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第60讲 (第3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这是讲须菩提尊者修意根。「知根杂乱思」,「知根」就是我们六种意识心的根,叫意根,也叫第七识。「杂乱思」,第七识夹杂着前面的六种意识心。虽然是六识作用于七识,那六识是不是由前面的五种俱生意识来成就的?所以第七识一定是夹杂着六识。「湛了终无见」,这是讲六识很难调服,很难真正达到湛然了达,一点不夹杂。「终无见」,是很难达到。为什么?「想念不可脱」,所以像须菩提这样的修了无量劫啊,而且修得不好的话要么就落入昏沉,要么就落入打妄想。「云何获圆通」,窥基大师在雪山堆里埋了好几千年都不能成就,到最后还是通过深入经藏,几年的功夫就成就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这是讲舍利弗尊者修眼识。舍利弗眼睛看到什么,不需要头脑想,一本全知。这个「识见」就是眼睛对色尘的第一念直觉,他不需要第二念。「识见杂三和」,必须通过眼根这个能见,通过色尘、茶杯这个所见,然后才能产生眼识。修眼识要有这么三个恒久的因素,这样心就比较复杂了。所以一般的初上路的人修这个法门不能成就。「诘本称非相」,「诘本」就是研究,从根本上来研究。「称非相」,这个眼识不是从眼根产生,也不是从色尘产生,所以它查无根本出处。查无根本出处就是「自体先无定」,这本体就没有个一定,所以它是妄相,所以初心修这个法门不容易成就。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这是讲普贤菩萨修耳识。普贤菩萨的耳识跟舍利弗的眼识一样的,都是通过心见、心闻。「心闻洞十方」,他就懂得离开耳根,像舍利弗离开眼根一样。舍利弗看的时候这个眼根虽然在,但是个摆设,他没有障碍。所以这种闻叫离根解结。「生于大因力」,什么「大因力」啊?大心,行大行,修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大根机之人他能成就。所以普贤跟舍利弗都能离根解结,但不是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明心见性以后离根解结观照,区别就在这里。所以不是大心修大行的人,不能成就,这叫「初心不能入」。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这是讲孙陀罗难陀尊者修鼻识。他观鼻端白,没有离根。「鼻想本权机」,用眼睛观照鼻子端白这里,这是不是用意识在观啊?「权机」,是权宜之计,他是着相来修的。「只令摄心住」,这是种因缘所生法——眼睛看在鼻尖,把心摄在鼻尖,不要东张西望,把心集中于一处。这等于是心外求法,是方便说为心外求法。「住成心所住」,这里有能住与所住——当我们把心住在鼻尖,观到这里的鼻端白,有了成就的时候,心就有了所住,然后定力进一步加深,它有这种过程,叫「住成心所住」。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这是讲富楼那尊者修舌识。「说法弄音文」,讲经说法无非是拨弄音声文字。「开悟先成者」,先开悟以后才修这个舌识。没有开悟的人再如何妙语连珠、出口成章,都不能了生死。「名句非无漏」,名相、词语、文字、句子等等都是依有为法而存在,所以有漏。初心学者,不能依此法门成就,不能跟富楼那比。因为他已经是老修行,又是心特别大、特别猛之人。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这是讲优波离尊者修身识。「持犯但束身」,持戒是约束自己的身体,修身能得到人天福报。「非身无所束」,「非身」是不是我们的心呐?心怎么束缚呀?所以持大乘戒,你心里打了妄想就是破戒。但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一个念就忏悔掉了,马上消除罪过。所以大乘戒既好持也难持。「元非遍一切」,连心都不能束缚,这个小乘戒它能起多少作用呢?「云何获圆通」,怎么能成就啊?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这是讲目犍连尊者修意识,他的神通是靠意识心来控制。「神通本宿因」,目犍连生生世世修这个法门,利用神通来行善断恶。「何关法分别」,哪是修不修的问题?虽然目犍连尊者是因为意识而悟入,其实和意识有什么关系呢?「念缘非离物」,因为对法尘攀缘、打妄想,你才能修意识。心外求法怎么能成就?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这是持地菩萨修地大。若从地大之性来看呢,它是坚固之相,有种种障碍而不能通达。「有为非圣性」,持地菩萨生生世世修桥补路,是不是一直在地大上做文章啊?他是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那持地菩萨为什么能成就呢?就是因为他修了无量劫的修桥补路,他福报太大了,是福至心灵,但是不遇毗舍浮佛他也不能成就。毗舍浮佛一句话,一语点破梦中人。你修桥补路是为修什么啊?心平则世界平,他一下子明白了。如果我们不像持地菩萨那样,叫你心平世界平,你能不能明白呀?你还不知道他讲的什么话呢,这个心平与世界平有什么关系啊?所以修这个法门不容易成就,属于藏教菩萨着相修行。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这是讲月光童子修水大。他是通过自己顽固的意识心来观照水,妄想成真。可是这个法很难修啊!

