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页 (第1页)

作者:华灯初裳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这便是年年稷下学宫散出的名帖虽少,天下学士儒生仍旧蜂拥而至的其中一故。

  眼下,这青年半道拦路,崔莞便当成了寻上门的问难,振起精神,准备细细闻之,辩之。

  许是太过聚精会神,那青年朗朗笑言几句,崔莞顿了片刻方回过神来,迟疑的道:“下所言……”

  青年不由一怔,不过他打量到崔莞眉宇间那一丝紧蹙,霎时便明白过来,爽朗的笑了两声,复道:“在下陈郡裴清,下莫不是头一回前来稷下学宫罢?”

  崔莞眼中闪过一丝赧然,颔言道:“正是。”

说罢她不禁又问:“下如何得知?”

  裴清双眼微眯,笑道:“你眉目紧蹙,神情惴惴,只顾埋头苦思,一看便知。”

  “原来如此。”

崔莞心中一凛,她到底还是太过拘促了,便是一名普通学子都能看出,学宫中那些阅人无数的大儒,又岂能看不透?

  思及此处,崔莞不由深吸一口气,继而缓缓呼出,复始数次,心绪才算彻底平静下来,她唇角扬起一抹浅笑,朗朗说道:“在下崔挽,多谢裴兄指点迷津。”

  望着崔莞姣好的容貌,以及眉目间那一丝渐渐复下的褶痕,裴清心底暗暗赞叹,脸上的笑容明显了几分,“岂敢岂敢,想当年我初入学宫,坦然之心尚不及你一半,也曾拘谨过随道问难一事。”

  说着一顿,他脸上的笑容敛下少许,“可惜这随道上,虽有人问难,却甚是少见,毕竟问难易,一鸣惊人者百中无一,多沦为旁人笑谈。久而久之,古时圣贤信步言天下的盛景,早已不复所见。而今行随道,大多是交朋结友罢了。”

  说罢裴清广袖轻晃,反手轻叹,脸上满是唏嘘。

  方才心中沉思,因而未太过在意,此时崔莞依言扫了一眼四下,果真如此,虽说现下时辰略晚,行随道的学士儒生已然不多了,但三三两两之间均为笑谈,并无针锋相对,高谈阔论的模样。

  若说对物是人非最为清楚不过的,便是崔莞了,哪怕她不是容易感喟之人,而今放眼望去,城墙巍峨依旧,道上青衫难同,此情此景仍令她低叹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未尝不是这随道。”

  闻言裴清双眼一亮,连连点头赞道:“阿挽说的极是,极是。”

  一个从容无谓,一个有心结交,两人虽算不得一见如故,这一路的攀谈也颇为融洽,崔莞心中明澈,她与裴清这等自幼便卧书淌墨的世家子弟不同,不过匆匆半载,即便她再如何聪慧,也难以匹及。

  故而交谈之中,崔莞大多时候均是侧耳倾听,只在涉及所学之处,适时的点出自身见解。不过,她从容清淡的神情,兼之言简意赅的独特见解,落在裴清眼中,便成了满腹经纶的沉稳之姿,愈令他心折。

  待踏完随道,行入稷门时,两人已好似经年之友。

  崔莞来得虽晚,但稷下学宫也尚未到正式大开之时,除去此次参讲的大儒贤士被引入学宫外,余下听讲的学子均在门外等候。所幸稷下学宫门前颇为宽广,即便熙熙攘攘站了数百名派系不同,衣着不一的诸子,却并未让人觉得拥挤不适。

  每当有人行来,学子们不约而同抬眼望去,若是相熟之人,自是含笑招呼,若是陌生者,也会有礼的颔示好,放眼所见,均是一派和乐的情形,只是各自心中所想,便不得而知了。

  崔莞轻轻的扫了一眼,慢慢随着裴清走入人群之中,她相貌俊丽,姿容不凡,招来不少探视,不过这些目光并未久留,只是在她身上打了个转儿便慢慢撤了回去。

  与举目无识的崔莞不同,裴清略略一眼,便寻到了熟识故友,他扬笑向对方颔致意后,转头对崔莞道:“阿挽,你随我一同前去罢,之谦他们极好相处,你不必太拘束。”

  ☆、第一百五十九章学宫门前是非临(中)

  崔莞抬眼望了一下,含笑摇头婉拒道:“不了,我先寻一寻旧友,说不定他们也在寻我。”

  见状,裴清也不好勉强,笑言几句,便施施然的往左前方的一小撮人群行去。

  看着裴清慢慢离去的背影,崔莞心中松了一口气,并非她清高孤傲,推拒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无论再怎么相似,她终究不是男儿身,人多眼杂,若当真碰上一位眼尖之人,那么过往的一切,便只能付诸东流了。

  放下思绪,崔莞抬头打量起眼前辉煌的稷下学宫,青砖碧瓦,气势磅礴,门上一方黑底漆金长匾,匾上写有“稷下学宫”

四个大篆,古朴沧桑之意裹着一股浓烈的书墨清气迎面而来。

  稷下宫,诸子台,这里便是古来圣贤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之处啊,甚至不少系别均在此衍生,从此广流世间,为世人启蒙开愚,明智施德。

  崔莞虽非学子,可不知为何,心中亦止不住激灿,仿若能亲眼目睹如此盛宴,是她毕生所求。

  镇静,崔莞,你须得镇静!

  她阖下眸,胸前深深起伏了数次,再睁眼时,眸中一片清亮明澈,心中陡然窜起的激荡已被她尽数压下,抚平。

  随后崔莞略扫了几眼,慢慢朝一处人少僻静的角落走去,若不然她孤身一个人立在三五成群的众人之间,未免太过惹眼。

  不过,她刚行到角落里,尚未站稳,便听闻身后传来一声叫唤:“阿挽,阿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