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第2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阿难!

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见眼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这个比喻是不是很有意思?有一个盲人,只能看到黑暗,突然眼睛治好了,可以看到种种色尘了,如果这个叫做眼睛能见的话——那么在黑暗中的人因为开灯看到了光明,这个就应该叫做灯见了。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灯能看到东西还叫灯吗?那就叫眼睛了。又则灯观,何关汝事:那灯能看到与你有什么关系?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为什么眼睛能见呢?我们眼睛随着房子里的黑暗能够见到黑暗,随着房子开灯就能见到灯光,我们眼睛随缘显见,而不是灯能见。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盲人因为恢复光明而重见光明,不是因为开眼能见,闭眼就不能见了。开眼能见到明尘,盲眼能见到是暗尘。眼睛可以显色,而能见的是你的心,不是你的眼睛。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阿难不敢犟嘴了。心未开悟:仍然不能明白真心在哪里。犹冀如来,慈音宣示:他心态是好的,还要听佛继续详细的开示。我们「心未开悟」的同修也应该以这种心态来听法,你不要以嫉妒心、逆反心来对待师父的讲法。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对待善知识,对待大法,放下我执,以诚恳心随文入观。随着老师的教诲来观照自己的自性本心,千万不可以以逆反心理对待。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兜罗绵」,是印度的一种小棉花,白而嫩,极其柔软,以此来比喻佛手。「网相」,每个人都有手纹,不一样。手纹就可以揭示我们今生今世的智慧、福报等信息。看手相也是一门学问,但是不能执着。那么作为再来的佛,他那个手相是不是更加殊胜?佛的手端,皆有缦网之相,而且有金光,所以叫「兜罗绵网相光手」。

开五轮指:就是伸出手掌。讲经说法就是「演讲」——「讲」是用嘴巴,「演」是用身体。指手划脚是不是叫演?摇头晃脑是不是也叫演?声音的大小长短也叫演,这是用肢体语言配合声音语言,更好地传达信息,形成一种气氛。当你对法理法义非常圆融、圆满、圆通的时候,你不想手舞足蹈也做不到,明白吗?当你仍然心存疑惑,心里有拘谨时,你想挥手都不习惯。想有演讲能力,就要逐步使自己达到圆融无碍。演讲时,演讲者要观察整个的会场,一举一动就要把气氛调动起来。有的人好打瞌睡,他讲一个笑话,气氛就起来了。讲课是一门艺术,要让听众感到是一种享受——当然,个别的人会有各种心态,他看不惯,又当别论。只要能使大多数人欢喜,你这个演讲就是成功的。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诲」,是教诲;「敕」,是帝王法王的命令。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关于「鹿园」的由来,有一个大因缘。往昔时,印度有一个国王,带领文武大臣去打猎,把一个地方围得水泄不通。这个树林中有两群鹿,一群由释迦牟尼带领,一群由提婆达多带领,各有五百只鹿。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都是两个老修行啊!

这是他们过去世中就示现畜生相来教化众生。诸佛菩萨既可以示现人相、天相,也可以示现鬼相、畜生相。这两个鹿王就商量:这样下去到最后不就得被他们赶尽杀绝了?怎么办?后来商量了一个主意,一起来见国王。

国王一看到两只鹿来给他讲话,感到很惊奇。怎么鹿还会讲人话呀?鹿王就跟国王讲:「你把我们赶尽杀绝,你也只能快乐一时。不如你把军队撤回去,我们每天送一只鹿给你进贡,这样你每天都可以吃到鹿肉,我们又可以繁殖后代。」国王一想:哎呀,这个鹿还能讲人话,而且讲得很有道理,就撤退了。

过了几天,在提婆达多的队伍里派了一只母鹿要去送死。母鹿就流着眼泪跟提婆达多讲:「我不是怕死啊!

我肚子里怀孕了,能不能先派其它的,等我把鹿生下了以后再去进贡吧。」提婆达多说:「不行,谁也不愿意早死一天,轮到你就派你去。」母鹿没有办法,就找到释迦鹿王把情况讲了一下:「我们的王不允许,你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释迦鹿王一想,达多鹿王讲的话也对,谁愿意去早死?然后说:「这样吧,我代替你去吧!

释迦鹿王走到国王面前,国王感到很奇怪,说:「难道你们的鹿已经被吃完了,轮到你这个做王的来?」释迦鹿王把这个情况讲了以后,国王被感动,讲了四句偈:「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然后下令,从此以后不准打猎,而且保护鹿园。从那以后,这个鹿园就变成了修行的道场。

「阿若多五比丘」,「阿若多」就是大家熟悉的憍陈那,也叫憍陈如,也就是《金刚经》里的歌利王。太子刚出家时,净饭王命令憍陈那等五位大臣把太子找回去。他们找到太子说:「你若不回去,我们怎么敢回去交差?」但是,悉达多太子很果断,把自己的头砍下来:「就说你们已经找到了太子,我坚决不回,与你们没有关系。」可是再怎么讲,这五个大臣也不敢回去,就跟在太子后面修行五年,这五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先后离开佛,去了鹿苑。

所以佛最初成道时,就考虑先度谁?然后在定中看到这五个大臣都是自己过去世中的仇人。所以佛了一个愿心:成道以后先度自己的冤亲债主,并不是先度自己的恩人。我们想想,连冤亲债主都能度,还有谁他不能度?

