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第64讲 (第2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盘二转依号。

这里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反反复复,转来转去,还是在如来藏上做文章。

妙性圆明:就是一心三藏。其妙之性,就是妙在「圆明」。圆在哪里?圆在一心三藏,圆融、圆满、圆通十方法界一切万法。真心本来面目非有非空非中,它随缘现有现空现中,即有即空,即事即理,性相一如。

离诸名相。本来无有:真心本来面目是我们强行地把它说为空、不空、空不空;说为性,说为相。其实这一切都是方便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它离开一切的名相。你说空吧,它当下就是有;你说有吧,它当下就是空。「本来无有」是指在十法界里找不到它的来龙去脉,找不到它的根本、它的源泉——注意,这里是对有说无,找不到它的来龙去脉——它却宛然现前,妙就妙在这里。世界众生:包括虚空世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一切众生。

因妄有生:这个「妄」就是指无明妄想而显现。既然是「因妄有生」,它当下是不是妄啊?本来是妄,它还能生出真的来吗?所以「因妄有生」解释为生非真生,它是变现而已。因生有灭:连生都是妄的,有没有灭啊?所以灭非真灭。都是真心本来面目在变现。

生灭名妄:能生能灭都是妄。六道凡夫以生为真,以灭为妄;到了菩萨来说,生灭都是妄。所以这里是通过有形有相来展开说明真如之门,把这一切归于妄,使我们灭妄见到真如。

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盘二转依号:「灭妄」是生和灭都要灭掉,这才能见真。不是把那个灭给灭掉而去见那个生、见真。生和灭都是妄,都要灭掉。在圆教来讲,知妄即真。

所以下面说为,「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盘二转依号」。「二转依号」,从这段经文来讲,有生有灭是不是烦恼?那么灭去了有生有灭这种妄,是不是就证到了菩提?所以烦恼和菩提这两个东西当下是不是一个东西啊?转来转去是一个东西。菩提与烦恼、生死与涅盘,这都是相对。

经家对于「二转依号」,有的这样解释:众生在迷中的时候,是依于烦恼和生死,他有没有其它东西啊?他悟不到。而诸佛菩萨是在悟,是依于菩提涅盘,那烦恼生死与菩提涅盘这两个东西都没有实体,都是空中花。如果烦恼根本是真的,那就不会有菩提涅盘。如果讲菩提涅盘是真的,那你怎么生出了烦恼?这就是佛在前面讲,「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有一位在家居士叫张拙,他在证道以后讲了这么两句话: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破除了烦恼,了生死了,重新增加了妄病,所以证得的这个真如也还是邪法。《楞严经》还讲,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这是不是一致的?那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不生灭呢?就是《法华经》《楞严经》所讲之如来藏。

真心本来面目不是烦恼,不是生死,不是菩提,不是涅盘。它可以当下示现烦恼,示现生死,示现菩提,示现涅盘。菩提涅盘之相、烦恼生死之相,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变现,都是一个东西。

阿难!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盘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又讲「真三摩地」,后面很快就要讲到真真如性。

真三摩地:就是楞严大定。直诣如来大涅盘者:是修无上大法。「直诣」,无修无证,一步登天。「如来大涅盘者」,这是彻法底源。不是小涅盘,不是偏真涅盘,不是藏、通、别那些所谓的佛——《金刚经》的佛相当于圆教初住位菩萨,《华严经》的佛相当于圆教二行位菩萨,都不是如来大涅盘。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二颠倒因」,就是讲众生是怎么样颠倒,世界是怎么样颠倒。「众生」和「世界」都是从有情众生、有情世界来理解。同样的名相概念在不同的经文,乃至不同的上下文之间,它往往表达的含义不一样,这需要我们细心地加以区别。「众生、世界二颠倒因」,是指在我们有情位当下的这个色法和心法的这两种颠倒。肉团根为无情,意识心为有情,这样来观照。

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所谓「颠倒不生」,明白了颠倒的真实情况,你就把颠倒又颠过来了。你明白这个道理即已进入如来大定。「真三摩地」就是如来大定、楞严大定。修种种禅定功夫最后就是要达到心不颠倒,那我们通过听闻《法华经》《楞严经》来做到心不颠倒,这个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啊?但成就度快慢就天地之别了。

