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第1页)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伯

  父梅雨田

  梅雨田在京剧场面上,无论武场还是文场各种乐器样样精通,因此年轻时就有&1dquo;六场通透”之美称。是位著名的戏曲音乐家。他出生于1865年,三岁时就对乐器生兴。八

  岁开始学拉胡琴、吹笛子。&1dquo;四喜班”的琴师贾祥瑞是他启蒙老师。由于他勤奋好学,昆曲戏能吹三百余出,胡琴戏无一出不精,曾长期为&1dquo;谭派”老生创始人谭鑫培操琴,与单皮鼓手李

  五(李奎林)合称三绝,并被选入清宫内廷当差。梅雨田不仅为谭鑫培伴奏取得很好效果,就是为他侄子梅兰芳青年时期唱戏时伴奏,也同样取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如梅兰芳在宣统三年(1911

  年),在北京文明茶园第一次演出《玉堂春》时,就是梅雨田拉的胡琴,使听众沉浸在艺术享受的热烈气氛之中。当时其他胡琴手无不崇拜他的琴艺,京城许多亲贵,包括很有音乐天赋的陈

  彦衡在内,纷纷向梅雨田请教或拜师学戏、学音乐。他虽性情孤傲,但对上门求教者极有耐心,每每慷慨施教,直至求学者满意而去。  正当这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在台上精心为梅兰芳

  伴奏,在台下细心教梅兰芳演青衣戏,要把全部精力培养梅氏第三代青衣的时候,四十八岁的梅雨田,因病于民国初年(1912年)与世长辞了。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父亲梅竹芬

  梅竹芬是梅巧玲的二公子。出生于1872年。他沿着父亲的道路,亦唱青衣、花旦。他先学的是老生,又改小生。最后改唱青衣、花旦,他的昆曲、皮黄都是向梅巧玲学的,凡是梅巧玲唱过

  的戏,他都会唱。而且唱得极似。他长相又酷似父亲,因而又名&1dquo;梅肖芬”。梅巧玲去世后,他上台唱《雁门关》、《富贵全》等戏的时候,好像是梅巧玲再生了。

  梅竹芬为人忠

  厚老实、性情温和,当时搭京城颇有名气的迟家的&1dquo;福寿班”,班里只要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班主总是请他代唱。唱的又都是梅巧玲的唱工本戏,加上外串堂会戏与戏园营业戏的频繁演

  出,他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二十六岁时(1898年)患时疫医治无效,几天后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当时梅兰芳年仅四岁。

  梅竹芬娶妻杨氏名杨长玉,生于1876年,是著名武生杨隆寿

  的女儿。梅兰芳是她唯一的儿子。因梅雨田只有女儿,故梅兰芳也是梅家唯一的男孩儿。当时正值八国联军战乱,各个戏班长期不能演出,家庭有出无入,坐吃山空,梅家也慢慢衰落下去

  。杨氏长期操劳家务,不幸于梅兰芳十四岁时,因病去世。时为19o8年。梅兰芳父母相继早丧后,就只有依靠祖母陈太夫人、伯父梅雨田、伯母胡氏的照顾了。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

  贤慧的内助

  梅兰芳十七岁时,与第一位夫人王明华结婚。她是名武生王毓楼之妹、名老生王少楼的姑母。  王明华精明能干,贤慧并通情达理。她嫁到梅家时,梅兰芳已有演戏的收入,

  但梅家的家境仍无太大的改善。王明华不计较生活上的清贫,勤勤恳恳料理家务,服侍一家老小。梅雨田见她持家有方,就将家中的银钱往来和家用的账目,一并交给她管理。  王明华

  不但能治家,而且还能协助梅兰芳演出。梅兰芳在排演时装戏时,她不仅帮助他梳头、化妆,而且剧中人穿的时装,有些也是她设计的或是她穿用的。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戏时

  ,王明华也随去照料他的日常生活。  1928年王明华因患肺结核医治无效,病故于天津医院,终年三十六岁。她生有一子名永生,一女名五十。均不幸夭亡。  梅兰芳第二位夫人是福

  芝芳,满族人。生于北京,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自幼喜好京剧,亦从吴菱仙学青衣。与梅兰芳结婚前搭坤班&1dquo;崇雅社”演出,很受欢迎。最后一次登台是1921年1o月25日,在文明

  园演出大轴戏《祭塔》之后,即告别舞台。  她共生有子女九人,但多夭折。长成的只有四人,均有所成就。四子葆琛,上海震旦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爱好胡

  琴。五子绍武,北京燕京大学毕业,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从事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出版译作和有关梅兰芳作品甚丰。七女葆玥,毕业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

  院,曾任中国戏曲学校语文教师。后转行演老生,为北京京剧院主要演员。不幸因病于2ooo年逝世。九子葆玖,是梅氏子女中唯一继承梅派青衣的哲嗣,幼年即拜师学艺并登台。梅兰芳逝

  世后,就挑起了梅剧团的担子。经常演出梅派剧目,很受观众欢迎。并传授弟子,一道为继承和扬梅派艺术而不懈努力。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开蒙的老师

  梅兰芳童年时

  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相貌也很平常,两只眼睛有些近视,眼皮总下垂。眼睛既不能外露,又不能正视,显着无神的样子,见了生人还不会说话。因此他姑母用八个字形容他:&1dquo;言不

  出众,貌不惊人。”七岁的梅兰芳在住家附近一个私塾就读,初时因为读书不太用心,成绩自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