有时候出现幻相也能看到水,但如果保持这种幻相,以水滴石穿之功夫来修的话,幻相就可以变成真相,连自己的身体都能变成水,而且别人也能看到。「想念非真实」,这种通过意念所成就的定观不是真如本性如如不动之理。

「如如非觉观」,「如如」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也就是真如本性,不是你意识心所能看到的。佛在前面不是讲「见见非见」吗?你能见到的那个东西就不是真的。所以「如如」,就是讲只有用智慧才能看到。所以「若以水性观」看到的那个水真实不真实啊?不真实。凡是意识心看到的东西都不真实,「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这是讲乌刍瑟摩修火大而成就。「厌有非真离」,他知道男女这种欲望之火对自己伤害太大,想解脱;「厌有」本身是不是用念呐?这个念是不是真离呢?既然是念,还是没有离开啊,他还有这种意识心。「非初心方便」,初心不容易成就这个法门。他是因为害怕这个男女欲望而修清净心,把欲望之火到最后转变为智慧之火。也是大根机之人才好成就,为什么?因为他通过神通观照到自己生生世世被男女这个欲望害得太苦太苦太苦,他吃的这个亏太大太大太大。铜柱地狱、铁床地狱,都是针对淫欲心重的众生而有。这是我们欲界众生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你能破除这种男女欲望,就是出尘罗汉。一次夫妻生活伤害七万八千个风虫,所以这个造业最深,要好好慎重。初心修行人对这个问题没有切肤之痛,一般法师也不愿意随便开口讲这个法,他不愿意叫人家生烦恼。《楞严经》里没有正淫与邪淫之分,你都要承担因果报应。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这是讲琉璃光法王子修风大。「动寂非无对」,风有动有停,这是对待之法,是生灭法。「对非无上觉」,「无上觉」是不生不灭的,修风大是以生灭之心求不生灭之果,无有是处。「云何获圆通」,那么对于琉璃光法王子这样的人,也是修了无量劫。如果不修无量劫,这个法门也不能成就。修得不好就变成风神鬼神之类,修得好你也是明心见性的菩萨。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这是讲虚空藏菩萨修空观。「昏钝先非觉」,虚空是由一念业相无明将本有真空浑浊为晦昧之空而形成,到了虚空就已经形成昏钝,已经不是本觉,不是原来的真空。「无觉异菩提」,「昏钝」跟「菩提」是不是相对待的?你修什么空观?如果一般的人来观空的话,他反而会观起色来、观起现相来,所以这个法门初心不容易成就。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这是讲弥勒菩萨修唯识。「观识非常住」,识心离尘无体,没有常住之相。他是用生灭心反复地观照。「存心乃虚妄」,「存心」就是用心来分析,「虚妄」就是动啊,仍然是讲生灭心。「云何获圆通」,以生灭心求不生灭之法,没有这个道理。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这是大势至菩萨修根大法门,也就是念佛。「诸行是无常」,念佛的时候嘴巴是不是在动啊?同时耳朵还要听,是不是在行啊?绕佛的时候还阿字落在右脚,弥字落在左脚……是不是「诸行无常」?「念性元生灭」,嘴巴念的这个性是不是生灭法呀?阿-弥-陀-佛,四生四灭。可是如来藏本体是不生灭法。「因果今殊感」,以生灭之因求不生灭之果,因果有差别。「云何获圆通」,怎么能成就啊?但是大势至菩萨是念了恒河沙劫的佛号,真正形成一种习气,其中包括有多生多世可能走火入魔过……机缘成熟时又在肉身如来座下得到点化,最后才真正成就。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现在对老佛爷讲,你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啊,这一方真正能成就的「教体」——即法门。「清净在音闻」,能得到清净心这样的法门称为「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要想成就我们这种定功,要以开智慧而悟入。闻必有慧,是能解法理法义,而不是听。如果是以听中入的话,那就变成禅宗的那种修音声的法门,保持一种清净心。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要想了生脱死,最好的就是「观世音」的耳根圆通法门。所以观世音修耳根法门,一个「观」字就已经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怎么「观」呢?见不见之见。也就是会相归性。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这实际上是在开示修观世音法门所显之功德妙用,在见一心三藏之力以后它的这种特征。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观世音都是通过自己的自性一念于恒沙劫,入微尘国。他是不是就是如我们所想象的以无量的化身到处在每个角落里飘啊?可不是的。明白一心三藏道理的人你当下就是入恒沙劫,当下就是入微尘佛国。证据就是佛在《法华经》所讲,一念信解如来藏,一声称赞《法华经》,就是供养无量佛,供养无量佛是不是供养十方三世佛啊?是不是入恒沙劫?是不是入微尘国啊?要结合起来观照。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我们不用抬腿,不用开口,仅仅是一念就把十方三世包容在内。自在不自在呀?太自在了!

