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第3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阿难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又突奇想,他脑子非常灵活。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为什么讲不在身内?因为它不能见内;为什么讲「不在身外」?因为眼睛往外看了,心里能够知道。所以「见」与「知」它没有相离。他不仅提出新的理论,而且有理论根据。既不在内又不在外,那总有一个所在。

佛言:处今何在?

你讲的心在的那个地方是哪里呀?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这个心虽然看不到里面,但是它却能看到外面。如我思忖:根据我的考虑思维。潜伏根里:潜藏在眼根里。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阿难打了个比方,如同有人「取琉璃碗」——「琉璃碗」就是眼镜——「合其两眼」就是戴着眼镜。虽有物合,而不留碍:我通过这个眼镜看到东西,没有障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我的眼睛通过眼镜看到一切东西,当下就能分辨出是什么。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他讲「觉了能知之心」之所以不能看到里面,「为在根故」。怎么「为在根故」呢?因为我受这个身根的障碍。分明瞩外,无障碍者:之所以能够明明白白看到外面,没有障碍。潜根内故:因为心潜藏在眼根,通过眼球能往外看。为什么不能往内看呢?因为里面不是眼根了,眼根是亮的,就像眼镜一样。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

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讲:既然你把眼睛比喻为眼镜,那么,当我们戴着眼镜看外面的时候,眼睛能不能看到眼镜?能。那你的心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不能。既然我们不能,那你讲心潜在根里,而且打这个比方,能不能成立?不能。

这是第三处破妄识,破心潜眼根。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眼睛,那还是自己的眼睛吗?有一个人很有智慧,说他能看到。在哪里看到?在镜子里。那把镜子打破了,还能看吗?他不做声了。幸亏他聪明。他没有讲,「我在你眼睛里,就能看到我的眼睛。」那我绝对不会讲,「我把眼睛掏了你能看到吗?」这是个笑话,很有意思,是不是?所以如果你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眼睛的话,眼睛还是你吗?就成了别人的东西了。镜子里的眼睛是镜子的,不是你的。「眼即同境」,眼睛就是外在的境界。「不得成随」,不是你的。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这是以法合喻。阿难认为心潜在眼根后面,并随眼根对外境的分别而分别。并打比方就像眼睛戴着眼镜看到外面的山河一样。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实际情况是,眼睛可以看到眼镜,而心看不到眼睛。既然看不到眼睛,那这个比方就是不成立的。最后,阿难的第三次狡辩仍然被佛否定。

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这是阿难的第四个转计,执心分明暗——开眼见明,闭眼见暗,都叫见。

腑藏在中,窍穴居外:「腑藏在中」,五脏六腑在肚子里(《白虎通》云:五脏,即肝、心、肺、肾、脾;六腑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胆为肝之府;大小肠为心府、肺府。五脏者:肾为精藏;心为神藏;肝为魂藏;肺为魄藏;脾为志藏);「窍穴居外」,七窍(窍穴即七窍——眼二、耳二、鼻二、口一,为七孔穴)在外。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有藏则暗」,因为五脏六腑藏在皮肉里面,既然是藏,就必然在暗处,看不到;「有窍则明」,有窍穴就明明白白知道,耳朵听到声音、眼睛看到光、舌头尝到味、身体有感觉,都叫「明」。

今我对佛:我现在站在佛的面前,这个「佛」代表一切的外界。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开眼见到外界就叫「见外」,闭眼见到黑暗就叫「见内」,都叫见。

往后来讲,是充分展现出阿难的这种世智辨聪,一般的人还转不过来。由此可见阿难的悲剧:他太聪明了!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这里是先破阿难的后半段转计——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佛问:眼睛闭起来,这个暗境与眼睛是不是相对?在眼前,还是在脑后?在眼前、在外。那么如果暗境在眼前、在外面,怎么说是闭眼见内呢?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佛在这里故意地网开一面——就算你说见内是对的,在暗室中没有太阳、月亮、灯光,你既然见暗,那这里的东西都是你喽?佛也好、舍利弗也好、阿罗汉也好、我们在座同修也好、这些泥巴瓦块也好,都变成了你肚子里的蛔虫喽?暗室的境界都是你的焦腑了?焦是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脐之间,下焦在脐下,三焦为命府,是六府之一,所以叫焦腑。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如果不相对的话,那眼睛能看到什么?你什么也看不到。我们能看到前面的摄像机,是因为摄像机与眼睛相对;看到天花地板,因为天花地板与眼睛相对。如果这些东西与眼睛不对,不在眼前,你看得到什么?啥也看不到。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进一步说明,眼睛闭起来见到暗,就说为见到身中。那么好了,「开眼见明,何不见面?」睁开眼睛看到明的时候,我们眼睛看到明,能不能看到自己的额头啊?