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

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生。生力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云何名为众生颠倒:真如本性好好地怎么样就随染缘而显现出众生世界了呢?把这个过程要提出,实际上是佛在自问自答。

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性明心」,是指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性」为本体,「明」为本能,「心」为本用。「性」和「心」,如果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注意,既可以性为体,心为用;也可以心为体,性为用,我们要圆融理解。如果这两个字只出现其中一个字,那就体、用并存。那么中间加一个明和心,「明」作为能,「心」作为所。「性」是我们的本体,它具有这种智慧妙用的能力,叫能。这是具足能力,和已经使用这个能力有没有区别啊?虽然是一个东西,区别还是有的。

比如我能吃饭,但是我现在不一定就吃饭了。当我吃饭的时候就用了,是这个东西。不管你用不用,它都有这个能力在;到用的时候呢,这个能就已经变成所。这是把我们这个真心本来面目说得更具体、圆融、贯通一些,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后来出现的种种十法界万法,都是我们的本体,都是我们的本能,都是我们的妙用。

「性明圆故」的「性」是本体,它本来就具有圆融、圆满、圆通十法界一切万法的这种功德。在没有显现出一切有形有相之前,它本来具足,在佛法里叫寂而常照,也叫性具功德。比如我现在虽然没有走路,我有没有走路这个性呢?这就是我的性具功德。我虽然没有走,我就知道我能走路,叫寂而常照。是「性明圆故」,这是进一步地解释,由性明心具足一切的智慧德能——做善事、坏事、恶事、胜事,它统统具足这个能量,而且这些能量就是一个东西。

「因明性」,注意,这里的「明」跟前面的明又不一样了。前面的明是本明,这里的明是生相无明。「性」二字,「」是无明妄动,就是我们心里的一念动相;的这个性呢,可以理解为业相无明。所以前面因明的「明」是生相无明,性的「性」是业相无明。这两个法呢,我们可以把生相无明暂且说为业相无明之因,业相无明是生相无明之果。到了业相无明,一般地在菩萨位他能把握住了,它有个东西了,有个念了,但在这个念与真空无念之间,菩萨很难把握。好好的无念怎么变成了有念?这个过程连等觉菩萨也破不了,所以我们讲也是白讲,必须要诸佛加持等觉菩萨才能破除生相无明。这相互之间的过程特别微细,所以一般把生相无明只是说为居于本觉之后、九相之前。

九相就是三细根本无明和六粗枝末无明。我们在前面三细六粗的时候已经作了介绍。当然,我们可以比量而知,生相无明也是我们的本来性具功德,也是本有。一切的一切都在我们一念之中,它随时可以变现出来。只是变现出来这一切的万法以后,因为我们在十法界逗留的时间太长,污染太深,执着太深,渐渐地把我们的本来面目忘记——变天啊、人啊、鬼啊、猪啊,这个中间千山万水,忘记了回家的道路,所以在十法界我们感到不自在。这个时候,仍然是由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示现出佛的形相,来告诉我们回家的路。

「性妄见生」,这里的「性」仍然是指业相无明,「见」作为有,「生」就作为转相无明。遇到第一个念那个业相无明,自然而然后面就跟着有了二、三、四、五、六……一大批的念。当第一个念业相无明生起后,它必然对着第一个念在打妄想——怎么回事啊?这时候无形无相的真空里就有了对立,有了对立是不是就有空间了?这就是虚空。有了虚空,我们的念就有了对待了;有了对待这个念,一个念接着一个念的对着这个虚空打妄想,叫转相。怎么转相呢?由绝待转到对待,由无分别的这个我转到一个由虚假的我,和真实的我之间在对待。也可以把我们真空本觉方便说为叫原始佛,把后来返璞归真的那个佛叫究竟佛,这也是开方便门。

「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有了转相无明,就不愁把我们自性本来面目里本来而性具的一切功德转现为十法界有形有相的事造功德,因为它有转性,会转。「毕竟无」,不要理解为断灭空,「无」是指没有形相,虽然没有形相,但它是真实有。「成究竟有」,究竟跟毕竟是一个意思。无的时候,这个是毕竟。祖师对这两句经文的注解非常妙,「毕竟无」可说为性具功德,这个「无」是似无非无,也就是真空不空。你虽然什么也看不到,它不是没有。「究竟有」,可说为事造功德,也就是似有非有。

此有所有:有的法师把生相无明解释为能有,三细六粗解释为所有;也有的法师把三细无明、根本无明解释为能有,把六粗解释为所有;也有的法师单单把无明解释为能有,把整个十法界众生解释为所有。注意,我们不要去执着哪一端对哪一端不对,都对,因为我们修圆顿大法的,所以「此有所有」,我们都能归结到心法与色法。这也是佛的方便说,也就是把心解释为能有,色法解释为所有。这么一概括,我们是不是心宽阔了?

