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重塑大秦军魂 (第1页)

作者:兵临城下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汉代晚期,有本《汜胜之书》,其中记载:【豆有膏】!

这是我华夏关于大豆油脂的最早文字记载。

这也为江白提供了参考依据。

“讲完五谷之始,我们可以探讨我的农业增产之策了。”

江白轻咳一声,继续:“具体的实施方法并不复杂,大秦国有个九卿治栗内史对吧?可以让他负责试验稻和小麦的各种品种,筛选出最佳产量的。”

“接下来,结合【徭役与土地分配策略】,普及稻麦种植技术。无论关中还是中原的民众,想要把军功储备地变为私田,必须精通种植技术!”

“按我估算,九州南方,受益于长江和温暖气候,稻麦每年可收获一次,累计起来就是一年两熟,增产翻倍。”

“北方则受气候影响,稻麦可能只能三年收成两次,但理论还是能提高五成的产量。整个九州来看,大约能增产七八成。”

“等到黄河得到整治,人们能够在河边稳定居住,除非是极北之地,其他地方也能实现一年两熟。”

江白提出的增产方法,与【徭役与土地分配策略】相辅相成,可以推动稻麦的普及种植。

毕竟,如果老百姓已习惯种植粟米,改变就需要有人先行示范。

茂陵制度将中原士族大量土地低价征收,再通过【徭役与土地分配策略】结合耕赏制度,将军功储备地分给平民。

最后,利用私田的吸引力,鼓励那些在军功储备地耕作的人,先转向种植稻、麦。

只要初期的示范做得好,其他人自然会跟随。

很快,稻和麦的种植将会迅普及。当然,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需要大秦各个官府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先,最重要的一步是九卿治栗内史能够成功地实验并找到产量较高的稻和麦品种。

扶苏惊讶地问:“夫子,您在最初制定茂陵制度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现在的稻麦增产和军事改革了吗?”

江白微笑地回答:“我并没有特意去安排制度之间的联系。但,粮食增产确实是所有制度的基础,法理则是国策制定的指导原则。这两者实际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

法理是指导原则和民意的反映,而粮食则更直接地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民心,甚至还涉及到军事力量。两者都非常重要。

但如果真要比较哪个更重要,那么毫无疑问,粮食更为关键。因为“民以食为天”

只要人民有足够的食物和温暖的衣物,其他的意识形态问题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解决和重构。

然而,大秦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时间。

因此,必须要多管齐下,不能只采用吕不韦的方法,因为那样在理论都存在很多矛盾。

江白又提醒说:“农家的人对于五谷的种植肯定有很多研究。你下山后,要任务就是找到那些精通农业的大家,引导他们来到关中,为大秦服务。”

在战国时期,稻麦的种植技术属于高级专业技能,所以必须要找到专业的人来做这件事。

扶苏立刻答应,并表示他会记住这些话。他知道,江白这番话将会为九州的百姓,特别是农民,带来巨大的变化。包括前线的士兵,他们的食物也会有所改善。

江白准备转入正题:“接下来,我将讲解如何重塑大秦军队的意识形态,从建立‘军魂’开始。”

听到这,扶苏、嬴政和王翦都陷入了沉思。他们都在思考,现在大秦的士兵的“军魂”

究竟是什么。是军功吗?

但军功只是个人利益的奖励,并不能称之为“军魂”

因此,江白打算在大秦的军事意识中,注入一个新的“军魂”

窗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