佛先顺着阿难的那种心态——暗明明在这里,明明眼睛往外看,看到了暗,你非讲眼睛往外看的时候却能看到内(见暗执为见内)。这个「见」是不是带有弯钩的性质?那么沿着这个道理,我们眼睛往外看的时候,是不是它也可以弯过来?弯过来看到自己的面。怎么不再弯过来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啊?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如果你开眼见不到自己的面,那么假设的那种「内对」也不能成立。佛一步一步地把他套得紧紧的,这个带有比较紧密的逻辑性。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见到了面,你站在对面能看到自己的话,那你这个心还是你的吗?变成心外,变成别人的心了。那么你的心和眼睛是在虚空里。

一定要注意,这都是方便、善巧说法。其实我们心就是有这种功能。在没有达到这种功能的时候,用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把他当成傻瓜来哄他,是为了把他哄到那条路上去。用究竟法来讲,虚空山河大地是不是我们的心啊?都是的。这就是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上来传这样的法,要注意。

《楞严经》的次第就是有破有立,立的仍然是错误的,这叫权实并重、以邪破邪。否则没有办法叫人开智慧,诸佛没有办法开口。学习《楞严经》,你如果只看到前面第一卷,不看后面第二卷,你一定会把《楞严经》也变成邪法,佛是边立边破,讲到后面就逐步地把前面的理论都否定掉。比如说从第一步引导到第二步,第二步是真的;再往第三步引导的时候第二步又变成假的了;再引导到第四步,第三步又是假的。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如果你的心已经跑到身外,在虚空里,那就不是你的身体,不是「我所」了。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这是开玩笑。如果你一定要认为心、眼在虚空能够看到你的脸上,那我这个佛能看见你的脸,难道我也是你的身体?是不是很好笑?如果很多人都看到你了,那么是不是很多人就都是你的肉团了?你承担得起吗?那么用圆顿大法来讲,能不能承担得起?当下即是。

可见,这里仍然是方便说。我们当下是不是释迦牟尼?是不是阿弥陀?是不是观世音、天王大老爷?风云雨雾都是我,那么我是不是你?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大光明中谁非谁?你以此形成个口头禅,必有奇迹。你把它丢给里面的第七识,让他想去。睡觉之前、吃饭的时候留个念:「大光明中谁是谁?」往往你在梦中、定中、散步的过程中,你根本没有想这个事情,突然里面的人告诉你一个道理。这是真的。有时候前面第三页一个问题看不懂,先放下它,读到第一百零八页,第三页的问题突然明白了。心法不可思议呀!

那就是真人在告诉我们,是不是?所以,有时候听不懂的问题你不要苦思冥想:怎么还不懂啊!

怎么还不懂啊!

你不要着急。把这个事情搁一搁,真人自然就会告诉你。这是真的。不要让里面的那个人在那睡懒觉啊!

你要给他下任务。这就是师父传的秘诀。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如果你一定认为眼在虚空能看见,身体不应该知道,眼睛看的、身体知道的,分成两回事。这是反问,难道身体就应该不知道吗?就应该眼睛知道、身体不知道吗?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地讲,眼睛能看到、身体能感觉到,这是两个感觉,那么,「应有二知」,你就有两个心了。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那你这一个肉团身应该成两尊佛了——阿难将来成佛,一个叫阿佛、一个叫难佛。行不行?不行,是不是?这是佛的反问。一人只能成一尊佛。当然,这个佛是十法界讲的方便佛,真正的佛只有一尊。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这是第四处破妄识,在七处破妄以后,我们再系统地、逻辑地概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