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页 (第1页)

作者:华灯初裳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一口气言毕,崔诚便侧身一引,将念及的一干人请到供桌前。

  由清河郡守亲自诵出祭文,又有崔氏两族族老燃起香烛,崔诚与崔6氏神情恭敬,上前执香烛,叩拜过天地之后,便有人唤崔莞道:“姑子,且行置供案前跪拜双亲。”

  临危不惧的崔莞,此时竟升起一丝拘谨,她轻轻颔,依言行到供案前,对着摆在地上的蒲团,双膝缓缓屈下——

  ☆、第二百六十八章母女相认重回门(下)

  膝处磕在蒲团上的绵软之感,令崔莞眼前不由一阵恍惚,两世所历如潮水,哗哗涌现,莫名被害,容貌尽毁,荣村中,前世今生踏出两条不同之道。

  负心之人,焚身之苦已逝;离雍城,入学宫,名扬天下,为复前世仇怨,为寻今生安稳,一路上几度涉险濒死。

  往昔的一幕幕,闪过眼前之际,她思及最多的,便是那张总是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俊脸。

  “崔氏历代先祖在上,今……”

  随着崔莞端跪而下,崔诚持帛卷吟读,神情肃穆,与此同时,有侍婢燃起三支香烛,恭敬的奉到崔莞面前。

  她接过金线香,待崔诚话落,一旁的崔氏族老大喝:“拜——”

  崔莞执香齐额,躬身拜下。

  一拜,前世劫难皆随风而逝。

  二拜,今生苦楚顿化为虚无。

  三拜,她不再是这世上无依无靠,谁都可任意欺凌的落魄小姑子,有亲,有族,亦有一人……

  “——长者训诫!”

  眼看爱女失而复得,却变长为次,虽仍是嫡出血脉,可仍是让崔6氏心酸不已,而崔诚也强忍下心头的怜意,一番训诫之后,便沉声开口道:“菀,茂貌也,今赐其为汝名,望吾女事亲以孝,和柔正顺,恭俭谦仪,尔其守之。”

  闻及此言,崔莞心头微颤,莞菀,音同字异,到底还是有不同之处。

  但,这缕淡淡的失落,也仅是在心中一闪而逝,她抬眸望向供案后,目露怜惜的崔诚,泫然欲泣的崔6氏,恭恭敬敬的叩,扬声应道:“儿虽不敏,敢不承命。”

  严苛一些,今日这场认祖归宗之礼,并不算正礼,无非是崔诚与刘珩商议后,决定先将此事广而告之,过后再另寻吉日,开祠祭祖,全其表礼。

  至于族谱之上添名一事……崔诚本就是崔氏现任族长,族谱自是持掌在其手中,而今,众目睽睽之下,他亲自执,在供案上,一一划将“崔菀”

二字,录入谱中,记在崔6氏名下。

  事至此,尘埃落定,便是此时族中有人来闹,也于事无补,况且身为崔氏族人,即便合上门内斗不休,也断不会在外人眼前相护戕害,只因身为世家子,皆明得以安身立命,乃是有氏族为靠山。

  故而,自伤颜面之事,万不会行。

  这也是崔诚欲在今夜,崔6氏的贺诞宴上行事的缘由与底气。

  礼毕之后,无论在场众人心中如何怪异,脸上均摆出灿笑,恭贺之言此起彼伏,崔6氏亦是一脸欢喜,携着女儿,游走于各世家夫人女郎之间,恨不得立即让世人知晓爱女重回族门一事。

  而崔莞的言行,也着实令人双眼一亮,不骄不躁,温婉从容,进退有度,照说只要是家世不凡的姑子女郎,举止一言一行自不会失礼,可似崔莞这般,令谁都挑不出一丝错的人儿,却少之又少。

  未见过崔莞,也不知情者对崔莞赞不绝口,家有适龄郎君的夫人更是在心中盘算,如何才能搭上崔氏这等庞然大物;与崔6氏交好,又自幼看着崔莞长成的夫人,更是不会在此时搅局。

  一场寿宴,直至月上中梢,方慢慢散去,随着一辆辆马车驶出崔府大门,渐渐没入茫茫夜色中,崔氏之女认祖归宗一事,也在夜幕下,悄然传开。

  由于事出突然,加之崔6氏不舍与崔莞分离,便命人收拾好侧屋,干脆先人留在院中,母女二人执手泪谈,至崔诚带着一身酒气踏入屋中,才算止住。

  许是今夜设宴的缘故,但凡崔府的大道小路两旁,皆悬上一盏盏华灯,不过,越靠近清晖园,便越明亮,反之则暗。

  本该前往侧屋歇息的崔莞,出门刚走两步,不自觉的顿了顿脚,继而转身朝外院行去。

  “女郎?”

跟在崔莞身后的两名侍婢,是崔6氏身旁得力之人,见她忽的转向,还以为是回府的女郎认错了道,其中一人便出声轻唤。

  崔莞侧,淡淡一笑:“无事,我到园中散散酒气。”

  那两名侍婢见状,相视一眼,只好快步跟上。

  崔氏族人世代聚居,府邸中的各堂自成一宅,以一堵石墙分隔开来,其间有门,日门户敞开,来去自如,入夜落匙之后,若无重大事宜,一般不会开启石门。

  主院名存熙,而这存熙堂也为崔府最大的庭院,亭台楼,应有尽有,清晖园也不过是存熙堂中的一处小园,崔诚与崔6氏所居,则为存熙堂主屋,裕园。

  崔莞前脚踏出裕园大门,后脚便有人禀到崔诚处,不过,崔诚眉头皱了皱,便挥手打了前来禀报的仆从。

  “夫主。”

崔6氏有些放心不下,欲起身去寻,却被崔诚止住。

  “无妨,只要阿莞不出存熙堂,便出不了纰漏。”

  ******

  崔莞缓步慢行,清透的眸子仔细打量沿途之景,不断在心中搜寻熟悉的感触,可惜,终是无一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