缘,一为所缘,因缘和合而产生我们的鼻识。鼻识就是鼻子的第一念直觉。

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比如说,有时候闻到一股很强烈的农药味,我们马上就用手把鼻子捂起来了,那个时候已经变成意识。在意识之前那个刺激、感觉到了,那就是鼻识。这个直觉和我们后来的分别意识都属于心法,意识心、分别心叫增上缘,怎么增上缘呢?在这个直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来分别挥、圆融。这是增上缘。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

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前者是讲这个肉鼻,后者是讲肉鼻的这种嗅知性。鼻子没有嗅觉功能,嗅觉功能是我们的心通过鼻子这个缘来显现出来。当我们破除了烦恼习气,证得了六根通用以后,这个嗅知性是不是一定要通过鼻子才能显示?那就不需要。它通过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显示出来。

注意啊,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无非佛的良苦用心,就是一句话,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一个念随缘显现。它可以随这个缘现,也可以随那个缘现。因为同分妄见,在不同佛土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你如果认为是鼻生鼻识,先要分清楚,你这个鼻是以肉团根鼻来作解,还是以嗅觉来作解?嗅觉叫鼻入。如果以肉团根这个鼻为解的话,它属于身根。「身知即触」,身体的那种直觉叫什么?触知,也叫触精、触觉。我们身根的那种触觉是离合、涩滑这种感受,那嗅觉是解决什么问题啊?通与塞,香与臭。分工不一样。不能把它特别的功能降低到普遍的功能。

你把肉团鼻当成鼻,属于身根。名身非鼻,应名身识,而不是鼻识。这个「名触即尘」改成「名触非香」更妥当。跟前面一样的,是身识不是鼻识,是触尘不是香尘。

鼻尚无名,云何立界:「鼻」就是鼻入,连鼻入这个名相都对不上号,还怎么来成就鼻识界?所以在名义上都没有这个名义,怎么可能有这个内容啊?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如果「嗅知」的话,无非是两种。一个是肉知,一个是那个空知。如果是以肉为知的话,肉的感觉是不是还是身识啊?肉根只能感觉冷暖、离合,感觉不到香臭。那仍然是触识,而不是鼻识,触识也就是身识。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空是顽钝之体,鼻识是个灵觉之性。空如果能够有知觉香臭、通塞这种功能,它还叫空吗?那么空自己知道,与你有什么关系啊?那么事实上我们闻了以后,鼻子能够感觉到那种气味通塞。这都是由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着这个缘而显现。所以「肉应非觉」,佛是反问。按照道理,肉不应该感觉到,但是我们却感觉到了。既然感觉到了,说明这个不是空生的。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这段经文是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讲我们的嗅觉并不是空所生。如果空生了阿难的嗅觉,那是不是虚空就是阿难?那么虚空是阿难,阿难当下这个肉身是不是成了多余的?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那我们知道,香尘是通塞香臭。在小乘因缘法里,这些无情物能不能产生灵知性啊?不能。即使能的话,它属于香,与鼻根有没有什么关系啊?没有关系。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这里实际上是接着在重复前面的内容。如果香臭气是由我们的鼻子生出来的,那么那个「香臭二种流气」就不应该生在伊兰和栴檀木。「栴檀木」,大家知道,不用解释。「伊兰」,是一种很臭的树,就像人的尸体腐烂臭一样,它的臭气可以熏到四十由旬。这种树开的花是红色的,非常好看。如果人吃了这样的花,当下就要狂死亡。那么栴檀树还就生在这个伊兰树的树中,好玩不好玩呐?这是不是也向我们表法呀?在烦恼中证菩提。大乘菩萨应该是入世修行,以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教化众生。当进入中秋月满之日,栴檀香出来以后,就再也闻不到伊兰那个臭味。是什么道理啊?当大众中出现了修行人的时候,那时大众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修行人身上,这就叫佛光普照。修行人要好好地成就自己的心,依报一定随着正报转。一个人如果心地宽宏大量、光明、慈悲、柔软,他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一定能够摄受人,自然而然流露出那种气质。所以大乘菩萨一定是在烦恼习气中修行,在乱七八糟的环境中最能成就,这个时候最能检验我们自己的心。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这两个东西不来,你能不能闻到什么香或者臭啊?既然闻不到,能不能讲这个香臭气是你的鼻子生的?把话讲到绝处,就算你闻到,又会产生什么情况?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一样的道理。如果你鼻子能生香的话,那好,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椒味啊?所以你鼻能生香,就不应该生臭;鼻能生臭,就不应该生香。如果这两种都能闻的话,那你到底有几个鼻子?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两个鼻就是两个心——这个是指嗅觉,是指灵知性——那就应该有两个阿难。谁为汝体:哪个是真阿难,哪个是假阿难呐?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其实就是这样。我们嗅知是一,你闻到香臭,你分别不出来。嗅觉就是要分别香臭,如果不能分别香臭,那你讲的这个鼻识是不是讲废话啊?已不存在这个嗅觉了。没有嗅觉,也就是没有鼻识,界能不能立啊?内容都没有,哪有个名相啊?叫循名责实,无实不足以为名。这段经文实际上是补充前面的。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这个中间打了一个岔,又回过头来再进一步地来说明。鼻识不能从无知的香尘而有。「若因香生,识因香有」,这两句话是互相解释。因香能够生出鼻识,鼻识是因香尘而生。那么会造成什么局面呢?「如眼有见不能观眼」,眼睛能不能看到眼睛自己呐?

