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第2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与大比丘众:「比丘」含有三义:一者,乞士。「乞」是表下贱,「士」是表高贵,高贵的下贱人、下贱的贵人,这是不是辩证法呀?是不是符合无分别法呀?下贱、高贵当下是一。佛陀制戒,规定出家人托钵乞食——一可自利,破贪心,破我执,破贡高我慢;二可利他,广泛地为众生作福田。当然,在大6这个国情下可能不行,你上门托钵的话人家可能还要骂你,他还造业。

这个「乞士」呢,也就是下乞衣食,保养身命;上乞佛法,成就慧命。即便不能托钵乞食,我们也要带着像乞丐讨饭那样的心态来求佛法,把老师、把善知识当做贵人。就如印光大师所讲:「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这是真的。不以谦卑之心求法,你不能入道;你是来求法,不是来斗法。《法华经·药草喻品》讲得很清楚:老天爷下雨,平等供养一切树木花草,可是一切树木花草得到的受用不一样:大树感到多多益善;中等树,「哎呀!

吃饱了,胀的」;小树吃撑了它还生烦恼;小草直接就给那个雨淹死了。可是老天爷是平等心供养啊!

师父登台说法,也是以平等心供养一切众生。心量大的人呢,赞叹:「太好了!

太妙了!

讲得越多越好啊!

」心量中等的人呢:「还可以嘛!

」心量小的人他生烦恼:「你算老几?你来教化我?」当你讲到什么事情,「啊?是不是指桑骂槐对着我来的?」心量大的人:「哦,师父讲的这个事情正好是我的毛病!

」他感恩戴德,一下把毛病习气丢掉了。听经闻法,先要调理好自己的心态。这叫「乞士」。你乞了没有?一定要放下我执,要破除先入为主种种的心态。

二者,破恶。一讲就懂,破除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中的恶业,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信口开河,不要去胡乱造作。把我们一切的烦恼习气破得精光,一丝不挂,究竟成佛。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我们不能明知故犯。听经闻法是不是从心地上最大的破恶?把我们的恶知恶见转为佛知佛见。在这个前提之下,「方便有多门」,无非还是在破恶。不光是破知破见,还要破语言、破行为、破种种的习气,叫「破恶」。

三者,怖魔。出家人剃度两年,年满二十岁,可以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叫三坛大戒。因为有些人剃度连沙弥戒都没有受,这是补上一课。当受戒人登上戒坛以后,主戒和尚问:菩提心否?回答:已菩提心。已菩提心就是说我已经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才可以受戒。藕益大师当年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自己跪在佛前,退戒。大师这种做法是对的,但他是按照小乘的观念来行持,有他的功德。按照大乘法来讲,得戒不得戒,还在于自己的心,不全在于形式。同样烫疤,有些人是心燃身供佛,消除业障;有些人是为了能够出去参学、挂单,能够做法会被人认可。

第二句,主戒和尚问:「你是大丈夫吗?」回答:「我是大丈夫。」女众你可不要生烦恼:「不!

我是大女人!

」这个「大丈夫」不是讲男子汉大丈夫的那个「丈夫」,就是前面讲的「调御丈夫」。「大」,就是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按照「如来藏」的道理教化众生,叫「大」。「丈」,就是智慧。什么智慧?我会分别、选择、思维,用各种各样办法和手段来成就众生,叫「丈」。「夫」,这是表感叹,语气助词,表示慷慨激昂,也就是「我是大和尚啊!

」只要有这样的气派,你当下已经得戒。至于后面传戒,那是形式而已。

在这个时候呢,地行夜叉上报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再上报天行夜叉——夜叉是鬼道里的众生,他过去世也有修行,经过改造,后被天人提携。由天行夜叉鬼上报魔王,三界又减少一名众生,佛界又增加一名菩萨。然后波旬魔王生烦恼。生烦恼干什么?本位主义。他认为这个三界是归自己管,不愿意人才外流。问题是我们自己要生恐惧心:你怖不了魔,要怖你自己。灵岩山八十多岁的老和尚道安老法师讲:「我们出家人很可怜呐!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十方常住的供养不好消化啊!

」出家人如果有了为个人谋取名闻利养的心,就意味着你将堕落恶道!

但是,如果及时悔悟、悬崖勒马,精进修习、了悟如来藏正法,亦可消除罪业,当下成就!

