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第1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时:即众僧自恣之时,诸佛欢喜之日,供佛斋僧,功德倍胜。这一天波斯匿王为他的父亲做功德,请佛菩萨应斋。

波斯匿王:是佛的一个在家弟子,译作「月光」。波斯匿王跟佛同年同月同日生,佛出世的时候是不是有许多瑞相啊?各种祥瑞之光不仅在印度本土出现,而且当时中国处于周朝,也有这个历史记载。当时这个瑞相根据周朝专门观察天象的官员讲,这一定是有圣人出现,于是就把瑞相记下来刻在石头上,埋在咸阳城南城门脚下,留待后人验证。后来在一千多年以后,当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古人根据历史的记载,从咸阳城南门脚下挖出这个石碑,来印证印度来的使者所传的佛法中记载的是否属实——某年某月某日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果然不谋而合,就是那个时候。那么佛出世的这种瑞相呢,被波斯匿王的父亲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的瑞相,认为这是个圣人,所以叫月光。月光就是表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啊!

那么波斯匿王他出世的时候有没有瑞相?也是有瑞相的,但是被佛的瑞相掩盖住了。

讳日营斋:「讳日」,就是父辈往生的日子。这一天有很多的忌讳,不可以饮酒、吃肉、作乐,不可以唱歌、跳舞,不可以过夫妻生活,讲话不可以带有轻慢、快乐、放纵的心态。这一天要怀着非常感恩、非常崇拜的心情,缅怀先人等等。「营斋」,利用这一天办理饭食供养三宝,为父母积功德。在先人往生日,特别是在往生四十九天之内,你供养三宝或者举行法会,或者印经书,等等等等,都能使先人得到福报。但是,如果酒肉营斋的话,那就适得其反。不仅得不到利益,而且加重罪过,要当心。做法会一定要到正法道场,不到正法道场的话,你花钱再多都没有功德,最多只有福报。

请佛宫掖:请佛在掖庭吃饭。王宫为施政重地,当然不宜饭斋,故而在王宫两侧的掖庭供斋。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自迎」就是亲自迎接如来;「珍馐」就是美味呀!

供养各种最好吃的东西。「无上妙味」,这显示出国王弟子对老师、对三宝的恭敬心。兼复亲延诸大菩萨:波斯匿王还亲自迎接大菩萨们。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长者」,(长者不独年高,应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一般是指那些在一方本土相对而言比较年老、德高望重、善于帮助大众排解忧难的人。有些家庭吵嘴打架、财产纠纷,他找官府可能没有多大意思,找一个长者说几句话就能调理清楚,大家共同认可这个人,很公正,都信得过。「居士」,在这里是指那些士人有一定的学问、才干、财产,但不为名、不为利,他懂得修身养性。他们觉得当官还不如在一起泡一杯茶,谈古说今,消耗时光,表示自己的清高,不为世间的名闻利养所污染。这种人最起码来世能得人身,他心里没有情执啊!

「饭僧」,是供养僧众。

「伫佛来应」,是表恭敬心。怎么「伫」呢?就是脚后跟离开地,踮着脚,脖子伸得长长的:「怎么还不来啊?」以恭敬心、诚恳心等候佛的僧团。「来应」,就是来吃饭,接受供养。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文殊菩萨带领其他的一些大菩萨和阿罗汉,跟佛分开来应付国王乃至臣民百姓的宴请。「敕」,是指帝王对臣子下达不可抗拒的命令,除了国王和法王,其他人不可以用「敕」。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这么多人就落了一个阿难。为什么落了呢?「先受别请」,在此之前已经受到其他斋主的宴请。阿难呢,人缘特别好,他到哪里都招人喜欢。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经常有人请他吃饭。那我们现在对于饭店请客,要尽量婉言谢绝,不要把钱浪费到饭店里去,多一分钱都用来展如来家业,放生、救灾都可以;但是那些非常非常必要的应付又当别论。「不遑僧次」,「不遑」就是来不及,「僧次」就是在僧众队伍里,没有赶得上和僧众一起应斋。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上座」,在一个僧团里,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僧众能够得到大家的恭敬、认可。上座有四种。

第一种是「年龄上座」。这个人哪怕才出家一天,他年龄大,都是上座,一切人都必须恭敬。遇到事情,有理也是他有理,没理也是他有理——佛法不离世间法。年龄大的人就跟小孩一样,你可以把他当成小孩一样去哄、去骗、去恭敬、去供养,跟他没有理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人?修行人没有多少是非道理好讲,要懂得互相包容。