「阿若多」,译作「最初解」,也叫「解本际」,因为憍陈那比丘是佛弟子中第一个证果的人。佛把小乘苦、集、灭、道四圣谛宣布了两遍,憍陈那当下证四果罗汉。他从听经闻法直证四果罗汉。舍利弗听马胜讲了四句偈,先证初果罗汉;再听佛把苦、集、灭、道四圣谛讲完了,当下证四果罗汉。

这个法对我们也很重要。不仅是大乘法,即使是小乘法,你个人相信、悟解的程度不一样,成就的度也不一样。他一听就明白,一明白就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证四果罗汉。钝根之人,对法存有怀疑、信得不深的人,从初果罗汉到证四果罗汉要七返人天——七次做人、七次升天,在人间的寿命很短,在天上的寿命很长啊,也不知道多少个百千万亿年。即使证到三果罗汉以后再证四果罗汉,就跳这一级,钝根之人还得多修二十万大劫——一个大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想一想,听经闻法何等重要!

佛讲依法不依人、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了义法,自古以来公认的就是《法华经》《楞严经》。无量劫的了生脱死的功德,修圆顿大法可以成就于一生、一时、一念,只看你会不会用心,只看你认可不认可《法华经》《楞严经》。每当讲到这些问题,我们都感慨万分。为什么人家当下就能成就?就是他信得很真实。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客」,是执着于这个肉团身是我,其实它是我所;乃至六种意识心也不是我,也是我所,是真心示现出来的一个形相而已。实际上它是客人,不是主人。「尘」,是我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人事环境到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乃至在名闻利养里执着。因为这两个问题,使得我们不能成就菩提果,不能证得涅盘果。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这也是佛教化众生的一种艺术。到一定时候,别开生面,不光是由自己在这里讲,这时如果再换一个人、换一种口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往往就能起到妙用。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憍陈那:就是前面那个阿若多。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解名」,就是阿若多。「长老」,我们在前面讲「上座」的时候讲了「四种上座」,也就可以叫「四种长老」,是一个意思。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这个不用解释。有没有人没做过行客的?去旅店也好,朋友家也好,住好了,就要离开。那毕竟不是你自己的家。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俶装」,就是把东西整理好;「前途」,就是奔向前途,离开。不遑安住:他不会安闲自在地住在那里。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那么客人走了,那开店的老板会不会说「客人走了,我也走了」?会不会?走了谁赚钱?傻瓜。这是比喻法性常住不灭。「攸」,就是所的意思,自无所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打比喻,真心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主人,整个的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是不是都是我开的旅馆呢?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这是解释「尘」字。

新霁:雨过天晴以后,露出了太阳,叫「新霁」。这个时候空气比较清爽。清旸升天,光入隙中,明空中诸有尘相:在过去人家一般住茅草棚,难免从墙缝里偶尔一下有光射进来。那么射进来的时候,家里那时候是不是还有微尘飞?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虚空之内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虚空有没有动啊?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不变,你怎么样变他都不变,这是叫我们回归自性。所以在这里「尘质摇动」,先抓住当下。「摇动」在哪里?在六道轮回受苦受难。所以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不是镇定自如?「虚空寂然」,虚空还一本正经。「寂」是如如不动;「然」,是这个样子。尘怎么摇动,虚空都不动。

澄寂名空,摇动名尘:这里的「澄」表清净心,这里的「寂」表自在身。以摇动者,名为尘义:憍陈如解释:「哎呀!

这个肉团身这个妄心是客;见性才是主人,才是真我。本来我是虚空,我却只把摇动的浮尘当成自己。」把这个看破了,当下是不是就是主人了?当下是不是虚空了?憍陈如当下证四果罗汉。

证四果罗汉的时候到讲《楞严经》的时候已经好几十年了,他有没有当下就到火葬场去?是不是成佛、成阿罗汉都是活着走啊?可是我们现在变成什么东西了?现在大倒退!

以为到临死的时候请大家来助助念就可以送往生成佛。诸佛菩萨三藏十二部经没有这个说法。人都是活生生地证果、了生脱死,不是等死了以后去证果、去了生脱死。有些人把往生就理解为死。从开始讲《楞严经》,我们就已经往生,天天讲,天天在提高往生的品位。

佛言:如是!

佛予以印证。菩萨讲法,佛在场印证,此法就不叫「论」,叫「经」。如果讲这部经时佛不在场,是菩萨所讲,就是同样的话也只能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