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18讲 (第3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我们本来面目就是圆的。文殊菩萨在后面讲「归元性无二」,就是往生到真心——「归元」,就是往生。我们讲证分真即佛就是往生,就是我们的妄心往生到真心。阿难把往生与明心见性、与成分真即佛、与了生脱死脱节了——「我们不是修成佛、我们不是修明心见性,我们是去往生」。就像公民移民一样,移到极乐世界去再去成佛。这更是一种邪知见。

所以印光大师讲:「闻即往生,位齐等觉」,他讲那个「往生」跟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是不是一个意思?

「元所圆满」,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圆满」。圆满到什么程度?尽虚空遍法界不舍一人、不缺一法、不短一时,啥都不缺。时间、空间、万法都是一个我,共同的一个我。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在梦中老是执着我、你、他,要赶快醒来!

是不是就是一个人啊?我们现在的这种处境就是这样的,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梦境,做梦的就是一个人。这是佛法的命脉!

但现在佛门内部有一种邪知见,认为每一个人将来都要成为一尊佛,这就是多元论,没有这个道理。《楞严经》是不是时时、事事、处处都把我们引导到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啊?反反复复地讲这个法。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但是我现在听你老人家讲佛法,用的还是我这个攀缘心「允所瞻仰」——作为我的依靠。「允所」,就是作为;「瞻仰」,就是依靠、依止。其它靠不住、我找不到。他总以为在我们这个妄想心之外还有个心。他不懂得我们这个妄想心转迷为悟,妄想心当下是不是就是真心?他不懂得孙悟空变成了茶杯以后,茶杯当下就是孙悟空,非要把个孙悟空找出来;他不懂得这个拳头变成手掌,眼看手掌心看拳,手掌当下就是拳头,他还是认为我就是依靠这个手掌,非要在当下把这个拳头掏出来给大家看、非要找出来,怎么掏出来呀?

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徒获」,就是白白地获得这个心。怎么获得这个心呢?是从佛的说法中好像知道有这个心,叫「徒获」。知道那是我的心,但是又不知道它在哪里。「此心」,是佛开示的「妙明元心」。我听到了、我也听懂了、我也相信,可是我不知道在哪里,叫「徒获此心」。因为找不到,所以「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我不敢去承认。

就像一些人,也相信这个一切万法都是一个念变现出来的,也相信佛所讲的——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成佛,但就是不敢承认现在就能成佛,他不敢相信。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百年之后,比如说我们将来有个中阴身显现出来的时候,肉团身这个无明壳销毁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妄想心没有了,我们已经成佛的第七识一看:「哎呀!

原来我现在能够成为这尊佛,就是因为在正月十六印广法师开示的第一天,那时就已经成佛了。」他这个时候相信了,这个时候因为已经离开了庐山。现在他还在庐山呢,他那时候相信了。绝不是说死了以后才成佛。在死之前我们就成佛了,只是因为被这个肉团无明壳束缚住了,六种意识心把他牵住了,所以后面那个佛在那里睡懒觉,或者怎么样,他都不知道。所以当我们人断气以后,他马上就开悟了。怎么开悟了?哎呀!

原来人真的没有生死啊!

他相信了。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佛前面已经讲得很圆,但由于各人的境界不一样,他感到还不圆。所以佛在这个说法中真正体现出良苦用心,对中下等根机的人反复地劝导,这就是进入劝转法轮。

拔我疑根:所以我们修行人要从根本上开智慧,否则你都是盲修瞎炼。这里进一步告诉我们,修行人要从悟门而入。不从悟门而入,就跟佛打的比方一样:用沙子煮大米饭,能不能煮成饭?所以《楞严经》多处乃至几十处都在讲一定要先明心见性、明理再修行这个问题。

这个法重要啊!

最起码到第六卷的时候文殊菩萨还在讲「归元性无二」,要归元、要成佛,除了明心见性这个悟门没有第二个门。明白了以后,「方便有多门」,用方便法、各种法都是来作为助修的法门,来帮助圆满我们的德行,成为究竟如来果位。修行人最需要解决的先要了生脱死,这必须从悟门而入。所谓悟门,不需要修、不需要证,两个耳朵就能解决问题。把心先打开,先成就菩提果、先成就分真涅盘,然后再经过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圆满成就涅盘果。

我们读《楞严经》读到现在是不是就在讲这个道理?一目了然。所以我们读经要认真啊!

