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页 (第2页)

作者:米兰lady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顼解释说:&1dquo;不过是为了找驸马那里的苏轼文书,我特意嘱咐过他们不可惊扰公主的。”

  公主转视四周,目光落在了那些春宫用具上,淡然一笑,问顼道:&1dquo;这些也是苏轼文书么?”

  &1dquo;朕正想问皇姐,驸马是否经常冷落你。”顼拉公主坐下,指着用具问:&1dquo;从此物即可知,他一定经常与府中婢妾yín乐罢?”

  &1dquo;不,他对我很好。”公主平静地回答:&1dquo;你弄错了,搜出此物的房间是我白天小憩之所,也就是说,这些春宫用具是我的。”

  (待续)

  注:苏轼&1dquo;乌台诗案”实际案于四年后的元丰二年,我为了让小说结构更紧凑、叙事更方便,合理安排以后的情节,所以让时间提前。吕惠卿也不是此案主谋,但他反正坏事做多了,让他多做一件也无妨,何况他跟苏轼本来就不和。:)

  --------------------------------------------------------------------------------

  2oo6-5-2418:2737楼

  >花的心

  普通会员

  (花的心)

  眼儿媚(55-56):酷刑裁决

  2oo3年o5月o7日11:44:42 网易文化 米兰Lady

  酷刑

  公主此话赵顼自然不信,但涉及闺房之事又不便细问,只好侧不语。公主又求他饶恕王诜与苏轼,他一味不答。公主含泪求母后相助,于是高太后也出言劝顼放过王诜,顼却也只说一切要等案情查清后再作决定。

  公主无奈,起身前往庆寿宫去见太皇太后,一见皇祖母之面便跪倒在地伏在祖母膝上恸哭不已。太皇太后抚着她惊讶道:&1dquo;何以病弱悲伤至此?驸马欺负你了?”

  公主摇摇头,遂把&1dquo;乌台诗案”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极力为苏轼与王诜辩白,称他们无辜遭人陷害,请太皇太后作主出面相救。

  太皇太后立即把顼召来,问他:&1dquo;听说官家下令将苏轼收监关押,不知他所犯何罪?”

  顼答道:&1dquo;苏轼《钱塘集》中诗歌多含讥讽朝政、怨望朝廷、毁谤君父之意,实属大不敬,理当治罪。”

  太皇太后拿起手边一册《钱塘集》,冷笑问道:&1dquo;你指的就是这册子里的那些诗?我也看了,只从中看出苏轼一片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之丹心,却没看出什么怨望朝廷、毁谤君父之意。”

  &1dquo;旱灾之后天下甫定,苏轼在此时写诋毁法之诗,并由王诜相助在京城出版,实有淆乱人心、激起世人对朝廷怨怼不满之不利影响,朕必须将其治罪。”顼向太皇太后解释道,并背诵出其中几句明显针对法之诗句作证。

  太皇太后听他说完,恻然道:&1dquo;这能作什么证据?就凭几句诗就要将苏轼处死?你看那诗三百篇,大多都有针砭时弊之意,若要一个个追究,将作者尽数伐除,那不成部遗言集了么?文人作诗填词,旨在抒一时的感慨,并非真有什么不敬谋逆之心,就算真有一两处讥讽朝政之处,也是诗人常情,意在劝谏君主正视民生问题。若将这些微刺眼的文字罗织成罪,亦非人君慎狱怜才的道理。我记得当初苏轼、苏辙两兄弟初入制科之时,仁宗皇帝便非常欣赏他们的才学,欣慰地说:&1squo;朕为子孙得到两个好宰相了!

’而今我看指控苏轼的那些人动机十分可疑,想必不是忌才中伤便是因私报复,你不可不加以细察。而且苏轼德才兼备,在民间、在文坛都有极高声誉,你若要处死他,杀的便不只是他一人了,随他陪葬的还有天下民心,而留给你的则是借杀人而箝天下之口的千古骂名呀!

  太皇太后一席话令顼有恍然顿悟之感,其实,就他本心来说也是不想治苏轼死罪的,只是案情被李定舒亶等人刻意闹大了,仿佛不杀苏轼不足以平众怒似的,令顼不免下不了台。而太皇太后的话将他从毁才箝口的歧路上拉了回来,使他清楚地意识到再要严惩苏轼当真是心胸狭隘、不能容才的表现,绝非明君之所为。

  从庆寿宫退下后,他适时地收到了吴充呈上来的为苏轼求情的奏章。很好,他现在就需要这样的奏章,以使他从宽处理苏轼案件的决定显得顺乎人心。看着吴充的奏章,不知不觉竟有愉然笑意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