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第79讲 (第3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这是开示四颠倒见中第四种颠倒见,「于四阴中计常与无常」。他把这个想阴尽了以后,见到的行阴当下在迁流,在生住异灭。

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好不容易走到这里,现在这里就究竟了,他把它当成常;色、受、想三阴既然灭了,就看为无常性。这句是总讲「计行阴为常,计色受想为无常」。

他不懂得色、受、想这三阴始终在我们心内,没有到心外。过去的色、受、想现在在哪里啊?生生世世的色、受、想、行、识在哪里啊?就在当下我们这个心里。任何一法都是不生不灭,它是随着因缘和合而显现。生也是我,死也是我。过去无量的尸骨血流成河,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地、水、火、风啊?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一片大众啊?好好地观照,一切万法当下就是我。过去也是我,现在也是我,未来还是我。常作如是观照,必得灵感爆。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由上面这四种颠倒来对待地执着常与无常。其实常与无常是不是当下即常即无常啊?常当下就是无常,无常当下就是常,可对照拿手好戏来理解。堕落外道,惑菩提性:解法同上。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怎么是「一分常论」呢?既然肯定地讲它是无常,是不是这也是常啊?他常常认为这个无常是无常,叫「常」。比如讲这种茶杯是好的,是不是肯定的?那种茶杯是不好的,既然否定了,是不是也是肯定的?肯定它是不好的。就是这样比较,常也是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这是总讲进入行阴区宇出现的第四种邪知见,「四有边论」,即于四种分位中计度有边无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解法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于分位中生计度者:这个「分位」就是讲的边界线、边际、分别。是人坠入四有边论:行人由于四种分位而起分别执着。第一个是三际分位,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而起分别执着;第二个是见闻分位,于我们所见所知而起分别执着;第三个是自他分位,于自与他而起分别执着;第四个是生灭分位,于生与死而起分别执着。现在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这是开示四有边论中第一种有边论,「于三际分位中计有边无边」。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时间的分位中,执着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是有这个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眼前当下是行阴的迁流相续,把这个计为无边。「相续心」就是讲现前当下在行阴中这种微细的生住异灭变化计为无边,而不懂得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们的自性变现而已,有边无边都是我们的心自在变现而已。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这是开示四有边论中第二种有边论,叫「于见闻分位中计有边无边」。行人可以观到八万大劫内众生的生住异灭,八万大劫外观不到。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行人对于八万大劫之前与之后的事情,他无所知、无所闻,称为无边。他认为那个无边就是真实,这个真实是稀里糊涂武断地把它作为真实,而不懂得自己的定力不深,见闻不及。这是以不可知论当成真实。有众生处,名为有边:在八万大劫内能够见到的地方就称为有边。不懂得这个众生的出现是缘起性空,是我们的真心乍现而已,其心本真,其相则妄。这种情况属于执相昧性,执事昧理。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计我遍知,得无边性:这是开示四有边论中第三种有边论,「于自他分位中计有边无边」。修行人进入行阴的区宇后,这个心相当程度上已经修得很细腻、很清明,容易产生自以为是。他进入行阴以后,已经能够从全体上把握大概的情况。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却自以为已经知道所以然。「计我遍知」,为什么遍知啊?他已经看到了十二类众生在八万大劫时空内的生灭,他就感到已经了不起了。实际上他观到的那个十方三世在真正的十方三世里,小不点都不如,不过是坐井观天而已。得无边性:也就是「计取见」,得少为足,未证谓证。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自位不知他位,下位不知上位,谁现你知中啊?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就因为你不知道人家能够知道什么东西,你就把人家判为有边性,有没有这个道理啊?这是不是强词夺理啊?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这是开示四有边论中第四种有边论,「于生灭分位中计有边无边」。在行阴区宇中,入定的时候就是灭,出定的时候就把它执着为生。怎么出定?出定也可以观照到。虽然破除了想阴,只要他愿意是不是还能看到想阴呢?他不执着而已。要明白,四果罗汉可以证空不落空,这就属于利根阿罗汉,破除了想阴并不等于他不知道想阴,他是不执着而已。

「穷行阴空」,「穷」就是追究、深究,把这个行阴都要破掉。那进入禅定,他是不是还要出定啊?在圆教大法判这个境界的时候,入定是灭法,出定是生法,是不是也是生灭法啊?以这种生灭法来修行证果,证不到不生不灭的果位。圆顿大法是讲即生即灭,非生非灭,我们以这种无生灭的心,来转现前当下一切的境界,不断加深定力,最终证到圆满的如来果位。

