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0讲 (第2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这个念有多小啊?比如说这个眼镜盒我们每一次把它划分成十等份,然后那个十等份小份再划分成十等份,那个小份再划分成十等份,大家估计估计什么时候能把它分完呐?永远永远永远都分不完。但你知道大到什么程度吗?尽虚空遍法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诸佛菩萨、天人鬼畜当下都是它变出来的,所以我们的心不可思议啊!

我们就要回归到本有的智慧德能,才能得大自在、大解脱。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此精」,这里讲带有真实之义、微妙之义、珍贵之义。我们生生世世的六道轮回、将来成无量色身三昧,都是这个「精」在变化。我们的任务是把握好这个「精」,让它变化为诸佛菩萨,了生脱死,教化众生。而且在这里讲的这个「精」还带有真妄和合,我们能够回到这种境界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妙明」,可以现明、现暗、现大、现小、现人、现天、现鬼、现畜生、现泥巴瓦块,是不是都是这个「精」现出来的?它现出来的,我们却不知道,我们还把所现的这个东西当成真,把能现的那个真正的我却冷落在旁边,你说我们有没有智慧呀?那个精本来就是你,你把握住它,你就能显现出无量的色身三昧得大自在。所以我们现在只要认准了能见的这个东西就是我,肉团是我所,是我这个见性现出来的一个工具而已。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这段经文很滑稽,很有意思,你可不要把它看深了。这里滑稽就滑稽在佛是讲反话,其实烂泥巴肉团都是我们。这是根据阿难的特征,现在故意把烂泥巴肉团说成不是我,是无形无相的那个东西。这是按照通教的法理搞教育,因为阿难一直执着那个见性既然是我的话,就必须现出个有形有相给我看一看,他不懂得那个无相之实相——也就是空如来藏,才是真正的我。所以「若见是物」,如果你认为那个真我一定能拿出来看,是个东西的话,那会造成什么逻辑推理呢?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那你的见性是物,我的见性是不是也是物啊?那好嘛,就算你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眼睛,那你总能看到我的眼睛,是不是?眼睛毕竟是物,但见性不是物,你一定要认为见性是物的话,好,那你看不到自己的见性,那你总能看到我的见性。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明明看不到,佛假设就算你强词夺理,怎么见不到啊?比如说,我们一起眼睛看这个茶杯的时候,你也看,我也看,我们的见性是不是都在这里啊?我就看到你的见,是不是啊?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那么好,我不跟你一起看茶杯的时候,那我这个见在不在?你的见在不在?那你这个时候能不能看到我的见呐?是不是还是看不到啊?我不能因为我看茶杯的时候我的见在这里,我不看茶杯的时候,我的见就没有了。我总有个地方呢,你给我指出来。就一再逼着阿难要明白,我们能见的那个能是无形无相存在的一个灵;但是,告诉大家啊,我们这个第七识能见的见,开了天眼、法眼的人,更不用说佛眼,都能看到。所以当时讲这个法,在阿难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层次的时候叫方便说。方便说千万不可当真。所以「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这是一个问句。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这个「若见不见」,你如果见到了在同见的时候我的那个见,在离开的时候,你又见到了我那个见之相。「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自然就不是无形无相,请拿出来给我看。再反过来倒问阿难。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这其实是真实的,他根本没有办法见到我那个见相,如果见不到「吾不见之地」,就是我不跟你在一起看茶杯的时候,我那个不可见的见性你见不到了。自然非物:你见不到了。虽然见不到了,它存在不存在啊?虽然见不到了,我刻骨铭心就是知道存在。

云何非汝:你怎么不敢承认这个无形无相的灵体是你呢?比如这个「一二三四五」,嘴巴没有讲、脑袋没有想之前,「一二三四五」在不在?虽然在,它有没有形相?没有,虽然没有形相,它在不在?我们就刻骨铭心地知道在,既然知道在,它不是你,它是谁啊?它就是无形无相。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如果你认为能见的这个东西是有形有相的物体,那会造成另外一种错误的逻辑推论。能见的东西是物体,那么物体是不是就变成有见了?那么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到底是你睡床铺还是床铺睡你啊?桌椅板凳、电灯电话都在盯着你,你敢不敢睡觉啊?所以佛在这里讲,如果是这样的话,「体性纷杂」,这个「体性」是指无情与有情之性,「纷杂」,搞混乱了。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你和我作为佛的以及世间的一切万法。「不成安立」:都不能相安无事了。那不是要搞出神经分裂症来啊?一天到晚睡觉都提心吊胆的——这些桌椅板凳把眼睛闭起来,我要睡觉,其实这句话才是真理。我们睡觉的时候,泥巴瓦块它能不能看到我们呐?统统都看到。

阿难!

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若汝见时:就是你见我时。为什么?本来是「若你见我时」,应该多一个我,这个语句就通顺了。这里「若」,不能解释为假设如果,要解释为如同、如此、如上所说;或者解释为,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就是这样啊,如同你看到我的时候。是汝非我:你的见性是你的见性,不是我。你和我,我们两个都是有情对有情,是不是啊?都不能混淆。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何况你见到的不光是有情,还见到了无情的山河大地,所以能见到山河大地的那个东西不是你又是谁呢?一定是你能见的那个见性。注意啊,这里可不是讲眼睛,在前面已经破除了这个迷惑颠倒,就是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一定要强调这个能见的心是阿难,你和我,我们哥俩都不能混淆,何况你与无情的万法怎么能混淆啊?还找不到你,就是你嘛,只不过是你拿不出个样子来给人看而已,这个里面就是少了这么一句话,佛也是在这儿故意卖关子。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怎么自己怀疑自己那个能见的东西啊?它就在你心里,你能刻骨铭心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你不就是拿不出来给人家看吗?不就是非要拿出来给人家看吗?无形无相的真实存在也是法。自己还怀疑自己,这就是我们众生的下劣心。无量劫以来,由于这种下劣心而形成了一种顽固的习气,所以即使真心现前的时候,他还不敢承认。这个法「唯智乃知,唯智乃证」,靠智慧来观照。

性汝不真:这里的「性」作为动词,对于你来讲,还不是真的,你自己的东西还不敢相信是你的。取我求实:还要我来帮助证实你的存在,这是闹笑话,你自己就知道那个东西在,还要我来提出来给你看。实际上佛是不是提出来给他看了?不是让他用眼睛看,而是让他用心看。

阿难白佛言:世尊!