而且你当下也就感到自在,怎么感到自在啊?过去受到别人伤害,耿耿于怀;现在受到别人伤害,心里生不起烦恼来,是不是自在了?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啊!

种种自在,你果然体会到这种法味,叫解脱知见。「无畏施众生」,明心见性的人他怕不怕死啊?他不怕了。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妙音」是表真心本来面目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性音真空,性空真音,就妙在这里。一切的音声、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们真心本性随缘变现。「世音」,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的音声、一切的万法。「梵音」是表清净心、清净音,一尘不染。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净也是净,染也是净,这才叫「梵音」。如果这个声音好听,那个老牛叫不好听,你讲这个好听的叫不叫梵音呐?不管什么音都是我们自性变现。没有好听不好听,妙与不妙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海潮音」,是表菩萨的利他功德,像海潮那样讲守信用,有求必应。

现在一些人修观音法门,他专门用耳朵听海潮的声音。能不能听到呢?还真能听到。我们这个心不可思议,不仅可以听到海潮音,而且可以看到海潮。月光童子是不是修水观呢?这是真的。但是这可不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呐!

我看到一个光盘,有个披着长长头的人,穿着也是白衣服,像观世音一样坐在那观海潮音,然后海潮来了,还有蝴蝶在旁边飞,就好像进入蓬莱仙境一样……而且这些人非常执着这个法门。这只能得人天福报,不能了生死。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从方便义来讲,「救世悉安宁」,赞叹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这是利他;「出世获常住」,是自利功德。实际上是不是介绍一心三藏呢?我们懂得了一心三藏,救了自己的当下救助了众生。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这里打一个比方。「静居」,是心比较定的时候。十方东南西北上下同时击鼓,你一念能同时听到十方的鼓声。有没有方位的区别啊?有没有时间的先后啊?这个就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的妙用,也就是「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我们眼睛隔着这张纸就看不到前面。口鼻亦复然:食品不到嘴里,舌头能不能尝到啊?香味不现前,鼻子能不能嗅到啊?可是耳根不是这样。

