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一个月快进 (第1页)

生活还在继续,距离定好的春游踏青行程,也就还剩不到三个礼拜。

初步定在4月8日,正好是清明节日的那周的周六。按理说是要调休,周六是要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

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自家班主任是怎么搞定的校长校领导,反正他们班调休的那天可以去春游踏青。不过班主任也在班里强调了,这次出行,不是踏青!

也不是春游!

而是实践教学!

不过具体的行程保密。

班里只有阮淼俞易和班主任知道具体的安排。

所以阮淼俞易听到班主任那个实践教学,嘴角抑制不住的抽抽,好玄,差一点就忍不住笑了。

毕竟,谁也不会把真人cs。比喻成实践教育。也不会把夜宿农家乐成为实践教育。更别说把阮淼安排的流水席师傅做的一大桌席面称之为实践教育。

但是另一方面,其实也能说通,阮淼傻愣愣的一阵佩服班主任的答辩能力。

俞易就灵活的多,他也能顺着老师的思路,一下反应过来。

他们安排的行程可以是这样的:

高一火箭班春游踏青方案,即是(高一火箭班红色文化实践教育)

这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又从哪说起,这事得起因就要说到,在和村长和书记沟通过程中,两人提到的桃底沟老矿洞。

当年抗倭时期,有一队迷路的倭军辗转此地,在村里的放牛娃引路下走进了七拐八拐的天然矿洞,在此地设了埋伏留下了那一小队倭军。此处天然矿洞,倒也成了当地红色旅游景点,只不过没有评级,知道的人不多而已。

据说5o年前,省里选树红色教育基地,桃底沟这里惜败给其他几个什么抗战指挥部旧址,地道战红色纪念馆等等。

镇里最后给积极报名但是没被评上的地方都挂了牌,统一都叫xx镇xx村抗战旧址。

这样也算贴合红色文化之旅的主题了。

主要活动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早8点半校门口集合统一乘坐大巴车抵达桃底沟附近的防空洞处。(约9点半到达)

9点3o分至11点3o分,在防空洞场地范围内进行真人cs(而班主任新写的实践学习版本自然不能是这样的,把内容换成了,参观人防设施。)

11点3o分,前往桃底沟。阮淼在写这条的时候也想了想,直接写吃饭感觉也不是很好。犹豫再三只写下了前往桃底沟的行程。其实就是吃饭。(但是班主任却是化腐朽为神奇,改成了,前往桃底沟村落,吃忆苦思甜饭。一瞬间立意就这样升华了。)

13点整至14点3o分,前往陈江小筑和小春别院休息。(可能经过改造,名字取得虽然好,但太雅致了,经过班主任的改造,这条活动内容变成了,在当地农家借宿休整。)

14点3o分至16点3o分,参观天然矿洞。(这条也在班主任的精加工下变成了,参观xx镇xx村抗战旧址——桃底沟矿洞。又升华了不是?)

16点3o分至18点3o分,按照同学们自己的意愿,自由分配采摘、做饭、帮村民制作手工陶罐等(在伟大的班主任润色下,变成了,安排学生们体会村民的生活、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从劳动中获得成长……咱就是说,这么说也没错。)在智囊团的帮助下,这项活动成了特别为学生们量身定做,能和村民们互惠互利的特约活动。

当时阮淼拿着方案找到班主任,班主任都看傻了。这么好的地方怎么之前没现?

然后,在阮淼的解释下,班主任悟了,阮淼的计划书写的很诚恳也很详细,上面赫然写着开商,合作伙伴云云。

这不就是俞易阮淼和着名的本土连锁酒店搞出来的嘛。现在的孩子真了不起啊。

合着这是为了班里的春游直接开了一个度假村啊。

班主任的目光在其中一条:……16点3o分至19点整,按照同学们自己的意愿,自由分配采摘、做饭、帮村民制作手工陶罐等……此处停了下来。

阮淼这里写的很清楚,采摘(最多1o名,可将收获带走,费用每人7o元,可采摘小葱、香菜、草莓、蘑菇等春熟农作物)、做饭(最少5名,和村民一起,每人3o元)、制陶(最多5名,结束时每人可获得一个土陶纪念品,费用每人7o元)、剪纸(最多8人,跟村民学习剪纸技能,可将自己作品带走,费用没人5o元。)、帮助村民种玉米和西瓜等作物(桃底沟耕地不多,小范围帮忙即可,最少5人,无需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