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页 (第1页)

作者:衣青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但即便如此,

  但太移门整修其中一位张侍长果然已经有了近两月的身孕时,

  众人还是免不了有些震惊。

  尤其是之前因为君的人选打得不可开交的宗室和重臣。

  早知如此,

  他们还费这个功夫干什么?

  如今从龙之功肯定没有了,还惹得太后不喜,可以想见接下来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了。也许一时半会儿太后不会做什么,但提名过其他宗室的他们,必然会被上位者忌惮。

  每个人的心情都相当复杂。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翻盘的可能。这孩子毕竟还在娘胎里,能不能生出来、生了之后又是男是女,都还不好确定。

  万一立不住或者是个公主,便又是他们的机会了。

  到时候,还是会绕回现在的问题。

  所以众人相互对视,都保持了沉默,听着太医长篇大论的恭喜张侍长和太后。

  林太后却是乐的合不拢嘴,语气柔和的安抚了一番张侍长,就叫她暂且跟自己一起住在这坤华宫中,又着邱姑姑多多的安排人伺候。等邱姑姑把人领走,太医们也起身告退之后,她才正了脸色,对站了一地的人道,&1dquo;天可怜见,给我大楚江山留了后。之前的事不必再议,一切都等这孩子生出来再说。”

  &1dquo;是。”众人均无异议。

  陛下留下了一个遗腹子的事,当天就传遍了整个京城。原本议立君的事自然不了了之,国事暂且还是交由政事堂的几位先生费心,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倒也没出什么大乱子。

  只是那些本来有机会更进一步的皇室宗亲们,心里各有滋味。

  &he11ip;&he11ip;

  薛知道回到自己的府邸时,情绪着实不高。政事堂里五个人,两位平章,三位参政,按理说并无高低之别,但通常而言,还是会以进入政事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位,只有御座上的天子足够强势时,才会按皇帝的倚重程度来排。

  如今这几位相公之中,薛知道是入政事堂最早,资历最老的那一个,因而众人之中,也以他为。

  选立君的事,就是他第一个站出来提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种事情上,薛知道也一向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责任。所以他并不后悔自己开了这个口。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但是现在结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同,就是他的考虑之中有了疏忽。经此事之后,太后心中只怕对他已经生了嫌隙,若张侍长肚子里果真是个龙子,承袭大位,他的生身之母做了太后,也必然对自己心怀芥蒂。

  在这种局势下,薛知道很清楚,自己继续留在朝中的希望不大。

  到他这个份上,很多事都能事先预见,从容应对。与其等着被赶下台,倒不如自己主动求去,彼此都留个体面,不用彻底闹翻。所以,今日的事情一过,薛知道就开始谋划离开的事了。

  只是这些年来,皇帝不理政事,朝政便都落在了他们这些臣子身上,其实已经生出乱象了。

  他这一走,若是朝中没个能稳住局面的人,只怕会出大事。

  大部分文人心里,多少都有点家国天下的念头,何况薛知道在政事堂多年,是这个已经渐渐现出日薄西山之相的大楚帝国实际上的掌权人,自然想要在自己离开之后,也留下一个稳妥的班子。

  他在自己的书房沉默端坐了一整晚,将朝中那么多人来来去去的过了一遍,最后现,还是唯有那么一个人最为合适。

  老天爷有时候早有安排。

  薛知道沉沉地叹了一口气,抬头一看时辰,才现已是夜阑人静。他磨了磨,提写下一封信,着自己最心腹的家人夤夜将之送了出去。然后才对着灯,开始琢磨起自己祈求致仕的折子来。

  接下来的日子风平浪静,一是因为宫中最大的那个问题已经暂时得到了解决,二来为了葬礼的事大家忙得不可开交,也疲惫得提不起别的兴致。

  转眼来到天顺三年三月,大行皇帝的一应葬仪都已完毕,梓宫移送至城郊的皇陵。

  所有人都渐渐从这一场丧事之中回复了生气,开始考虑起其他事情的安排来。龙子还在母腹之中,这身份怎么定,就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要安定朝堂,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谁也没有贸然开口提这些事,毕竟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不但没有功劳,反而会把自己给折进去。就算此刻站对了队,万一将来生出来的不是龙子,也是枉然。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奏折打破了这种隐秘的平衡与僵持。

  翰林院掌院学士顾铮上书,请加封林太后为太皇太后,张侍长为皇太后,张侍长腹中的孩子则暂为太子,先定下名分大义。待太子出生之后,再行登基典礼。

  如此,名分既定,天下百姓也可安心了。

  林太后自然千肯万肯。

  别的不说,坐实了这太皇太后的身份,便是将来当真生出个女孩,或是万一&he11ip;&he11ip;再选立君时,也改不了她的这个身份。不至于像贺卿揣测的那样,因为君要加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使得她处境尴尬。

  但朝臣们却有不同的意见。

  这若真的是个皇子,自然没有问题,但若是皇女,如今就定下储君名分,将来却不好收场。

  此时大朝已经重开,顾铮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上书,显然并没有半点退缩之意,而且准备周全。面对许多人的驳斥与反对,他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认为定下的并不是帝王身份,而是储君,便是有了转圜的余地。而更重要的是如今,帝王驾崩,天下不安,及早定下名分,使官民各归其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