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第1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第一个破法,你这个心体是不是「兼二」?第二个破法呢,是不是「不兼二」?仍然咬住他这个「中」。阿难的这个「中」是带有分别法的、相对待的那种中。圆顿大法的「中」是圆融、圆满、圆通一切万法的「中」,而且圆顿大法讲的「中」仍然带有方便说,但相对而言是微微地带有。不这样讲,就没有办法开口。所有的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哪有什么中不中?所以即中即不中,中与不中当下是一个念。

再来看佛是怎样对待阿难: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是尘法,「体」,就是我们的心体、心法。「杂乱」,就是因缘和合。物非体知,成敌两立:「物非」,就是物没有知,「体知」,指我们的心有知。一个有知,一个无知,「成敌两立」,敌对的两方有没有「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他是按照世间的逻辑法,以邪来破邪。一个肉牛跟一个铁牛能不能配种生出一个又不是肉牛、又不是铁牛的那个牛?在逻辑上来讲这也是一种假想,叫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未必是真,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真。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那不兼有这两种,它既不是有情也不是无情,是不是连体都没有了?体都没有了,你还谈什么中?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第六种转计,心在根与尘这个中间,这种说法再次被佛驳斥。

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觉知分别心性:这不是讲心相,是讲心之性来破一切的有形有相,归于无形无相这个空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在这段法里,包括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之相。俱无所在:一切都不执着。一切无着:在禅宗说为一丝不挂,说为见空性。名之为心:这是佛讲的《金刚经》的境界。

则我无着,名为心不:我达到这种境界,我见到了心吗?一切无着,一切无相,见到了所谓的空性,叫不叫心啊?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佛把它叫做心。当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佛马上又翻脸不认人——「见真重增一重尘」。

这个法应该是在般若时前后所讲,此时小乘因缘法还占有一些分量,前面讲了,法生心生。由六根这个能缘,与六尘这个所缘,和合而有了六种意识心这个所缘缘。可见,六识妄心并无实体可言。依之修行可证小乘人果位,但很难。注意,这是小乘因缘法。圆顿大法,没有一法不是真心。真心非有体非无体,而随缘现有体现无体。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真心随缘变现而已。

「一切无着,名之为心」,真心不着一相,这是禅宗讲的真心。(而这个真心在《楞严经》后面被否定,叫做「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也就是通教与圆教的区别,已讲过多次,这里不再重复。)

「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他把佛在般若时期讲的真心一切无着,附会己意,说成是自己的心一切无着,还在执着自己的这个妄心就是真心,把佛讲的真心作为自己理解的妄心。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6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世间虚空水6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这是指有情、无情一切的万法。这里来讲,就是这里的电灯、天花地板、课桌,到了外面来讲,就是蓝天白云、文峰寺、那个大运河,我们随时随地看到的一切东西。

汝不着者,为在为无:这个「不着者」就是你的心。佛在这里双破,提出两个问题:你讲的是离于万物而有一个心的存在,这个心不着一切呢?还是说你的这个心就不存在,离于万物,一切不着呢?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如果讲你这个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你讲「不着」是不是无稽之谈呀?既然不着,就有对待,就是有二;那你的心既然无体,不存在,还谈什么不着呢?比如说,如果没有这个茶杯,我讲这个茶杯它不执着,放在桌子上也行,放在地上也好,你这是不是无病呻吟?是不是讲废话?「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如果兔子头上本来有角,这个角给我掰掉了,所以没有角了,还讲得过去;兔子头上本来就没有角,你讲兔子头上有角是不是废话呀?如果龟身上本来就有毛,因为它要出家当和尚,我给它剃掉了,所以没有毛了,你讲龟身上有毛,可以讲得过去;它本来就没有毛,你讲它身上有毛是不是废话?都是节外生枝。

有不着者不可名无:这是详细说明,你有一个不着的心就不能讲它是无。无相则无:这里仍然是针对阿难的藏教境界;讲究竟法,真正的无相也是实相——无相之实相、无不相之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用世间法「无」,那是妄想的无。龟本来就没有毛,那种无叫什么无呢?断灭空。断灭空跟真空要区别开,真空里面是妙有。我们能够耳闻、目睹、感受的这个虚空,叫「顽空」;变现出顽空、变现出十法界一切万法的那个无形无相的空叫真空。实际上这个顽空当下是不是就是真空变现的?一切的有当下是不是真空变现的?但那个断灭空是子虚乌有,没有那回事。如果堕落到断灭空,最后证到的是什么也不想,连这个念都不存在了,果报是在无想天,福报也很大,但是福报尽了,直堕地狱。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要硬讲它有,是不是也是一种有?但是它是另外一种有。它不是真空,不是虚空,它是另外一种情况。

非无则相:「非无」,数学里叫负负得正。不是无,那它一定有相。相有则在:既有相就一定有个所在,你拿出来给我看呐?云何无着:在何处,即着何处,云何得说一切无着?

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七处破妄到此为止。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七处破妄识,阿难已经理屈词穷。

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句经文很有内涵啊!

你解释成「阿难马上站起来,跪下来磕头」,这是皮毛。「阿难在大众中」,我们有没有哪一法不在「大众」中?我们时时都在万法之中!

宇宙无中心,宇宙无处不中心。任何一个法,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根草丝,俱尽足为一真法界,俱尽作为我们的本体。注意这个「大」,在前面是不是从时间、空间、万法、万相四个角度讲出了本来面目?众,三人成众,是不是三个如来藏?要好好观照啊!