第二种是「戒腊上座」。戒腊,就是受戒的年数。只要出家一年,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出家人穿着袈裟就是代佛传法,走到哪里就给哪里的众生种下金刚种子,功德不可思议。即使一个很坏很坏的和尚,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佛讲了:出家人即使破戒、犯戒,他是一个破了的金碗,在家人修得再好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装潢很美的木头碗。这是讲对出家人必须要恭敬,连妖魔鬼怪都恭敬出家人。但出家人也不要以此就麻木不仁。为什么?因为决定你的果报是你的心,不是你的外表。你的外表能度众生,你的心破戒、犯戒,照样会在地狱等三恶道受报!

但是,他在来世只要能投人胎,仍然有机会出家为僧。

第三种是「福德上座」。这个人不管有没有道行、出家时间长短、年龄大小,他善解人意,人人欢喜,广结法缘。不像有些人一天到晚脸都板在那里,大刀斧头都砍不进去,非常坚固,比涅盘城还要坚固三分。不要那样,没有哪个欠你八辈子债。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没有必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敞开我们的心量,包容一切的万法。修行人是快乐的人、自在的人、和平的人,菩萨利他必须要具备这种品格。

第四种叫「法性上座」。与年龄大小、表现好坏、长相庄严丑陋都没有关系,这种人有智慧,能弘扬佛之正法。有一个国王看到文武大臣都在拜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他想这个小孩肯定是个神童啊!

拜的话有失国王的体面;不拜的话,错过了会感到非常失落啊!

于是国王悄悄地去给他顶礼,而且顶礼的时候专门讲:我今天来拜你,你可不要跟别人讲啊!

一抬头,嗳!

这个小孩子怎么看不到了?小孩子从这么大的罐头瓶里钻出来,说:我今天钻在这里,你可不能跟别人讲啊!

现在有些人:「嘿嘿,我师父146岁,胡子这么长!

」他用年龄大来炫耀师父,同时炫耀自己——我师父是某某省的什么会长,是某某国家的有名的大法师,我拜了十五个师父,怎么样怎么样……他没有讲我师父帮我开智慧,而是用这些来炫耀,以为师父越多他就越有本事,这是盲目颠倒!

释迦牟尼佛当年以命供养魔鬼。有个魔鬼说法,青面獠牙呀!

讲了一句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然后不讲了,佛就求他:「你讲了上两句,还有下两句啊!

」那个魔鬼讲:「我肚子饿了怎么讲啊?」「没有关系,饿了我给你找吃的。」「我什么也不要吃,我要吃你!

」「行啊,我给你吃,只要你把法传下来。」按照一般人来讲,你这个妖魔鬼怪连人都要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屁股一拍就走了。然后,「这是个妖怪,大家不要去!

」就到处去宣扬了,他怎么怎么坏。菩萨不是的,只要你传正法,我管你是佛还是妖魔鬼怪。佛再三请求,「你必须先传法,我才给你吃。」于是魔鬼传了下两句:「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然后佛把这四句刻在石头上,用自己的血再涂上去,最后打算供养魔鬼。这时魔鬼现相了,原来是忉利天主来考验这个修行人是不是真心求法。

那么我们刚才讲的这四种上座啊,也有说为长老。讲每一种上座与其他三种上座都可以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如果把这四种长老都能做到是不是更好?哪怕做到两种、三种,并不是讲你不需要做到其他三种,而是讲你没有其他三种,任何一种都可以称为长老。如果把四种「长老」都具足,那你就是一个非常圆满的老师。

「途中独归」,就预示着阿难要遭难。戒律里规定,僧人外出一般要有两人以上,而且不可以一男一女;其中一个要求是要有上座陪同,如果没有,最起码要两个同性人作伴。这样破戒犯戒的可能性不大,一般地不会两个人同时做坏事。居士来讲,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尽可能两个人一起。既要防止自己破戒,也还要防止受到意外的伤害。

「其日无供」,大家知道,今天波斯匿王设斋供佛,僧团都到城里应供去了,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家里就没有准备饭菜。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平时他们吃饭之前,先把供斋盛在旁边,听到外面摇铃后,就跑出去跪在那里,把饭顶在头上供养出家人。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应器:就是手托的饭钵。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在他回来的路上所经过的城市,挨门挨户托钵。「次第」跟「循」同义。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是解释「次第循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