我们始终要以此警戒自己。

「比丘」,前面加一个「大」,就是这些比丘「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这叫「大比丘」。也可以叫回小向大,也可以叫现小藏大。

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的常随众弟子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经常跟佛在一起生活共修。太子成佛以后先到鹿苑去度五比丘,然后又把频罗迦叶三兄弟一千多人度了,舍利弗和目犍连各带一百人皈依佛剃度,这是集体剃度。讲笑话,跟搞批一样。还有耶舍兄弟等五十人,所以总数是一千二百五十五。这是早期的大弟子,简单地说,有时候讲千二百五十人,也有时候讲一千二百。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无漏」在不同的经本、不同的上下文之间,含义有差别。初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三恶道;三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入到人道,在天道修行;四果罗汉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六道轮回。但是四果罗汉也叫有漏,还漏在法我执里,他还没有破法我执。禅宗的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小乘;也叫有漏,漏在哪里?漏在那个偏空涅盘里,他还没有证得妙有。别教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偏空涅盘;但漏在「一心三藏」之外,他证得的境界是次第三藏。圆教菩萨也叫「无漏」,他不会漏到别教那个次第三藏以下;也叫有漏,他在行持上、证量上还没有圆满。真正的「无漏」是极果如来,他证得十法界万法时时、事事、处处无非诸佛法身真常,与一切的万法同呼吸、共命运。我这里抓抓头,释迦牟尼知不知道?那个青蛙在叫、狗在跳、鸡在飞,释迦牟尼佛知道不知道啊?都是他在叫,他在跳,他在飞。虽然知道,他都自在,他没有任何的执着。

你看阿弥陀佛,黄金臂昼夜常垂,有没有哪个看到阿弥陀佛:「算了,这样(收起手)一会儿」。有没有?他一直伸在那里,随时接引你。明白了吗?这都是真心妙用,否则不能叫「无漏」。有一念恶、一念善、一念正他不能感应的话,就不能叫「无漏」。同样一个名相概念,解释的伸缩性很大,不必执着于一端。

「阿罗汉」,是梵语音译而来,含有三义:

一者,应供。因为修了苦、集、灭、道四圣谛,而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他是应自己的这种修行而证果,是不是叫「应供」?因果报应。也有解释为他应该得到人天的供养。

二者,杀贼。可不要以为他是专门去杀强盗土匪,是自己杀自己这个「贼」。佛把我们的肉团身说成是什么?是地、水、火、风「四大毒蛇」啊!

是劫夺我们法身慧命的强盗土匪。阿罗汉开了宿命通以后,观察到自己无量的生生世世在六道轮转受苦、每一个细胞都在流血流泪,因此而感到无比恐惧。其根本原因就是把这个肉团当成了我。因为把它当成了我,所以才贪吃、贪玩、贪乐;因为贪吃、贪玩、贪乐,所以才生生世世都在受苦。贪吃、贪玩、贪乐,你必然会伤害到其他众生;伤害了其他众生,你必然要还债。所以他不敢再到六道里来示现。阿罗汉只是保持一个灵体,他已经破除了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把肉团当成是贼。

有智慧的人修活物,就是修我们的心、修我们的精神;没有智慧的人修死物,要喝、要吃、要穿。要权衡利弊啊!

最起码我们要具足小乘人的智慧。在大乘菩萨不一样,当明白了这个肉团是贼的当下,这个贼就是成道的法器,就是教化众生的工具!

我们要加倍地爱护、保养。圆顿大法跟小乘法不一样。在没有明白大法的时候,修行人为自己成道,可以不吃不喝;明心见性以后,他为了众生可以大吃大喝,全在于怎样用心。

三者,无生。阿罗汉证得果位以后,他知道生生世世做人、做天、做牛、做马都是由我们的心所变现,造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这一世是人身,那一世是狗身,前前世是猫身……都是表面假相,真实来讲就是一个念。当然这是一种我执,而我们这个念可以独立于肉团之外,相对而言比较自在。他证得我们这个念以后,就再也不要什么肉团了,连二十八层天都不要待。所以无我的这个灵体啊,相对于六道轮回的众生而言,他是大自在。

作为大乘菩萨道来讲,明心见性以后这个肉团身是不是我啊?泥巴瓦块是不是我?都是我。有这样的心量,我们才能证大圆满、大自在。真心本来面目非无生、非有生,有生、无生都是一个念。包括阿罗汉的那个人我空、包括通教菩萨的人我空与法我空,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我们的真心非真非假、非有非空,他会现真现假、现有现空。通教、别教认为空性是我;圆教认为这个我非空非有,空也是我现出来的,而且空当下即是有,有当下即是空,一当下即是无量,无量当下即是一。

