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 第 163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24

第 163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24 (第1页)

作者:西羚墨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我们能看到,文化武术科技医学等各方面,每次到了宋朝就是一个急转弯。有的转的更好,有的转的更差。

赵匡胤尴尬捂脸,然后很快自我安慰:不是我的错,是赵光义的!

然后,开始了熟练地打弟弟。

赵光义嚎叫:“我也有功劳!

我也有政绩!

我的文治明明做得也很好!”

声嘶力竭,但是赵匡胤单纯想打,根本不管他怎么嚎叫。

大臣们已经对此颇为习惯,反正打不死也不会打死,就当看戏了。

科技与医学上,宋朝已经崇尚实务,达到了巅峰。文化看似寒门子弟机会更多,文人名士更多,实则思想束缚也越多,也导致精品更少。

这也就是咕咕所说,文化盛世,只有大唐一朝。

宋朝因为发达的出版行业和印刷技术,其实文人的小说、笔记等出版物很多,志怪小说也不止荆咕所介绍的那些,非常海量。

但是,精品很少。

就连《夷坚志》作为宋朝志怪小说的佼佼者,在后世更多的是作为研究宋朝生活和历史社会的资料,文学价值上是有质疑的,被认为不如唐传奇。

其他的志怪小说还有许多改造和沿用唐朝传奇设定或者剧情的,文学价值不大,这也是荆咕没有详细介绍的原因。

对大唐文人来说,虽然值得骄傲,又觉得有些心酸。

“怎么后世人越来越差了?”

“文以载道,文道不昌,国何以哉?”

“越来越闭塞,难怪最终走到了闭关锁国!”

现在看来,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似乎不是偶然,是一种必然了。

“帝王为了自己的统治大权不断集权、不断打击相权和文人。没了外界的威胁,内部刺头都按下去,看似大权平稳,实则一潭死水。”

已经退休的宰相张九龄在家中,对着自家亲眷才能肆无忌惮的评价。

“哪个帝王不想独掌大权,但是独掌大权并不是什么好事。”

张九龄对着长子张拯和次子张挺谆谆教诲。

他是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曾身居高位,亲眼见过皇帝如何打压世家和相权,自然懂帝王的心思。

张九龄在世时多次上谏,提醒李隆基提防安禄山,甚至断言“安禄山必反”

但是李隆基不以为意,自以为帝王心术大臣不懂。

等到张九龄去世,没多久,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后悔不已。

现在天幕提前告诉了张九龄李隆基带来的安史之乱,张九龄回忆起帝王的种种做法,完全不意外。

但是让张九龄评价李隆基,他傻吗?

从来不傻,反而太过聪明,玩弄权术,最后把江山给玩没了。

张拯:“那明清,宰相、丞相通通没了。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明朝有文官集团,结合背后的乡党、书院集团,来对抗帝王,帝王用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

清朝有什么?

张九龄没有听到任何一位清朝的名宦,也听到天幕说明朝是最后一个太监掌权的朝代,足以说明,清朝帝王是独掌大权。

但是帝王独掌大权也意味着,一旦帝王昏庸,会导致国家彻底颠覆!

秦汉时期造纸术印刷术还没发明,文化的传播就跟不上,书籍还局限在贵族阶层;

元明清以后,统治者不断地局限,控制,以致于我们能看到后面朝代的文人都在吃唐宋文人的“回锅饭”

这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丧失了自己创造性的文人,也丧失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所以我们不仅能看到宋元明清的文章诗词收到了很大的局限,不断地在引用唐人的作品,也能看到许多题材开始消失——那就是地理志方面,对异域的探索。

天幕放出了众多的博物方面的书籍对比。

宋朝以前,对于异域的书写是一个重要题材,这也是华夏先民对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表现。

从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两汉时期的《博物志》,大唐的《酉阳杂俎》等等,除了这些景点还有大量的其他地理或者博物方面的描写。

北宋无名氏有《广物志》,南宋李石有《续博物志》——从书名就能看出来,是模仿的前人所作。而且也是从宋朝开始,文人著作开始使用笔名,或者说“化名”

,完全不留真名以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