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第30讲 (第2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你看看《楞严经》讲得多亲切,多慈悲!

佛一直围绕什么眼睛、皮肉筋骨在讲来讲去的,对着外面的这些东西就从我们自身讲起,从脚下讲到头顶,脚下的地、头上的天、对面吹来的风、后面打来的雨,与你的眼睛、鼻孔到底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离开我们当下去谈玄说密?没有啊,这就是讲正法,这就是讲真实法。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在这里,佛推翻过去的方便说法。以身根为能触,以离合违顺触尘为所触,而产生出我们的身识这种触觉,这个说法没有道理。「三处都无」,是对三处说无,「三处」,就是有相之实相,这个「无」不是断灭空,是无相之实相。这是对相说性,也就是会相归性。会三处之相,归无相之性。那「三处都无」是不是如是我闻?「三处」是不是「是」,「都无」是不是「如」?「如是我闻」,你闻到没有?

则身与触,及身(识)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解释同上。比如说,我们这个身根所对茶杯这个触尘,你能不能说我身根生茶杯,茶杯生身根,或者我和茶杯生出一个身觉?能缘、所缘和所缘缘的身识,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那你能不能讲谁生谁?这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当下是一个念,当下是万法。生也是我,死也是我,你也是我,我也是我,他也是我,都是自己在变化。

阿难!

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

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

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阿难,你过去已经听我说过,以我们的意根为能缘,对应的法尘为所缘,而能产生我们的第六意识心。意根,是指第七识;法尘,也叫前尘影事。那么这个意根对法尘来进行分别、打妄想,就造成意识心。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仍然是统一的句式。那么这个意识心到底是意根所生,还是法尘所生,还是意根和法尘和合共生,还是由虚空无因之生?无非这四个方面。

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我们头脑是不是时时在妄想分别,到了扬州还考虑家里情况怎么长怎么短?如果说因为这个妄想分别心是由你自己心里的意根产生的——一定要注意,意识它能够分别,这是它的一种能力;它分别出来的那个东西叫所分别,叫所缘缘,也就是我要吃好,我要穿好,是这种心——那这种意识心后面是不是有产生这种意识心的东西?

于汝意中:就是你这个意根之中。必有所思:就是法尘。比如说,我们要做馒头,必须要有面粉和水。没有面粉和水能不能做起馒头来?「明汝意」,必须要有法尘才能成就你的意识。若无前法:「前法」就是法尘,就是我们的意根所缘之境。意根是能缘,法尘是所缘,能缘与所缘和合才能产生意识心。意识心叫所缘缘,也叫增上缘。「若无前法」,如果没有所缘之境;「意无所生」,意识就不可能产生。也就是说,我这个意根、我这个想法,如果没有面粉和水在前面,我就不可能产生我要做馒头这个意识。

离缘无形,识将何用:这里的「离缘」是指离开所缘的法尘。法尘都没有,形都没有,影子都没有,「识将何用」——即使产生了意识又有什么用啊?实际上通过意根对法尘产生了意识,它的作用是反过来作用于这个法尘。比如我们头脑有「一二三四五」,这是法尘。那么,意根通过「一二三四五」产生了意识,干什么?来搞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五等于七,是不是来反作用于这个法尘呐?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下面进一步分析,讲得更加细腻。这个「识心」,「识」就是第六识,「心」就是第七识,意识和意根;「思量」,是指讲我们的意根和识心的种种的分别心,分别功能,这里作为动词来用。意根它是一种直观的反应。在讲小乘因缘法时,把它说为无知。因为相对前面六种意识心,它好像如如不动,它其实动得更大。正因为它动得特快特快特快,所以我们感觉不到。

兼了别性:这个「了别性」是比喻种种的妄想分别。前面「诸思量」是从总体上来讲,「兼了别性」是从具体上来讲。这里也就说尽了我们一切的思维观照、一切的心法,乃至包括前面的五种俱生意识、心法统统包含在内。所以一兼全兼。为同为异:就总体上来讲,这些意识心到底相同还是不相同?重点地讲,意识心跟意根相同还是不相同?我们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如果相同的话,那你意识心就是意根,你还要讲什么谁生谁啊?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意识心跟意根如果不同的话,那么意根是心法,那意识就变成了色法;或者意识是心法,意根是色法。这两者体性是不是杂乱呐?所以「异意不同,应无所识」。两者一个是心法,一个是色法,这两者谁生谁?到最后来讲,谁都不认识谁。意识它就是起这个分别作用,如果不认识谁,它有没有分别作用了?没有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识别的功能都没有,你还谈什么意根生出意识?若有所识,云何识意:这个就从逻辑推理上来讲,一定是意根生意识。那么你这个意识跟意根是相反,不是同类的,你能不能以意根来叫意识?不能。你只能叫眼识,或者是什么什么识,你不能叫意识。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同也好,异也好,这两种性体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如果意识跟意根是同一体,那么这个一体它没有能所,一体不能变成两体——因为意识跟意根相同,都是个心法,能不能讲谁生谁?不能。这是讲「唯同」不能成就。两个体性不一样,也不能造成能所。你能不能讲肉牛与木头牛可以生个什么牛?所以无论是同或者是异,都不能讲意根能够生出意识。