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阿难这里讲了个什么问题呢?这段经文大概的内容就是,我跟你在四天王天看到那个天下不是很广大吗?我从天上下来以后到了给孤独园,看这些房舍,怎么眼睛看的空间一下缩小了?他是这个怀疑。佛你不是说见性无大无小吗?那难道我这个见性还有大有小啊?这段经文一目了然。

若此见性,必我非余:阿难现在还怀疑,如果说这个能见的东西一定是我而不是别人。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这段就是说我们在四天王天居高临下,能够看到整个娑婆国。他在这个时候连娑婆国多大都还不太清楚。娑婆国是一百亿个太阳系,他这里只是看到太阳系的万分之一还不到,他就感到这个见性已经很大。

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修行人修行的道场,叫「伽蓝」,这里的伽蓝就是佛和弟子们所在的那个只树给孤独园里的寺庙、寮房等等。「清心户堂」,是特指讲堂,「清心」,就是洗脑子,「檐」,就是屋檐,「庑」,就是走廊。坐到这个里面往窗户外面看,只能看到走廊和那个屋檐。也就是现在怎么见又变小了?意思是那我们那个见性还能变大变小吗?实际上我们这个见性大小是怎么样形成的?是被环境所限制。环境大了,我们就能见大;环境小了,我们就能见小。但我们这个见性有没有大小啊?没有。

那么被环境所障碍其实是被谁障碍了?还是自己的烦恼习气把他障碍了。他执着那是个墙壁,执着那是个高山,这就是同分妄见障碍住了。如果我们破除了同分妄见,破除了别业妄见的时候,高山以及高山外面的山能不能都看到啊?他都能看到。为什么能看到啊?因为那个高山就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所以我们的心法不可思议啊!

现在我们连自己的五脏六腑都看不到,连自己的皮肉筋骨出了毛病都不知道。

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这是反问。你老人家不是讲我们的见性「周遍一界」吗?我现在怎么就只周遍了这一室?周遍了一个走廊?他就不知道是自己的烦恼习气障碍自己。那山河大地是不是都是我们自己的同分妄见呐?你把它当成它了吗?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这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我们这个见性本来很大,它还会变小啊?为当墙宇,夹令断绝:还是我这个见性遭到不幸,被墙隔断了?前面讲的是自己的原因,后面讲的是外界的原因。愿垂弘慈,为我敷演:「敷演」就是开演。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一切世间,大小内外:阿难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万法,这里大小多少、内外方圆、红黄黑白;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统统包括在内。诸所事业:「事」,表具体的事情、事物,带有形相之义;「业」,表种种的变化造作,带有动作之义。「事业」二字说尽了世间万法万相。所以懂得一心三藏的人,他讲唐诗宋词是不是都是一心三藏啊?

所以这段经文,「各属前尘」:这四个字要观照为,我们眼前的一切的境界与我们这个见呢,来大现大,来小现小。就跟一面镜子一样,你搞一个大篮球,它是不是现大篮球啊?你搞一个小乒乓球,是不是现小乒乓球啊?你能不能讲镜子有大小啊?癞蛤蟆来就现癞蛤蟆,鲜花来就现鲜花,你能不能讲镜子一会儿那么美,一会儿那么丑?不能这样讲。打这个比方,你就知道怎样用心。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你怎么能讲你的见有大小啊?它是来大现大,来小现小。那么既然能现的这个见性没有大小,由此可以推广到是不是能现无量大呀?是不是也能现无量小呀?那样我们就真正得到大自在。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

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方器这个比喻大家一听就明白,比如我们这个空,有没有方圆呐?你在方器中看到这个空是不是方的?但你能讲它是方的吗?在圆器中,空气又变成圆的,你能讲它是圆的吗?空没有方圆,方来现方,圆来现圆;就跟我们的见性一样,见性没有大小、多少、方圆,没有是非好坏、长短、光明黑暗,没有一切的种种千差万别之相,但是它可以显现出无量的形相。悟明白这个道理了,哪有人我天地、好坏长短、香甜苦辣?都没有,都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

佛在后面讲四科七大,把地、水、火、风、空、见、识,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这些东西来讲啊,如果从因缘和合之法去找,怎么样都找不到,可是它都是真实存在呀。怎么存在的?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真有意思啊!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这句话讲得更有意思了。你却讲不知道这个道理是怎么回事。「斯义」,这个道理;「所在」,怎么回事。「义性如是」,道理就是这样。「云何为在」,还要怎么样讲在不在啊?意思你还值得再问这个事吗?是不是这种语气啊?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见性看到了圆,我们的见性是不是就变现出了圆?看到了方,我们的见性是不是就现出了方?你看人家坏,你是不是就变坏了?你看人家好,你是不是就变好了?这就是我们的心,时时没有离开你。你还在问什么在不在,是不是?我们的这个心是不变的,但是它可以随缘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