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35章 (第1页)

作者:华卿晴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永治元年,春,新帝开恩科。

宋福生为了这一场恩科的会试考举,他一直待在家中学习。偶有散心,也不过在自家的小院子里。为啥

就图一个安省、安心。

宋福生可是知道的,他家的转运仪式后,家中亲们的气运平稳。唯有他自己的气运一直颇是起伏不定。为何这般他还要考科举

那因为一旦过了恩科,他就是进士。进士得官做,有官身。那就得朝廷的官运庇护。如此这般才能真正算得了结旧时因果。至于与甄尚德的因果

宋福生不介意。他恨甄尚德这一个仇人,一个有杀子之仇的旧日仇人。那么,结不结因果,又重要吗

可宋福生万万想不到,他还是见到甄尚德。

就在进科场时,他二人恰巧就是遇上了。真真的巧啊。

宋福生与甄尚德相见。没什么仇人见面份外眼红。他俩按说,在这时候都不是什么熟人。宋福生只看了甄尚德一眼后,就是收回自己的目光。倒是甄尚德多看了宋福生几眼。

甄尚德心中觉得奇怪。在仔细一想,甄尚德认出来了,这是他同乡的宋举人。甄尚德本着同乡之谊,还是准备上前打个招呼。对于他这等有志官场的人来说,多结果人脉关系那是必需要的。

甄尚德从来就是一个善于织网之人。或者说,他能在官场上走的顺利,那就说明这是一个人物。哪怕是小人行径,那也不是谁都能低下身段的。

甄尚德正要与宋福生打招呼呢。旁边一人插话,打断甄尚德的举动。

“甄兄。”

一个读书人的声音传来。

甄尚德顺着喊话声,那是一转身就是认出来,原来是熟悉人。这是他进京城后结识的。这人也姓甄。乃是广善伯府的旁枝六房。

甄尚德祖籍金陵,如何会不识得金陵四大家族。对于甄尚德而言,平生之憾事啊,就是没一个显赫的祖宗。若有一个显赫祖宗他何至于一直蹉跎

甄尚德是一个想巴结人,那就是用足心思的。这不,便是想着巴结上广善伯府。可广善伯府是什么门第岂是想巴结就能巴结的。

广善伯府近来那是气运不顺。

先前在洪福帝时,那是惹得太子殿下染上天花。世子甄士奇的东宫属官位置被撸掉。再后来,太子殁了。

甄士奇在朝中没什么位置,这自然躲过一场风波。这也算得广善伯府的幸运。然后,就是洪福帝册立皇太孙。

皇太子时,广善伯府没巴结好。这到了皇太孙时,广善伯府那可谓是用足心思。又是给皇太孙送钱财,又是给皇太孙送女人。皇太孙的东宫里,可是纳了广善伯府的二姑娘甄秀莲为承徽。

这一位甄秀莲就是广善伯府世子甄士奇的庶女。瞧瞧,堂堂的伯府,连一个良娣都没混上。可见当时皇太孙对于广善伯府还是有些芥蒂的。当然,也可能皇太孙当时太热门,太多人想巴结。好歹广善伯府是巴结上了。

广善伯府以为高枕无忧。哪料想,洪福帝驾崩的太早。皇太孙的皇位没坐稳。等着三皇子一朝胜利,得登大宝。

这永治帝上位了。广善伯府就成为没着落的。要知道,当初广善伯府可跟永治帝没结什么善缘。

对于新皇能什么办

做臣子的自然是跪下,然后,臣服。最好再献上孝心,以期这荣华富贵继续。于是,之前一直在家庙里修行的广善伯府世子甄士奇的大女儿甄秀英,这便是让家人从家庙中接回来。

这在今年春,借着宫中小选的名额。

这一位堂堂伯府的大姑娘,就是小选用了宫女的名额。那是进宫去侍候贵人了。

甄秀英这一位大姑娘瞧着也挺可怜的。明明是世子的长女,按说也应该精尊玉贵的养大,再由得家中挑一门亲事,嫁一个良人。

可甄秀英的运道不太好。她头一门婚事,就是遇上太子染天花,那一场祸事时,她定下亲,过六礼,马上就要大婚的夫君家遭了难。这夫君一家子被洪福帝砍头,门楣至断掉。

这婚事自然就算完了。

甄秀英头一桩婚事完了。这搁一搁,广善伯府自然就运作第二桩婚事。第二桩婚事又是遇上皇太孙被赶下台。永治帝上位了。

甄秀英订婚的第二任夫君家,又在政治上没过关。这一回,就是被永治帝给整治下去。

一连两桩婚事都没成。

广善伯府就觉得大姑娘甄秀英那是命运太硬,这真有点克夫这寻着婚事,一时间也没寻上合适的。

等着永治帝对皇太孙当年的旧班底开始清洗时。广善伯府那更是心头坠坠难安。

于是,甄伯爷请了一位高僧,那专门给大孙女甄秀英批命。高僧一批,说是甄秀英乃是贵人命。她前两任夫君不般配,配不得贵人命格的甄大姑娘。

这世间哪一处最合适贵人命

自然是皇宫最合适。

可偏偏永治帝以为先皇守孝为由,暂时没打算选秀啊。广善伯府也是着急。这甄秀英大姑娘都二十岁,这一个老姑娘了。至少这朝代是如此的。

在徭役、兵役、赋税重,粮食亩产低的古代,人均寿命很短的。真正寿数高的,只有那等富贵人家。贫民人家,吃都吃不饱,如何享了福寿

古代贫民家的人均寿命三十五岁左右的时代。可以想像了,这古代结婚的年纪是多少朝廷有规定,十四未婚者就得交税钱。

所以,夫子云,三十而立,五十知命。

要知道孔夫子也不是普通人家,那也是士族出身。他爹当年豁出性命可是给孔夫子挣得一个士族身份啊。

若不然,在春秋时代想做官

没一个士族身份,看看谁家封君理采你

连孔夫子这等士族都感慨五十知天命了。那么,普通贫民人家可能命不好,十四成丁后去报兵役,然后,就是命短的丧在战场。又或者去报徭役,徭役活太重太累,就是死在徭役途中。

总之,古代贫民的命,那就要人命如草芥,端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