「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以这种有限的见闻觉知来打妄想。他在定中好像行阴停止互动,行阴已经灭了;出定后,行阴微细的生灭又出生。他不明白是由于自己的定功未至,如果定功到了,这个行阴自然而空,他再不会再计什么半生半灭。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跟前面的「立一分常论」意思是一样的。他本来也是双计有边和无边。但是有个无边是不是也是边啊?如果把它改成「立有边无边论」最好。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段经文是总讲进入行阴区宇所出现的第五种邪知见,「四矫乱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解法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这四种颠倒怎么叫「不死矫乱」呢?在佛住世时,有一种外道执着那个无想天叫不死天,他把能舍的这个心也舍掉,所以人就落入昏沉。虽然落入昏沉,他的定力也很深啊,他的福报跟广果天无二无别;但由于这是昏沉定,所以福报满了以后下地狱。那么外道把无想天作为不死天,因为无想天的人认为他那个果位就是成佛,永远不会有烦恼现前,不死了就是成佛了。那么这种外道他认为一生中不要随便回答人提出的问题,讲「也是也不是,也有也没有」。他把这个叫不矫乱,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矫乱。下面我们分别来看这四种颠倒。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观变化元:这是开示四矫乱论中第一矫乱论,「于行阴生灭中而计八种邪见」。「观变化元」,就是观十二类众生生住异灭、千变万化之根源。这个「变」实际上就是无常,生住异灭。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就是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属于这个生死交换的环节。人死了,又生了,是不是迁流处?「迁流处」是指死,「相续处」是指生。所以把这个死说为是变、无常,没有了;生呢,说成是恒,是有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八万大劫之内他见到了,就以此称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八万大劫之外观不到,就以此称为「灭」。这个「灭」是断灭论,跟前面的死一个含义。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相续处就是众生一生一死这种相续。怎么相续呢?比如说我们现在叫现阴身,来世是不是后阴身?在今生与来世之间,还有四十九天中阴身,把这个中阴身作为「不断处」,以此称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我们这个鼻息是呼吸,是不是相续处啊?怎么离处呢?吸呼中间少一个中交,少一个过度,以此称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这是总体上来讲,凡是有生的地方都叫「有」,凡是有死的地方都叫「无」。这是外道以变恒、生灭、增减、有无,四对八法,而成就四种颠倒、八种邪见。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以理都观」就是以在修行阴中这种心态来观照;这个「别见」是见相不见性,见假不见真。他不懂得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变非恒,非增非减,非生非灭,非有非无,它只是随缘显现变恒、生灭、增减、有无而已;不懂得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即变即恒,即生即灭,即增即减,即有即无,所以成就四种颠倒。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如果再讲就是亦恒亦变,我不能不执着于哪一边。这是妄解不二法门,模凌两可。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在一切处,对一切人,都是这样回答问题,他认为这才叫圆满。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人家也不知道他讲的什么东西,无所适从,把自己过去多少还有点章程的行持也打乱了,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前面他的讲法也得不到真实义,对自己原来的行持又不敢再坚持,是不是叫「遗失章句」啊?就是无章可行了,无句可守了。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怎么「观其心互互无」呢?这是因为心刚刚产生,当下就过去了,无体可得;当起了一个新的念的时候,前念就没有了,以证明我这个念马上也没有,再证明我后来的念,因为后来的念还有后后念,都是无。这种认为就是典型的断灭见。他不懂得我们的真心非有非无,是现有现无,把真心当成是无,以此推论念念生灭。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可言说:行人来问,他只答一个「无」字。这是开示四矫乱论中第二矫乱论,「惟无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这里的外道就变成常见了。他在看到灭了以后还有生,前面是只看到生了以后就是灭。

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有,除是之余,无所言说:行人来问,他只答一个「有」字。这是开示四矫乱论中第三矫乱论,「惟有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其境」就是看到有也在,无也在,有也是我,无也是我;「枝」就是分叉了,变成有二法门。有人来问,他的回答呢,这个心也是有也是无。这也是断灭,也是常见。他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个绝对不是圆顿大法的即有即空。圆顿大法的即有即空,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他这里「无」是断灭空,「有」是常见。为什么呢?他就是为了生无想天,他看到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就这么讲。

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除了乱还是乱,你没有办法去跟他问个青红皂白。他只会回答「反正都无,都有,也有也无」,不给你个实话。这是开示四矫乱论中第四矫乱论,「有无矫乱」。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是总结行阴区宇第五邪知见,「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遍计」就是以此普遍地来计度一切的万法,是这种邪知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