身以合方知:身根必须与所触之物合起来才有触。那么耳根需要不需要合?不需要合。四面上下它统统都能听到,隔墙都能听到。心念纷无绪:「心念」就是意根,通过法尘打妄想的时候有没有一定的规矩啊?一会儿跑到过去,一会儿跑到现在,一会儿跑到未来。在我们凡夫的境界上,你这个意根能不能同时回想起许多事情来?你要一个一个地来,可耳根需要不需要这样啊?它能同时感觉到。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前面讲了五根的局限性以后,体现出耳根的这种特性——隔墙就能听到音响,不管远近都能听到。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五根靠一精之明是不是最近的?五根都达不到耳根的这种特性,何况六尘啊?是不是更加不能与这个耳根相比?所以在这里「是则通真实」,也就是耳根,它当下能通一切法。这里是方便引导,下面还有究竟开示。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音声就是声尘,它的特性分为动、静两种相,是对待之相。在我们能闻的闻性之中,这个声音可有可无。「有」就是动相,「无」就是静相。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这是针对前面阿难他们讲的无闻,文殊菩萨这是顺手牵羊。你们讲没有声音的时候就是听不到了,但是,听不到声音的静相,不等于没有闻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声音没有了,并不是那个闻性灭了;声音有了,也不是那个闻性就生出来了。我们能闻的闻性并不是随声音而生,闻性一直都在。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世界万法的生生灭灭并不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在生灭,而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可以随缘显现出生,随缘显现出灭。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在生非生,在灭非灭。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不是生、不是灭,它可以示生、示灭。怎么「圆离」呢?生的时候即是灭,灭的时候即是生。生和灭都是一个东西在变现。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你在睡梦中时,不会因为六识停止了,闻性就丧失了。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觉观」就是闻性,就是一精之明。它是出思维,不假思维。「身心」就是我们的身根和意识心,跟一精之明这个见性是相对独立的。因地凡夫的妄想心停留在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十八界里。所谓「不能及」呢,实际上是及而未及。我们有没有一时一刻离开一精之明呐?但是我们的迷惑颠倒把它忘记了,顾不到它。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娑婆国」就是娑婆世界,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教主。佛灭之后,是地藏王菩萨在代管;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菩萨下世,作为贤劫第五尊佛。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是以音声为教体,在我们这里能够宣扬、开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一精之明通过耳根听到声音产生意识,意识再对着这个声尘打妄想。受什么轮回啊?看你讲话好听还是不好听,这是在打妄想;与此同时眼睛看你是好还是坏,舌头吃到的味是好还是坏,这都是六识围绕六尘在打妄想。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以阿难为例,阿难虽然博闻强记,无量的三藏十二部经能够过目不忘、入耳成诵,这么好的善根连释迦牟尼、阿弥陀都望尘莫及;却仍然难免落入邪知邪见,还差点被摩登伽女拉下水。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岂非」,就是难道不是。「随所沦」,就是「循声故流转」。难道不是因为依文解字而沦落吗?难道不是因为迷了本闻而流转吗?「旋流」,是背尘合觉,把过去出流攀缘的那种妄想心、妄觉回过头来,回到一精之明这个本位,离根解结。「获无妄」,明白道理了,开悟了。

「旋流获无妄」,要联系到佛在前面讲的一切俱非、一切俱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一定要联系到三个如来藏,联系到四科七大,会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来解释。你如果离开这些内容,那前四卷就是白讲了。所以文殊菩萨在这特别地提醒,修观音法门先要明心见性。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阿难啊,你好好地认真听来啊,不是像你过去那样依文解字啊!

「我承佛威力」,我讲的这个话不仅是我的话,而且是佛在定中加持我啊!

我是三世佛再来,你别以为我是菩萨说法啊!

「宣说金刚王」,「金刚王」就是楞严大定,就是法华三昧,一切诸禅定之王,一切三昧之王。「如幻不思议」,就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不思议」,你不能按照凡夫的心态来着相——啊?没有看到你修行,两个耳朵听听经就成佛了?可是心地法门就是这样。「佛母真三昧」,「佛母」就是诸佛成佛之母,特指一心三藏。我们怎么成佛?是不是由法化生啊?就是由一心三藏之法来化身啊。「真三昧」就是楞严大定,这才是真正的大定,它是自性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