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页 (第2页)

作者:米兰lady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当时还道是他推行法心切所以口不择言,却不料恢复肉刑竟一直是他策划着要运用的治国手段之一。

  &1dquo;不要!

”她自然是坚决反对:&1dquo;肉刑太过残忍,伤人至深,但凡明君盛世都不应该用这种残忍手段来惩罚犯人。雱,若你一意孤行劝皇上恢复此刑必会遭后世之人唾骂的呀!

  &1dquo;我知道你会反对。”他的笑容又渐渐冷却,中有一抹隐含敌意的讥诮:&1dquo;你知道在朝中谁反对最激烈么?——是岐王!

你们倒真是志同道合、心意相通呢!

  裁决

  吕惠卿见闹出了人命便也不敢再从歌jì入手找人诬陷苏轼,仍旧想从苏轼诗歌里找&1dquo;诋讪”之意。见苏轼咏桧诗中写道:&1dquo;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觉得&1dquo;蛰龙”二字大有文章可作,遂找王珪商议。第二天王珪在朝堂上向赵顼奏道:&1dquo;苏轼咏桧诗有云&1squo;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不知是把陛下比作蛰龙还是说另有龙脉蛰伏于世,显然心怀不满、诋讪君父,是不臣的表证。若陛下不严行惩处将来必难以儆示后人。”

  赵顼不悦道:&1dquo;卿为何吹毛求疵至此?苏轼此诗只不过是咏桧罢了,关朕何事?未必真有什么讥讽之意罢。”

  王珪又道:&1dquo;此中诋讪之意十分明显,世人大多均能看出,如不严惩苏轼难消此恶劣影响。”

  赵顼闻言转询问王安石意见:&1dquo;介甫先生以为如何呢?”

  王安石出列朝皇帝一躬身,然后转问王珪道:&1dquo;我想请问先生,可听过这两句诗:&1squo;天下苍生待晓雾,不知龙向此中蟠’?与&1squo;蛰龙’二句意思是否相若?”

  王珪琢磨着答道:&1dquo;此诗是说龙蟠旋于雾中而不雨以泽天下苍生,也似是在暗讽皇帝陛下&he11ip;&he11ip;”

  王安石再问:&1dquo;如此说来,这诗的作者必与苏轼是一丘之貉,也有心怀不满、诋讪君父之罪?”

  王珪不知他是何意,但话说到如今这一地步也不好翻悔,只得硬撑下去了:&1dquo;此诗应该是苏轼朋党中人作的罢&he11ip;&he11ip;”

  &1dquo;原来我竟也是苏轼朋党,先生不说我尚不知呢!

”王安石哈哈一笑,说:&1dquo;此诗是我作的。照先生的解释我也该入狱治罪了!

  王珪大窘,立即噤声不敢答话。赵顼解颐而笑,王安石随即向他奏道:&1dquo;陛下,诗人借龙字咏物抒怀甚为常见,哪里均是暗喻当今圣上呢?苏子瞻虽口无遮拦,恃才傲物,政见也不合时宜,诗中观点值得商榷,但臣相信他并无犯上诋讪之心,若以几诗便定他死罪未免太过,定会引起天下人非议,反倒有损陛下清誉。臣请陛下将他从轻落,以显陛下开明宽仁之风。”

  赵顼频频颔,道:&1dquo;爱卿意见与朕不谋而合。”

  吕惠卿见状忍不住站出来劝道:&1dquo;臣以为苏轼确系不臣&he11ip;&he11ip;”

  话未说完赵顼即侧目愠道:&1dquo;卿想使后世之人讥议朕不能容才么?”

  吕惠卿吓得把想好的话又生生咽了下去,挪步退回不再说话。

  赵顼随后扫视王珪、李定、舒亶、吕惠卿等人,道:&1dquo;你们看看,介甫先生与苏轼政见之差有如水火,但并不因此落井下石报复于他,反而出言为他辩护,如此襟怀你们有几人能及?”

  那一干人悻悻地低垂目,不敢再吭一声。

  赵顼遂宣布了他拟定的处罚方案:&1dquo;祠部员外郎、直史馆苏轼以诗赋文字讥讽朝政,有罪当罚。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弟应天府签书判官苏辙,以其身官为苏轼赎罪,猥亵朝廷官职,贬为覆州监酒。王巩私下与苏轼往来妄议朝政,并拒交与苏轼所通文书,逐放宾州。司马光、张方平、范镇、陈襄、刘挚、刘攽、孙觉、李常、钱藻&he11ip;&he11ip;等与苏轼隐相联络之二十二人罚铜二十斤以表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