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页 (第1页)

作者:[日]中井英夫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快来人呀!

」阿丰婆婆完全不像平日的坚强,颓坐在走廊地板上大叫。

  即使她不叫喊,从二楼冲下来的住户也已经轮流敲打房门,反复叫着「鸿巢先生」、「鸿巢先生」,但房内就是无人应答。另外也有人冲出大门,绕到屋外,打算从窗户观察房间内部,但两片磨砂玻璃从内侧锁得紧紧的,怎么也打不开。甚至也有人拿来垫脚台到走廊上,从房门上方的气窗设法观看屋内动静。在如此的骚乱中,金造在原地傻住了,持续思索着一件事情。

  阿丰婆婆可能因为过度惊吓没注意,但刚才在房间里用关西腔调喊叫「他喝下毒药了!

真糟糕,快来人呀&he11ip;&he11ip;」那个穿皮夹克、自称是「姐夫」的猪脖子男人,到底怎么了?听到叫声时,我确实从隔壁房间望向走廊,然后立刻冲到玄次房间门前。所以,那个自称是「姐夫」的男人,绝对应该还在房里。假设用颤抖的手锁上房门钥匙、痛苦爬行的人是玄次,目的是为了不让人目睹自己痛苦死亡的模样所做的最后挣扎,那么,为何自称是「姐夫」的男人就这么毫无声响?

  这栋公寓的所有房间全都是六席榻榻米大小的同样格局,因此金造非常清楚,除了房门与窗户之外,就完全没有出入口了,也没有可以藏身的天花板或地板,但房里之所以会如此怪异的安静,会不会是那个猪头男在大叫「快来人呀」之后,为了想让心情平静,不小心喝下那杯掺了毒的温威士忌,结果却在一瞬间气绝?

  金造摇摇头,再度回想。应该没错!

「赶快来人呀」的叫声在自己把头探出走廊时,肯定听到的是从玄次房间传出来的。因此,自称是「姐夫」的男子当时绝对在房里,之后也确定没有人从房门走出来。但&he11ip;&he11ip;等一等&he11ip;&he11ip;就在金造反复思索同一件事情,眼球不停眨动时,玄关前已围满了路过看热闹的人群,扰嚷谈论着这桩大白天生的事件。一位巡佐气喘吁吁跑过来,穿着沾满泥泞的鞋子直接冲上走廊,用身体冲撞房门,确定无法撞开后,怒喝「快拿备用钥匙来」。更有两位巡佐跟在他身后冲入,但让金造忍不住怀疑自己眼睛的是,夹在巡佐之间不停喘息的,却是应该还在这个房间里的八田皓吉——亦即自称「姐夫」的那个男人。

  金造看着巡佐以备用钥匙打开房门。杀害双亲的凶手鸿巢玄次就仆倒在被拉开一半的衣柜抽屉前,已经完全气绝。一只威士忌酒杯掉落身旁,是玄次绝望时喝下的,这就是金造担心掺入氰酸钾的那杯威士忌吗?事实上,玄次的确死于氰酸化合物中毒,半开的衣柜抽屉深处也藏了一包氰酸钾粉末。但是,令巡佐惊讶的却是,堆积在粉末上方无数还没有眼睛与眉毛的傀儡面具——那种在方形布板上铺着白色薄绢,然后再从上面压出模子的素色面具。

  这几百张不成脸孔的脸庞,在吐血窒息的玄次身旁,每一张都同样扬起可爱的唇角,继续露出幽幽的微笑。

  现在如果拿出当时报纸的缩印版出来,都可以看到三月一日各晚报详尽报导世田谷区三宿町的昭和女子大学大火的讯息,以及这起从荒川区南千住延续至本乡动坂的杀人事件。根据报导内容指出,被杀害的不只是父亲松次郎,就连母亲阿梅(六十五岁)也同样惨遭杀害,尸体是在同一个壁橱的上层被现。

  关于本案,南千住警局寻求警视厅鉴识课协助,一日清晨再度进行现场搜证,结果现松太郎的妻子阿梅(六十五岁)后脑遭到钝器重击,横尸同一壁橱的上层。

  该警局认为行踪不明的次子元晴涉有重嫌而展开追缉,同日上午十一点卅分左右,接获长子广吉(四十二岁)通报,突击元睛化名为鸿巢玄次藏匿的文京区动坂一〇一公寓黑马庄(管理员千田丰),结果元晴因为知道无法逃脱,畏罪喝下身边携带的氰酸钾自杀,送往同区驹込医院途中不治死亡。

  报导还述及元晴是无业流氓,经常返家要胁父母拿钱,每次都与父亲生争执,所以这次警方研判他也是因遭父亲拒绝,一怒之下杀死父亲,更因被母亲察觉,进而连母亲也一起杀害。

  不过,此一案件存在某种微妙的判断差异。任何与事件有关的人——包括鸿巢玄次本人——都有令人陷入严重错觉、像是白天见鬼的现象。不只是许多报纸将「姐夫」误植为「长兄」,某报将「氰酸钾」报导成「安眠药」,另外也有将「殴杀」报导为「勒毙」的情况。这些或许还可以说是因为晚报的截稿期限逼近。将从事「傀儡画师」职业的鸿巢玄次报导成无业流氓,这就未免说不过去了!

  事实上,大约在五年前,川野元晴的确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就算被说成流氓也无可奈何,但他目前是专职的傀儡画师,和在南千住渔肉良民的凶神恶煞,最后服毒自杀的「鸿巢玄次」简直是两个不同的人,而这也是令人相当不解的疑点。

  本来,持续注意冰沼家事件的人,在听到鸿巢玄次意外出现,以及突然死亡的消息时,虽然认为这才是真正以无人的白昼公寓为舞台、极端大胆的第三起密室杀人事件。但如果真的这样,又无法断言八田皓吉就是凶手,也不能就此确定再度突然出现的「鸿巢玄次」就是与红司日记上述及——大家费尽心力搜寻,却终于确定不存于人世——的那个玄次是同一个人,只是更煽起了强烈的困惑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