你以为那些文字专家是谁呀?他就是佛化身来成就大乘佛法的。谁对这个问题观照得明白、深信不疑,谁得大自在。这是真的。类似这样的汉字很多很多,繁体字、简体字都有它的道理。那为什么当今世界正法就在中国,而正好这个结构型的汉字也在中国?这难道只是个偶尔的巧合吗?可不是啊!

「即从座起」,这就是六种震动。他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开始改变了,已经在破除自己的部分邪见——但是程度怎么样又当别论,他已经「即从座起」。告诉我们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执迷不悟,每一个人都要懂得「即从座起」。来听经闻法就是为了「即从座起」,多听一课、多听一句、多听一个字,就会提升一个品位。「即」,就是当下,即听、即起,不要等以后。要好好把这段经文观照到位。

偏袒右肩:古印度以坦露右肩为敬,现在南传佛教地区的僧人身披袈裟仍然是偏袒右肩。方便法来讲,一般右肩力气大,它是表方便菩提,表承担如来家业,来听经闻法的人有没有做好准备要「偏袒右肩」呢?讲到真实义,简直是妙不可言。当你看到了袒露右肩的时候,你会不会想一下:「那个印广怎么不把左肩也露出来啊?这家伙左肩肯定是钢筋混凝土。」会不会?不会。你虽然看不到左肩的皮肉,心能不能看到?(能),这就叫明心见性。右肩就是「不空如来藏」,左肩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不是一个本体?

右膝着地:文官拜皇帝是双膝跪地,武将拜皇帝是单膝跪地。表示什么?随时承担保家卫国的重任。这是以军队、军人见国王那种姿势来表出家人随时准备护持正法,承担如来家业,弘法度众生,行菩萨道。

合掌恭敬:右手表福德,左手表智德,双手合掌表福慧双修。合掌当胸表恭敬,求佛赐给我智慧、福报,表这个法。所以我们同修之间相见合掌都是表把别人当做佛、当做老师:「我向您老人家求法,阿弥陀佛。」这是谦虚学习。而白佛言:「白」,是说的意思。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从这里开始讲老实话,服输了,乖了。刚才那么犟嘴,你要原谅我。这个意思都包含了。阿难在「四王八子」之中年龄最小——净饭王兄弟四个,生了八个王子。阿难是佛的堂弟,孙陀罗难陀是佛的同父异母之弟,而提婆达多跟阿难是亲兄弟。

蒙佛慈爱:因为阿难出家以后作为佛的侍者,与佛朝夕相处,所以他特别感慨「蒙佛慈爱」。那么多弟子,对这个堂弟特别地关爱。往往天天跟师父在一起的人他不一定就能成就,离开师父十万八千里的人可能几个电话、几个信息他就成就了。这就是我们的一种逆反心理——天天跟师父在一起,他还就专门观察师父的毛病和习气,结果把师父的毛病习气他全盘接受,成了师父的垃圾桶;跟师父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人,他只看师父的长处。有些人看到师父一个信息、看到师父的光盘,把「一心三藏」道理一转,他成就了。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啊!

虽今出家,犹恃憍怜:虽然我也出家了,但是我仗着佛的慈爱作人来风,撒娇,无所顾忌。一般而言,除了阿难,谁敢跟佛那样犟嘴啊?所以多闻,未得无漏:怎么个「多闻」呢?无量佛讲无量经典,阿难过目成诵,入耳不忘。这种善根,连观世音、地藏王、释迦牟尼、阿弥陀佛都望尘莫及,可是却成了阿难的障碍。他「多闻第一」啊!

「未得无漏」,没有见道,没有成就「一心三藏」。文殊菩萨在后面偈颂里讲:「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境界现前的时候被境界转了。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在那不干净的地方,被摩登伽女以邪咒所迷惑,差点毁掉戒体。如果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他在尘不染,戒坏见不坏。对于小乘人来讲破了大戒,无可救药,叫断头罪,所有的忏悔都不能免罪;唯有大乘,一念可以销灭一切的罪过,一念可以把整个虚空世界翻个底朝天。所以在座的各位啊,无量劫以来、今生今世以来有谁心里没有一些阴暗的角落?谁没有些毛病习气?要想按照小乘人修那种无漏成就,你去试试看。我们要坚定这个信心,天大的事情都不重要,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明心见性最重要。你能带业往生呐!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真」,就是真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和「诣」和「际」这三个字是一个意思,都是表方位、处所。这个真理在哪里呀?

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奢摩他」,是悟门。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修、不愁证,即悟、即修、即证。是不是两次问话现在提高了?我修了无量无量无量劫,我还求什么修、求什么禅、求什么定?我现在要求开悟,到底怎么回事?我现在不是要念佛、拜佛,我是要明白到底什么是佛,佛是怎么回事。阿难是不是逐步地提高啊?这个我们是看得很清楚啊!

一路走过来了,到最后还是回头。现在一不谈修、二不谈证,先来看看这个悟的事。真正的「奢摩他」就是「一心三藏」。

令诸阐提:「阐提」,指一阐提,梵语音译而来,意译为信不具,就是不具善根的众生——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这种人完全是邪知邪见,所以佛在早期说法时讲这些人不能成佛;后来在方等时期又提出这些人也能成佛。隳弥戾车:「隳」,就是毁灭,破坏;「弥戾车」,是梵语,译为「乐垢秽」,亦云「恶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