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节 (第1页)

作者:米又今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苏妍见和他谈这个话题谈不起来,便转进去找佟秋梅。

她倒是很有看法:“在家千好万好,出门都是根草,尤其是这远嫁,看着风光,但之后和娘家来往便少了,婆家人好对你好还好,要是遇到那亏心的,什么事都得你自己一个人扛着。”

苏妍点头表示赞同,现在有的人结婚了特别喜欢往娘家扒拉东西,从小受到洗脑是一方面,还有就是顾忌着真和男人过不下去闹开了,娘家能有人来撑腰。

苏妍还没体会过这种感觉,她也希望不会有那么一天,但她看到过亲家两方打架可不算少。

不过这个时代的婚礼她倒真是第一次见,因此可谓好奇心十足。

办酒席有个安排所有流程的总管,总管会请人来写执事,也就是各位帮忙乡亲父老的具体分工。

婚娶是喜事,因此执事用的红纸写,因为已经专门写书法的那位老师最近去城里了,所以作为总管的大队长就叫上了苏妍。

被赶鸭子上架的苏妍只得听从命令,磕磕绊绊听他们把一个个小名换成大名,努力确认到底是哪一个字。

做主厨的自然是她家佟婶,只是到苏妍这愣住了。

作者有话说:

【颂曰∶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旁根节尤密,亦有一寸十二节者。采之初虚软,曝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砂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黔蜀蛮人常将随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蛮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此皆医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涧水泽中,不堪入药。今药肆所货,多以二种相杂,尤难辨也。——《本草纲目》

典故:端午节门前“插青”

,青指艾蒿和菖蒲。

“插青”

习俗出自黄巢起义中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唐朝末期黄巢起义,各藩镇封建地主四处逃窜。同时,大肆传谣,说起义军有“隔山妖剑”

之术。群众闻讯,纷纷逃避。起义军经过宁化县境内时,见一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慌乱逃跑,把大孩子背在身上,而把年幼的小孩子用手牵着走,母子行走均显得吃力难行。黄巢即上前询问:“你怎么背着大的孩子,牵着小孩子走呢?”

那妇女答:“大的孩子是嫂嫂所生,而哥嫂已病故,不能再生孩子了,故需用心爱护;小的是我亲生的,若遇危难,我宁可丢弃亲生儿子,背着嫂嫂的孩子跑,以保其命。”

黄巢听罢,甚为感动,特授一法给该妇女,让她赶快带着儿子和侄儿返家,不必逃避;若有军队骚扰,可在门楣插上艾蒿和菖蒲,定可保安全。该妇女听其言,带儿子和侄子返回家中后,即在自家门前插上了艾蒿和菖蒲。士兵们经过此地时,见青而过,概不干扰,这天恰好是端午节,远近群众纷纷仿效确保了家庭安全。为了纪念此事,人们每于端午节都会插艾蒿和菖蒲,或贴上对联云:“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神农本草经》】

第43章蒺藜+合欢

◎【二合一】◎

“丫头,不给你自己排个?”

主人家的叔叔打趣她。

“我也要排吗?”

她看向大队长,有些不确定。

“排个也行,反正早晚都是咱梨花大队的人。”

苏妍脸红了,人们的调侃却并没有停止。

“哎呀我说人家这还没嫁进来就让人干活,要倒时阳子心疼坏了来找我们算账怎么办!”

语气贱兮兮的,动作也非常夸张。

苏妍真被闹了个大红脸,还是大队长看不下去,问她:“你要告一哈(试试)不?”

苏妍一想也就那么回事,反正她现在要是不答应,人家也会说是怕周东阳心疼什么的,反正总是调侃。

她这么答应下来,众人反而觉得这姑娘勤快,又落落大方。

随着苏妍两个字落下,一张大红执事完成,很快被贴到了门上,有人前来看自己的分工。

苏妍被安排在添饭组,都是几个比较年轻的媳妇姑娘,也算是比较和谐,其他人怕她第一次做不惯,还特意给了她一个小盆。

基本上一个人负责两三桌,没饭了就帮他们添,活不重,但站久了也挺累的。

晚上回去的也比较晚,喜事虽然不用像丧事那样守夜,但亲戚朋友也是要在这打牌,不能让主人家家里少了热闹,不然会被人觉得这家人缘不好。

大家牌打得也不大,一分两分,就图个热闹。

因为队里麻将只有一副,空下来的人基本都是周围观望或者干脆嗑瓜子摆龙门阵,苏妍不会打这些牌,也没有牌友,更插不进她们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