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慨叹 (第2页)

作者:赵子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为节省人工、材料,很多“官寺”

会建在县城的西北角或东北角,这样,利用原先已有的城墙,只需要再分别向外引出两道墙垣就能把“官寺”

包围其中了。颍阴县的“官寺”

就在城之东北角。

……

荀贞三人,经市井、过闾里,到了城东北,迎面一个石阙,正对着大路。石阙后边即“官寺”

的大门。寺门通常南向,取“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之意,颍阴寺门即是如此。——也有的“官寺”

门前不立石阙,改为立两个桓表,都是取其庄严显目之用。

门阙或桓表的边儿上,有一个建鼓,悬挂木上。吏民、县中有事,便击打此鼓,以让人知晓。荀贞在前世时虽没见过“建鼓”

这玩意儿,但在影视上多有见过,似乎直到清末民国时期,衙门门前还有这东西,所以穿越以后见到此物也不惊奇。

就像亭舍门边有“塾”

一样,寺门的两边常也会有一间或几间房,与围墙相连,门往外开。这是供外地来的官吏们更衣用的。如果长官暂时没有空儿见他们,他们也可以在其中歇息。这会儿,“塾”

中就有一个刚从外地赶来的小吏,正在收拾衣服、整理冠带,准备拜见上官。

荀贞是县令召来的,听那两个县吏的意思,县令也正在等他,自然不必在塾中等候,跟在那两个县吏的后边,恭谨地步入了寺中。

……

寺门口有两个门卒。县君御下甚严,这两个门卒皆持戟,站在门口的两侧,相对直立。若是荀贞独自前来,少不得会被盘问几句,但此时有那两个县吏引导,门卒一句话都没问就放了他们进去。

进入寺门,当面一道土筑的罘罳。罘罳,即是屏风。上边泼墨染绿,画了两株丰盛挺拔的大树,树干粗壮,虬枝盘旋,干为黑色,叶则墨绿。右上题了两行字,写道:“木连理,王者德泽纯洽,八方为一家,则连理生”

。儒家提倡仁政,这两句话正合了圣贤的教诲。

那两个县吏久在寺中,对这幅画熟得不能再熟了。荀贞此前出任亭长时,为拿告身文书也曾来过寺中、见过这幅画。三人都没做停留,直接绕过罘罳,来入庭中。

庭院既广且深,正中一个大堂,屋檐飞角,雄伟高壮,这里就是县君升堂办事之所,名为“厅事”

,又叫“听事堂”

。堂前有台阶,延向院中。——县君并不是每天都升堂办事的,勤快点的两三天一视事,懒一点的四五天一升堂。今天并非县君升堂的日子,堂门紧闭。

两个县吏略微停了下脚,说道:“县君在后边舍中。……,荀君,请你先去‘便坐’里暂坐歇息,等我二人前去通报。”

官寺的布局,前边办公,后边住人。“舍”

就是“宿舍”

,上到县令、丞、尉,下到普通吏员平时都在舍中居住。

荀贞作揖应道:“是。”

这两个县吏还了一礼,自经过院中的石子路,绕过“听事堂”

,往后边“舍”

中去了。荀贞目送他们远去,直到身影不见,这才转顾左右。

“便坐”

,即“听事堂”

左右的厢房,每天都有小吏在内值班,负责处理日常的小事。此时下午,正忙的时候,各个“便坐”

里都坐了不少外来的吏员,观其衣着,有乡蔷夫,也有与荀贞一样的亭长,还有里长,间或亦有百姓。吵吵嚷嚷、纷纷闹闹的。

另有两三个小吏可能来得晚了,排队比较靠后,又不耐烦吵闹,所以没在室内等,而是立在庭中的树下。一个扶着树干,低头蹙眉,不知是在思忖公事,还是在想些别的。另外两个一个面对罘罳,跪坐树下,捧着一卷竹简细细观看;一个依树而立,呆呆地看着“官寺”

东墙。

看东墙的这位侧对荀贞,看竹简的这位全神贯注,都没注意到荀贞和那两个县吏的进来。蹙眉的那位大概眼角余光看见了他,之前抬头瞧了他们一眼,可能不认识,又低了下头。

“便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