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节 (第1页)

作者:漫漫行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陈大人的家世小的不知道大人知不知道?”

师爷得到薛夷光的保证,话说得很痛快,“您是公府出身,家境富贵,但是陈大人不一样,陈大人是寒门子弟,自从做了布政使之后便喜好奢华,家中整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光是给陈大人的老太太办寿宴,陈府一年到两头就得办上两三回,剩下的陈大人的寿宴,刘夫人的寿宴,总之各种名目的宴席加在一起太多了,这为得是什么,不要小的说,大人也应该明白吧。”

薛夷光自然是懂得这些,说起来她之前只听说一些官员为了收礼,连脸都不要了,整日找各种名头办各种宴席,这样就能够光明正大地收礼了。之前她觉得这有些夸张,却没有想到大魏确实存在这样的人。

“但是就这么收礼,陈大人还是觉得不够。”

师爷继续道:“小的听吕县令说,陈大人总是想要给子孙留下家业,经常羡慕京中的那些公侯伯府世代传承的家财,所以……只能想尽各种名目敛财,自从陈大人上任燕云布政使之后,为了敛财想了不少主意,这慢慢地胆子也大了,就打到了赈灾款的主意上。”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只是以前陈大人和吕县令的胆子没有那么大,他们只敢从赈灾款中抽取十分之二三,后来胆子越来越大,直到这一次全部都吞没,当然陈大人还留了一些钱打点各地的知府和一些官员,剩下的大部分都进了陈大人的腰包,当然吕县令自己也留了不少。”

师爷将这件事情说清楚,可以说如果来的不是永嘉郡主或是皇家宗室,一般官员就是知道了这其中是布政使陈清和的手笔,也不会彻查到底,因为没有人想要得罪一个二品大员,而且得罪不起。

其实就是这些官员想要向朝廷告状,也实行不了。因为一般监察御史的官职都不高,根据这些人的官职写出的奏书都不能加急送往京都,等到送到京都的时候已经半个月到一个月过去了,再经过六部三司往上递,就算递到了内阁手中,这个时候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而如果陈清和同时写奏书呈交内阁,这奏书却可以通过加急和直呈内阁的方式早监察御史半个多月到达,可以说等到内阁看到监察御史的奏书时,他们已经率先看到了陈清和的奏书,而且陈清和必定会在心中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人通常都会相信第一印象,内阁这个时候早已对陈清和的奏书做了批示,监察御史的这本奏书根本就不会在内阁掀起半点水花,更不会被呈到景祐帝或者是太子面前。

想想自己的奏书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还为此得罪了一个二品布政使,只要会权衡利弊的人都不会去做,官员除了会考虑百姓外,更多的还会为自己考虑。

这一点师爷清楚,薛夷光自然也清楚,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薛夷光觉得大魏的官制有很多的问题,整个朝廷的制度就有很大的缺陷。比如说在地方的问题上,现在的很多布政使就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很多时候这些封疆大吏究竟在地方上干了什么,朝廷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权力过大,所造成的贪污腐败,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势在必行。

经过这位师爷一说,薛夷光也明白如今华庆县百姓的现状可以说是布政使陈清和一手造成的,吕县令只是马前卒,也正是因为有陈清和做靠山,吕县令才有恃无恐,延平府知府才根本不敢过问。

如果她没有记错的话,这次对于燕云省的赈灾,除去粮食不算。朝廷一共拨付二十万两白银,如果这二十万两白银都进入了陈清和一帮人的口袋,那薛夷光只能说一句“该杀!”

。这样的人不配为官!

“剩下的那些粮食呢?”

薛夷光问道,除了赈灾款外还有不少粮食呢。

“全都被陈大人卖给了燕云的粮商和乡绅。”

师爷说道:“因为陈大人买粮的钱本来就不低,所以粮商们便纷纷涨价,这粮食的价钱比平常涨了足足两倍,所以百姓也就更加买不起粮食了。”

“我记得陛下初年时还曾赞誉燕云布政使陈清和清正廉明,如今看来……”

倒是成了笑话了,最后几个字薛夷光没有说,毕竟对皇室的影响不好,但是这确实是个笑话。

昔年最有名的廉政之臣,却成了最大的贪污腐败之人,这是笑话,也是悲哀。

“陈大人年纪越来越大,前半生清正廉洁,一点钱财都没有,颇为清苦,只靠着妻子的嫁妆过日子,这年纪越大,觉得自己给儿孙留不下什么财产,所以才想着贪腐吧。”

师爷多少是知道一些这位布政使的想法的,因为他随着吕县令进进出出陈府这么多次,多少知道一些内情。

薛夷光听到这话,嘴角只剩下苦笑,陈清和的问题说明了什么?堂堂官员要靠着自己妻子的嫁妆过日子,所以才家中抬不起头,年纪大了觉得自己为朝廷贡献一生,所以就心安理得的贪腐起来,想着为子孙留家产,前半生想得是百姓,后半生想得是子孙,这应该怎么说呢?说是人之常情,但那些受苦的百姓的冤屈去哪里诉苦!

但一位朝廷大员却要靠着妻子的嫁妆度日,朝廷又对得起陈清和吗?

所以她说,大魏的朝廷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想要改变官员的贪腐问题,官员本身的思想道德是一方面,朝廷的制度也是一方面,如果一个官员来生活都成问题,那他又怎么可能会清正廉洁?

高薪养廉,这是有道理的。

还有之前这位师爷说得陈清和出身寒门的问题,他们一直都在说世家对朝廷的危害有多大,但是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比如大部分权贵之家出身的官员,他们祖上传下来的家产就足够他们花销了,所以他们用不到去贪腐,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出身权贵家庭的官员在贪腐问题上要比寒门子弟轻很多,不是说这些人不贪,只是程度要轻。

世家其实也都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很多世家一开始也都是寒门出身,像现在的寒门子弟一样去贪,去敛财,但是他们只需要贪一代或者是两代,之后他们的日子富裕了,只需要慢慢积累财富,这个时候他们也有了名望,就会爱惜自己的羽毛,家中子弟不再贪污。

而现在的寒门官员正在走着世家最开始走的路,每一个寒门出身的官员,也许在一开始想着去对抗世家,痛恨世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就会开始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家族传承下去成为新的世家,就这样旧的世家落寞,新的世家兴起,世家永远都不会消灭。

关于世家的问题,薛夷光觉得她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对于贪污的问题,薛夷光觉得高薪养廉是最好的办法。

之后这位师爷又交代了吕县令和陈清和的信件往来和账簿等证据,薛夷光连夜写信给太子,一是对廉政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希望大魏改革弊政,二就是对陈清和的问题做出说明,她虽然是监察御史,但官职太低,无法清查一个二品大员,这个还需要朝廷另派人前来才可以。

“将这封信五百里加急送往东宫,面交太子殿下。”

薛夷光将信件交给钦察卫队的校尉道。

第181章妾室

当日晚上薛夷光是在华庆县的县衙中落脚的,华庆县衙中原本住着的吕县令的妻妾儿女都已经被薛夷光圈禁起来,而且她让人对整个县衙进行了清查,不查不知道,这一查着实让薛夷光震惊了,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华庆县县令家中居然有钱五万贯和三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