解决这个问题,讲老实话,不需要法师讲解,我们自己就能悟到。可是由于我们心执着了,所以我们熟视无睹,乃至有人解释可能还不相信:「这哪是佛讲的?了生脱死这么容易啊?听几句话就能了生脱死?」所以「拔我疑根」就是从根本上开悟,「疑根」就是我执。明白「我」是怎么回事,明白「你、他、万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叫「疑根」。开悟一定是从根本上而言。

归无上道:佛法里讲「无上」屡见不鲜。凡是经常提出的名相概念,一定是最重要的概念。这个「无上道」就是「一心三藏」。既可以说为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无空、无有——这是解决无分别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是一个东西,叫「无上之道」;也可以解释为归「阿弥陀」道——「无」就是「阿」,「上」就是「弥陀」,有上必有下,有上下空间必有时间、万法。「无」,是无相之实相,「上」,是有相之实相,二者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所以佛讲了,你听到现在都是用攀缘心来听法,你还没有明心见性、你还在执迷不悟,你老以为还有个真心在其它什么地方,你还不知道万法就是一个念,真假是一个东西。

这是我们修行中很敏感的问题啊!

缘心听法法也缘。老师同样讲一句话,有人听了法喜充满、感恩戴德,有的人听了稀里糊涂、烦恼重生,不一样啊!

有人听法是牛奶味、醍醐味,有人听法是什么味呢?醋味、酱油味,他还以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常讲,心正即听邪法也是正法,心邪即听正法也是邪法,只看你怎样用心。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这也是祖师大德经常打的一个比喻,标月指。怎么标月指呢?你们知道月亮在哪里吗?大家顺着我的指头往前看。那么有的人顺着这里往前看,透过一个空间——空间是不是什么也能看到?他看到月亮。有些人他不是往前看,他看那个指头,以为指头就是月亮。这通常指依文解字。

所以佛讲一切法都方便引导,靠我们用智慧来观照。佛讲是佛,他是佛吗?佛讲这个法,它是法吗?在佛法里都叫假名。可你通过佛的这个假名、法的这个假名,什么菩萨、阿罗汉这个假名,天人鬼畜这个假名,你却能悟到真正的佛、真正的阿罗汉,叫实体。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离开一切相,他哪有什么佛、菩萨假名?当我们真正明白了离开一切相,它真实存在,又现出一切法的时候,这个真心即是一切法,假名当下就是实体,假菩萨当下就是真菩萨。我们要善于用智慧来观照。

刚才这个标月指,如果把手指当成了月亮,就犯了几个错误?第一个他不懂得什么是月亮;第二个他也不懂得什么叫手指——明明是手指,他讲它是月亮,你也跟他讲不清楚,「你看嘛,这就是手指头嘛!

大家都来看这是不是手指头?」所以这一切的经论是不是手指?文字是不是手指?师父讲出的这些语言是不是手指?但是我们悟出的道理那就是月亮,就是通过这个文字语言悟出了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哎呀!

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呐!

」你找到了月亮。

曾经对一些同修,我说:「这是什么?」「这是眼镜。」是不是把手指当成月亮了?他能讲出为什么这个眼镜是我——「这个眼镜是块玻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地、水、火、风四大是由我们的心变出来的。」他就等于明心见性一半了;然后知道一切的万法、一切的心都是一个心,这就是「一心三藏」。就这么简单呐!

成佛就这么简单!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不识月亮、不识手指,也不知道明与暗,甚至还不懂得有情与无情,全部颠倒了。

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月亮就是一个明、一个暗,手指不能说明月亮的明与暗。这里的「二性」是指个别的特性——亮性与暗性。所以这个「性」字,在不同的经文、不同的段落、句读之间,它所表达的法理不一样。有时候表自己的个别性,有时候表共有的普遍性。所以我们讲,「我们都没有自性」,「我们都有自性」,这两句话是不是都是对的?前面讲我们没有自性,是指没有我们自己的个别性;我们都有自性,是讲我们都是一个共性。这两句话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