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小说网>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82章 齐国崛起 管仲与晏子的治国智慧

第182章 齐国崛起 管仲与晏子的治国智慧 (第1页)

417、齐国崛起:管仲与晏子的治国智慧&1t;p>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到了小白即位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齐桓公重用之后,在齐国当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会晤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1t;p>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鲍叔并不认为我愚蠢,而是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并不认为我不才,而是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退却,鲍叔并不认为我怯懦,而是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并不认为我真耻于见人,而是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认为我心中对功名业绩和天下大业有向往。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1t;p>

鲍叔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官位置在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着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1t;p>

管仲执政任齐相之后,凭借着在齐国的封地和海滨的有利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他崇尚与百姓同好恶,所以对百姓的命令能够得到遵从执行。他善于因祸得福转败为功。事情无论大小都与老百姓的意愿相合。他做的好的政令措施能够推行下去是因为顺应了民心。他的政令符合下层百姓的愿望而易于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民意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民意加以废除。&1t;p>

他在处理政事时善于抓住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恼怒少姬(桓公的夫人),南下袭击蔡国时(实际上是恼怒于少姬却怪罪于蔡国),管仲因而利用这个机会讨伐楚国,(理由是楚国没有向周室进贡并上交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而管仲却趁机让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在柯地会晤诸侯时,桓公打算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却趁机让桓公信守盟约(从而让诸侯信赖齐国),因此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的道理,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1t;p>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古代客厅堂前的台阶),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逝世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策治理国家,使齐国比其他诸侯国更强盛。过了百余年又出了一个晏子。&1t;p>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王,(因为)节俭并且政绩卓着所以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担任齐相之后,(每次)吃饭的时候(食物)不过两种肉(一餐饭所吃的肉),家里的侍妾也不穿丝织品(不穿丝制品)。他在朝为官的时候,(国君)跟他谈及的事情他就老实地表意见;国君没有跟他谈及的事情他也老老实实地行动(指不擅权和私下结交大臣)。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就遵从君王的命令;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就在暗中观察下情。(当君主的行为)不合道义的时候他就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盲从)。因此他在朝为官数年很受诸侯尊重。(他)死了以后,(人民)根据他的行为给他谥号叫“平”

,所以被尊称为晏子。&1t;p>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才与治理的关系一直是推动国家强盛的关键。管仲与晏子,两位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各自在不同的时期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干,引领了齐国的繁荣与强盛。他们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治理的智慧,以及对于国家的忠诚,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1t;p>

管仲,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年轻时与鲍叔牙的交往,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更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贫困时与鲍叔的交往中,他虽常占便宜,但鲍叔牙并不怨言,反而欣赏他的才干。管仲并非完人,但他的智慧与决断力却是无人能及。他在政治上的才华和对齐桓公的忠诚,使得齐国在他的治理下成为春秋五霸之。&1t;p>

而晏子,与管仲不同,他是一位更加注重内在修养的政治家。他节俭、政绩卓着,不以奢华的外在表现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他始终秉持“诚”

的原则,无论是君王还是同僚,他都以真诚的态度来交往。这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使得他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尊重。&1t;p>

两位政治家的治国理念也有其独特之处。管仲注重与民同好恶,善于权衡利弊得失,抓住事情的轻重缓急。他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的道理,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而晏子则更注重国家的政治清明和君主的道德修养。他主张国君应遵循道义,并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政务。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他在国家政治黑暗时仍能有所作为。&1t;p>

在两位政治家的共同努力下,齐国实现了长时间的繁荣与强盛。他们的人才理念和治国智慧,对于后世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掘和培养,更离不开明智的治理策略和领导者的高尚品德。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稳定与繁荣。&1t;p>

418、管仲与晏子:智者的交往与影响&1t;p>

越石父是一个贤能的人,因罪被拘捕。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到家时,越石父没有告辞就进了屋子里。晏子铺好席子请他坐,他没有坐下。过了一会儿,越石父要求与他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马上整理好衣冠向他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才德,但将你从困境中救出来,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

越石父回答说:“话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受到尊重。刚才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并把我赎了出来,这就是知己;是知己却对我无礼,还不如在囚禁之中。”

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待为上宾。&1t;p>

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外出时,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为相国驾车,坐在大伞盖下,鞭赶着四匹驾车的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去。车夫问她离去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担任齐国的相国,名声在各诸侯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出门时,他的志向深远,常常有甘居人下的态度。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给人驾车的车夫,然而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去。”

从此以后,她的丈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1t;p>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其中的论述都很详细。读了他们的着作之后,还想观察他们的行为,所以就依次考察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至于他们的着作,世上已有很多了,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逸事。&1t;p>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衰微,桓公既然贤明,如果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王的美名,匡正扶救君王的过错”

,故上下能互相亲近的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1t;p>

如果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执鞭驾车,也是非常仰慕他的啊!

&1t;p>

管仲与晏子,两位春秋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智慧与谋略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交往,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展现了智者之间的独特互动。&1t;p>

越石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管仲的贤能,他因罪被拘,却得到了晏子的救助。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救助,更是精神上的支持。然而,越石父的“任性”

离去,也让我们思考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晏子虽贵为国相,却对越石父的离去感到惊讶,这也提醒我们,即便是智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需要谦逊与理解。&1t;p>

接下来是晏子与车夫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职位与自我认知的故事。车夫的妻子看到了晏子的深远的志向和为人臣子的谦逊,对比丈夫的自满与满足,她选择离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修养与自我认知。车夫在妻子的提醒下,开始改变自己,这无疑是对智者影响力的一种肯定。&1t;p>

在《史记》中,管仲与晏子被视为贤臣的代表,他们的影响力深远。管仲的才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他的智慧体现在他对桓公的辅佐上。孔子对他的轻视,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选择与孔子的理念有所偏差。但无论如何,管仲的才华与智慧是无可争议的。&1t;p>

最后,作者提到如果晏子还活着,他愿意为他执鞭驾车,这是对晏子深深的敬仰之情的表达。晏子的智慧与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1t;p>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智者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周围的人,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管仲与晏子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智慧与行为,成为了后世的楷模。而我们作为现代人,也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那种谦逊、理解与智慧,用这些品质去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