非因所因:不是谁是能,不是谁是所,能与所是同一个水平线,它是造成了一种假相,是方便说来引导,其实它们都是一个独立的本位。能就是所,所就是能。它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中的性具功德而随缘显现。

比如,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谁先谁后?我们既可以示现鸡生蛋,也可以示现蛋生鸡,也可以同时把蛋和鸡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本能。

所以圆顿大法大至佛刹,小至微尘,尽足以为一真法界,它就是一个本体。这个法当下就是全体,当下又可以分成无量的次第分别。这就是真心本来面目,都是当下一念,都是从真起妄。所以这里的「非因所因」、前面的「此有所有」、似有非有、似能非能,在这里体现出来,不是说哪个依哪个而有,而是造成了这种缘分以后自然显现出来的。

比如,我们现在这里面孔千差万别,在此之前,这些面孔在不在?统统都在。如果没有这个面孔的话,你今生今世就不会现出面孔来。我们还可以想象将来做什么面孔,只要我们能想象得出来,那个面孔就一定能现出来,乃至破除了烦恼习气的基础之上现无量色身三昧,这个法可妙了,确实很难讲。可是我虽然讲得不好,你们却能悟到,这个法就这么妙。

住所住相,了无根本:它没有根本了,老子就是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没有实体,它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显现出来的,不是说在十法界里真正有个什么东西住在那里。那是众生住于无明,或者无明住于众生。能不能说谁住在哪里啊?谁住谁啊?

比如说三细与六粗,从先后来讲,可以说三细为先,六粗为后;也可以说三细住于六粗,六粗住于三细;也可以生相因于九相,九相因于生相。我们正讲、反讲,都能讲得通。所以「了无根本」,关键在于生相无明本身就没有实体,哪有什么因所因?哪有什么住所住?哪有什么有所有?在佛法里叫非因缘。但是没有这些因缘现前,它也显示不出这些次第相来,所以叫非不因缘。所以佛在前面讲了一个话,果真明白一心三藏,一切的话都是多余的,都无实义。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也就是说,十法界都建立在有虚妄的基础之上,不真实。「本此无住」,从它的老祖宗生相无明都没有一个实体,你说生相无明在哪里啊?它变现出的业相无明就是一个虚妄的念,由那个业相无明而有转相无明,然后变现出十法界。如果用这个法来讲,那生相无明都没有实体,何况变现出的十法界在哪里呀?生相无明都没有实体,何况三细六粗?统统都是虚妄。再次强调,我们讲的这个虚妄是一心三藏,讲虚是没有实体,讲妄是当下现前。所以祖师大德把它叫做随缘乍现。乍现也好,变现也好,现前也好,它有一个东西在这里,你必须承认客观存在的事实。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虽然「迷本」,但并没有失本,然后生出的十法界这个妄相,我们概述为从小到大——从生相无明、三细六粗到虚空、世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一切众生,说为「是生虚妄」。

妄性无体,非有所依:佛在前面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十番显见、七处破妄识里,是不是教阿难和法会大众找我们的真心啊?在十法界能不能找到真心呐?找不到,任何一法没有自己的个别性。比如说人,无始以来就有个人在那里生人,如果有这个人的话,他有个别之性,他就是真的——可是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呐?有没有无始以来就有个泥巴在那里?有没有啊?没有的。什么东西都是我们心变出来的。所以「妄性无体」,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没有它那种不变的、真实的本体。「非有所依」,老子生了儿子,老子是不是儿子的所依呀?也就是说儿子如果找不到老子的话,这个儿子存在不存在呀?就不存在,名相都不应该存在。「妄性无体」,妄本空,需要不需要你花力气去破啊?这是圆教的特种修法,无修而修,无证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