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慨叹 (第3页)

作者:赵子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里都有人,荀贞没有进去,而是沿着罘罳后的走廊,来到西墙边的一棵枣树下站定。谚云:“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成干”

。早过了枣子成熟的时节,树上空剩黄叶,地上落叶片片。不知怎的,院中尽管热闹,荀贞独立树下,却莫名有些萧瑟之感。

他自嘲一笑,心道:“只是听那商人讲了一点孙坚的故事,我这心情却就能‘失落’好几天。孙坚号称江东之虎,本非我这样的常人可比,又有什么可‘失落’的呢?——设若孙坚是我,如果他能提前知道黄巾将要起事,怕绝不会如我这般惶恐不安,说不得,反倒会跳跃欣喜,以为立功名、名垂后世的机会将要来到。”

想虽如此想,看看自己以“弱冠之龄”

,任职亭长后每日忙得那些“鸡毛蒜皮”

的小事儿,“苟苟且且”

每日只为“保命”

奔忙,如今还不得不在庭中等候县君召见,而那孙坚却早在十七八岁时已杀海贼、剿大寇,名动一郡之地。这强烈的反差不得不让他心有所动、出感慨。

他低着头绕树踱步,感慨良久,末了站定,一手按住腰边的环刀,一手拍打枣树,喟叹道:“人生一世,朝露日晞。”

随着拍打,几片黄叶飘落,如黄蝶起舞,有的落在了地上,有的落在了他的肩头。

……

一百五十年前,光武皇帝说:“人苦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

,但正是因为“得陇复望蜀”

,所以才有了“光武中兴”

,才有了一统天下。荀贞此时的心态与之相似,也是“已平陇,又望蜀”

如果他现在不是亭长,如果他现在没有结交到许仲、江禽、高素等本地豪杰,如果他没有已组织起百余人的“一屯”

里民,就算听到十个孙坚的故事,他也定然不会有此感叹。而正是因为他已将亭长做好,已结交到不少本地轻侠,已从最早的“独身一人”

慢慢展到了现在的“渐有羽翼”

,所以才会被孙坚的故事触动,所以才会有此感慨。

他穿越到汉代已有十来年,虽然本质上还是“后世人”

,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风尚的影响。

两汉之人无论青年、中年,抑或垂垂老矣的暮年,皆“志大、言大”

,有雄强的心态、积极的进取精神,渴望建功立业、光耀声名,便如程偃、陈褒、杜买、黄忠这样的乡野粗人有时也会自称“大丈夫”

,何况像荀贞这样读书识字的士子、儒生?

十几年前死去的“名士中的护法”

汝南陈蕃,年十五出豪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十五岁就以“大丈夫”

自居,而最终他果也以其身殉其志。汝南紧邻颍川,陈蕃的故事,荀贞自穿越后就常有听闻。

经年受这样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他的性格、志趣自也会与穿越前有所不同了。经过两个月的辛劳,有了一定的“班底”

,有了一定的“保命”

把握,他开始得陇望蜀。

……

正感慨间,先前的那两个县吏回来了,听见了他的话,一人问道:“荀君为何慨叹?”

他两人过来时,荀贞正背对着听事堂,没有看见,此时闻言,转过身来。他肯定不会将心事说出,答道:“……,见落叶萧萧,有感而。”

那县吏说道:“荀君方才弱冠,正如红日东升,就像那青青的园中葵一样,大好的日子在后头等着呢,何必学垂暮老年,做如此慨叹!”

说话的这个县吏年有四旬了,语气显得有点老气横秋,荀贞没生气,恭谨应道:“是。”

另一个县吏较为圆滑,岔开话题,笑道:“荀君,你适才引用‘朝露日晞’一句,可知道此诗系何人所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