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袁主 > 第二章 旧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二章 旧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2页)

作者:小的莹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以至于桓帝即位之初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引起大将军梁冀的丝毫不满。

一朝天子竟委身于臣下。

汉桓帝誓,如若有人能够替君除掉这权臣,大汉半壁江山都与你同做。

在这个比起裂土封侯都要来的直接的诱惑下,有人已经开始心动了。

是的,在皇宫内还能有什么人能比宦官们更容易接近皇帝,能够倾听皇帝的心声呢?

咬臂之盟应运而生。

于是,跋扈过头的梁冀下场了。

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赶走了豺狼却又来了猛虎,是要吃人的猛虎。

民间有传言。

一将军死,五将军出。

自此,宦官们便彻底的站在了政治舞台上,成为了其中的执棋手。

官员们都开始争相依附宦官们,想要抢先一步获得他们的赏识,从而为自己弄到更大的回报。

士大夫们的职权一次又一次的被分割出去,宦官们穿上裤子就像是换了个人,执天下牛耳。

除了没法繁衍后代外,或许就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站在一个这样的高度去垂视那些自诩健全的人。

这样乌烟瘴气,卖官鬻爵的朝堂,根本无法实现丝毫的政治理想,满腔抱负只会在宦官一次又一次无止境的索求下灰飞烟灭。

袁绍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他终究还没有成长为那个与祸乱雒阳,银虐后宫的董卓相抗衡的阶段。

屠龙少年尚未长成。

在朝堂上,宦官们掌握着官员们上升的通道。

而在这汝阳郡地界,世家大族毫无疑问垄断了这里的官场。

甭管是朝廷派来的又或是外地举孝廉空降的官员。

只要当地的世家大族稍微使上一丁点手段,来到此地的官宦们都要屁颠屁颠的前往袁府递上求贴,希冀于袁氏大开府门。

要知道,在汉代末年,察举制早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副骨架子在。

世家大族也就是靠着所谓的经学名着,譬如郑玄,马融这类大儒,又或是袁氏所传孟氏易这类。

招揽门生,依托家传经学收徒,袁氏门生遍天下便是这察举制的产物。

三互法的出现便是为了制约那些察举制所暗藏的官官相护,刚开始的时候这套新制度倒是起了一些新气象,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当达官显贵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时,三互法就已经名存实亡了,除了糊弄糊弄那些丝毫不知其中运作方式的平民百姓外,便再无任何作用了。

故吏门生本就承故主余荫,再加上察举制的运作下,若是本身就出自达官显贵,世家大族,成为顶级阀阅家族一员,朝夕间便可举郎,出任,再经过官场沉浮磨砺几年,进入权利中枢雒阳朝廷更是一步登天。

而袁绍便是未成年加冠便已举做郎官,工作清闲的三署郎,在当时三署郎一度被当做出仕长吏和令相的储备人才,地位特殊。

年纪稍长些就在家族运作下出仕远赴兖州东郡濮阳县,当了三年县长。

而汝阳地界下,除却世家大族所垄断下的察举制下,还有一对堪称旧时代的新闻媒体者。

便是开创了月旦评的许靖许卲兄弟俩。

许卲年轻时便已得到不少名声,操守本性,爱好结识诸多海内外名士,初为同郡太守举为孝廉,成为功曹,太守府中上下得知许卲为功曹,生怕被这善于品人论相的许卲现,接二连三的收起懒散荒废的态度,专职工作。

以至于汝南地界的官场上一时间竟出现了许卲所评之人方可升任或是暗降,就连那些世家大族也是呈现出拉拢的局面。

许卲许靖兄弟俩并不在意世人的讨论,反倒是立马推出了品人论道的升级版,每逢月初,相聚三五好友,对朝堂,士人,世家,亦或是经学,进行从头到尾的一次讨论。

这番举动动辄便是一夜,多则三五天,士人慷慨激昂,对着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宦张口便是芬芳馥郁,绝口不提肮脏之词。

许卲兄弟俩见状,顺势便是将这次活动命座月旦评,只因每逢月初,讨论世间所能探讨之事。

汝南官场上对此自然是不敢多说什么,面对这些海内外名士,他们做不到如同未来的曹操那样,以各种理由方式杀掉一个又一个不听话的名士,如第一喷子祢衡,恃才傲物,将整个人才济济的三国时代都喷成了体无完肤。

而袁绍如今突闻母亲去世噩耗,这番才收拾收拾行装,将官印绶带一一妥善安置后便回到老家。

本就注重清名的他,再加上对于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式了如指掌,对于许卲这两兄弟自然是不敢怠慢,唯恐被其抓住辫子,以至于福伯刚开始所定下的十辆马车的大型车队一瞬间减产成为了袁绍座下的唯一车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