因香有故,应不知香:这是进一步解释那个比喻的。因为这个香识是由香尘生的,所以这个香识也就不能知道香尘,香尘不能知道香识,互相不知。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如果香尘能够自己闻,自己知道自己的香识,那么就肯定这个香识不是香尘所生。「不知非识」,你闻不到香尘,也就不能产生香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这个「香」是讲香识,不是由嗅觉(也叫见分、见性)而有,所以香识界不能成立。这是破佛当年讲的小乘因缘法。当年小乘因缘法就是讲,以我们的嗅觉对香尘而产生香识界。那么现在用大乘因缘法来分析我们这个香识,它既不是由嗅觉产生,也不是由香尘产生,它没有生身之本。所以这种理论不能成立。

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识不知香」,就是从他生来破,前面从「香非知有」是从自生来破。这里从他生来破,也就是讲的香尘能够产生香识。那么香尘产生的香识,它不能知道香尘。香尘是无知,香识是灵知,无知不能产生出灵知。纵然产生了灵知,它自己生的自己,它也不能感受到香尘,就如同眼睛不能看到眼睛一样。香识都不知道香,还能叫香识界吗?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既无中间」,是接着上面讲香识界不能成立。香识界是不是属于中间啊?它属于这个能嗅的嗅觉与所嗅的香尘两者因缘和合,因缘和合是不是把这个香识合在中间啊?

那么这个香识界既然不能成立的话,连和合都谈不上,还有没有能缘和所缘呐?没有,就不成内外。内为鼻根,外为香尘。所以一破带着其它两个是不是也破了?更何况嗅觉作为六入,在这个六入里是不是已经破了?还有那个香尘作为色尘在十二处里是不是也已经破了?在这里,叫做三法从一破,其它两个法带破。

彼诸闻性,毕竟虚妄:这个「闻性」是嗅觉,在六入里属于鼻入。为什么把闻性特别提出来讲啊?因为这个闻性跟着我们最贴身,也就是特别提出来,从根本上把它破除掉。「闻性」都没有了,还谈什么香尘?还谈什么鼻识?没有了闻性,一切免谈。这个「毕竟虚妄」,还是我以上的讲法。这个闻性拿不出来给人家看,是不是虚的?在前面六入里已经破除了。找不出它的娘家来,而我们却能刻骨铭心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宛然现前。好好地作观照,随拈一物,当下即是诸佛如来法身真常。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第一个「鼻」为鼻入,是嗅觉;「香」,就是通塞香臭这些色尘。所以鼻为能缘,香为所缘,生鼻识界叫所缘缘。「三处都无」,鼻肉团根和香尘虽然有现相,但是查不到出处;嗅觉无形无相,也拿不出来。所以从第二义谛上来讲,三处都无。虽然都无,但是要明白,我们是对有说无。

则鼻与香,及香(识)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