佛子住持:这个「佛子」,从广义上来讲,天人鬼畜、一草一木都堪为佛子,这是方便说;从狭义上来讲,特指明心见性的菩萨;究竟说,没有佛,没有子,都是一个念。可是你不作这种分别,就不容易启众生。在这里来讲,也就是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从「大比丘」的「大」、「大阿罗汉」的「大」和「佛子」三个角度来观照,他们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有些是愿身再来的菩萨,有些是当生当世成就的菩萨,在常随众中。「住持」,住于佛家,持于正法。无量的经典,唯有《法华经》《楞严经》是正法。

善诸有:进一步解释以上的概念。「」,就是越、解脱;「诸有」,可以笼统解释为烦恼习气、名闻利养、贪嗔痴慢疑。四果罗汉在人我空最起码证得漏尽通,三界六道里粗重的见思烦恼他已经破除;那么明心见性的菩萨已经破除了一分、几分、十几分或者几十分无明微细烦恼。在这里「诸有」呢,可以方便说为三有、六有、九有、二十五个有。「三有」,就是三界。三界是哪三界?从二十五层天往上到二十八层天叫无色界天,也叫四空天,四空天有四空天的烦恼;从第七层天到第二十四层天,这十八层天叫有色界,这十八层的天人有肉团身,非常光亮,一层比一层殊胜,但也有他的烦恼;从第六层天往下包括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都叫欲界众生,有烦恼身。再具体说,这三界又分为六道众生,或者「九有」。哪九有呢?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二十五有」呢,四大部洲、四恶道(在这四大部洲中我们属于南瞻部洲,有四恶道。四恶道就是三恶道加一个阿修罗道),是八个有;加上欲界天(六有)、四禅天(四有)、四空天(即无色界,是四有),这就十四个有;其中还有把大梵天、五不还天、无想天各单提出来算一有,是三个有,总共是从二十五个角度。这样又把它分门别类地更为细腻一些,各自有特点。

善诸有,是指这种种的烦恼习气,大菩萨们已经没有了,但是微细的烦恼习气还有。除非他究竟成佛,否则包括等觉菩萨都有一分生相无明。「善诸有」,是相对凡夫来讲,相对圆满究竟佛而言,他还有「有」没有。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方便说为,吃饭、穿衣、走路都有威仪之相。特别是出家弟子,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规范自己。身穿出家服,所现之相是人天师表。那么作为居士来讲,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究竟说,什么是「国土」?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国土」。举头三尺就有神明。依报随着正报转。这里没有办法展开讲。我们要以「一心三藏」来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包容、圆融、圆通好我们周边的环境——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道场住宿条件简陋,这正是成就道行的时候。凡是我们感到不自在的时候就是成就自己的时候,而且要感恩逆境,否则你怎么样检验自己的道行呢?

从佛转轮:含二义。一者,帮助佛转法轮、教化众生;二者,依据佛法、依佛教诲规范自己的行持,破除迷惑颠倒。这个「从」,也可以解释为依据,依据佛法来变化自己。成佛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妙堪遗嘱:「妙」,在这里是肯定这些菩萨的智慧和德能已经达到微妙境界;这种能力能够承担如来家业,叫「堪」。「遗嘱」,就是佛之教诲,由佛金口玉言而出。众弟子皆是佛之法藏,弟子将佛的教诲受持为自己的智慧德能,叫「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毗尼」,广义来说,就是三藏十二部经;狭义来说,指种种的戒律、戒规。「严」,是表圆融、圆满、圆通、庄严之义,「净」,是表究竟根本之义。对于持戒,在佛法里传统的、究竟的、圆满的说法叫「三聚净戒」。

所谓三聚净戒:

第一种戒,叫「摄律仪戒」。律仪戒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三皈五戒、八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八关斋戒,等等等等。这种戒律叫「止恶」——防止你做坏事。

第二种戒,叫「摄众生戒」或「饶益有情戒」。「饶」,大、多、丰之义,「益」,是利益造福。修行人不仅应该将自己的钱财帮助众生,乃至生命都应该用来帮助众生。「有情」,一般地是指有情众生,这里不包括无情众生在内。

第三种戒,叫「摄善法戒」。在佛法里有我即为恶,无我方称善。善法戒,说为「如来藏」心地大戒,非明心见性、见「一心三藏」之法理法义不可为「善」。这是根本戒,这种戒「一戒一切戒」,它叫全性起修。修行人把持戒仅仅局限于律仪戒,这是不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