所以「界云何立」,这个「界」是指意识界,怎么能成立?不能成立。意识心在第二义谛里,在十法界这个范围之内,你找不出它的来龙去脉,但它又宛然现前。所以佛处处把我们逼到如来藏,既然十法界找不出它的根源,它又现前,当下不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吗?处处都要往这方面悟。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如果讲我们的意识心不是意根所生,那么就是因法尘所生呐。「若因法生」,是指法尘,「世间诸法」就是世间一切法,「不离五尘」的五尘是色法。下面,色、声、香、味好理解,这个触呢,要注意,不要理解为跟它相摩。这不是触,是指通过接触以后产生的合与离这两个法。这两个法也是色法、尘法,不是心法。离、合这两种东西我们的心可以感觉到,但你还拿不出来给人家看。「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我们的意根只摄受法尘,它只管你前面五尘的影子,所以五尘实法不经意根。这里要明白。我们只有眼睛才能对着色法,耳朵才能对着声音。当我们眼睛闭起来的时候,这个实法能不能经过我们的意根?不能。但是它的影子能经意根——哦,这是红珠子,有这个印象。这个红珠子在不在你意根里?不在,它是虚妄的。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我们的意识心就算讲生,也只能讲是依于法尘而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你今好好看,你这个法尘是什么样子,特别强调法尘之法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们一定要咬住意识已经不是意根生,那么也咬住它一定是法尘所生。即使错误的,错也错的在理。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色空」属于色法,「动静」属于声法,「通塞」属于香法,「合离」属于味法和触法。这五尘法怎么样呢?是什么特点啊?生和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如果我们的法尘离开前面的这些相,它存在不存在啊?因为它是前面「诸相」的影子,没有形体,有没有影子啊?这是一步一步地来观照。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这里提出一个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法尘是随着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生而生,随其灭而灭。前面讲了,意根不可能摄受这五尘色法,那它能不能依靠这五尘色法来产生意识?(不能)。五尘五种色法也都不能产生意识,那五尘色法的影子能不能产生意识?连五尘色法的影子都不存在,它随着这五尘色法的生而生,随其灭而灭,它自己都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它能不能产生出任何一种东西?不能。

所因既无:所以这里讲,意识所依靠的法尘都没有独立的实体地位。因生有识:你却因此而非要强调能产生所谓的意识「作何形相」啊?到底是什么样子啊?

现在提醒大家一句,因为我们一直是讲一心三藏,我们这种意识心是不是本来就是啊?你当下就是意识心呐。因为佛一开始讲这个法,大家没有办法认可。为什么不认可?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讲了各种各样的法,说是怎么因缘和合产生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铃是佛系起来的,佛再给我们解铃。因为佛当年讲这个法本身就是戏论法,但是现在仍然是用戏论法来破戏论法,这就使我们感到很困难。

所以我讲这个法的时候,始终提醒大家,一切都是当下现成的。意识心怎么来的?我们自己就是意识心,这是本有的。它随着我有这么个意根,有这个肉团,有外界这么多所对的法尘而显现的这种思维。我们却以为它就是这样产生的,其实不是的。我们本来就有这种心,随着这种环境就会显现出来。人生本来面目就是几句话的事情,一切的东西都是我一个念变出来的,这句话就了了。懂了,信了,你就了生脱死了。

相状不有:这个「相状」是指法尘的相状,法尘没有相状。界云何生:这个意识界怎么能成立啊?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所以你们要知道啊,我释迦牟尼过去讲的那种因缘所生法不能成立。意根、意识和法尘这三界,没有实体,找不到出处,却宛然存在。则意与法及意(识)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到这里为止,这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算是圆满了。后面进入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实际上这七大是把前面的这四科从另外一种不同的角度再进一步地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前面四科。

阿难白佛言:世尊!

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明:佛当年就是这样讲的,因四大和合而有世间万法。佛讲因缘法,是用小乘法初步引导众生,因为最初不具备宣扬大乘法的气氛。如果不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讲一心三藏,不会有人信的。但是,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一部《法华经》,讲一部《楞严经》。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你现在怎么不认账呐?过去通过因缘法来批判外道的自然法,你现在是自然法也不认,因缘法也不认,这是什么道理?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我阿难现在给你搞糊涂了。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是以诚心、恭敬心请法。我没有其它指望,只有一条路。「垂」,是以上对下,表示关爱。「开示众生,中道了义」,「开示」二字至关重要。说明我们本身就是中道了义。如果我们本身不是中道了义,那开了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开了还是个迷惑颠倒。既然我们本身就有,一开是不是就示了?所谓「中道了义」,藏教菩萨执有,通教执空,别教执亦有亦空,带有次第性。唯有圆教菩萨知道,即有即空即中,万法当下就是一。我们当下就是释迦牟尼,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当下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但在我们没有明理、没有破除烦恼习气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妙用、山河大地的妙用、天人鬼畜的妙用不能现前。

实际上这个「中道了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名相概念不同,所讲法理是一。阿弥陀佛是不是中道了义?这个茶杯是不是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就是讲真实,讲来龙去脉。只有「中道了义」是「无戏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