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三国秦皇 > 第70章 盖勋

第70章 盖勋 (第1页)

作者:长剑飘飘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此时,说明一个常识,古代打仗是没有披风的,看上去很酷,但马太快,容易吹得掉下去,还有一旦被人用兵器卷住,就算是飞将军再世,也难逃一死。

此时洛阳方面还不知道徐荣战败,迁都的事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目前留守在洛阳的公卿百官,没有人愿意离开。

长安已废弃多年,连宫殿都是残破的。而洛阳经历了百年的经营,根本不是长安可比的,但也无人敢反对。

董卓上表汉献帝,拜河南尹朱儁为太仆,朱儁避而不见,拒绝接诏。

朱儁很清楚董卓的意图,这是想将迁都长安的锅让给他,他一点都不傻,坚决不背。

董卓被逼无奈,只能亲自上阵,召集百官议事,大谈利国利民之事,百官无一人响应,董卓顿时觉得失了面子,指着司徒杨彪道:“说说你的意见。”

时任司徒的杨彪拱手,“迁都改制,关乎天下安危,应谨慎从事。”

虽然杨彪的话说出了百官的心声,都在心里默默支持杨彪。

董卓此时迁都已经迁到了一半,如何肯退,再说洛阳此时危在旦夕,他们这些百官,关东诸侯不敢动他们,但他董卓不一样。

此时见杨彪公然和自己唱反调,气不打一处来,但弘农杨氏乃世家门阀,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和袁氏旗鼓相当。杨彪也德高望重,颇有威信,董卓也才按住心中的怒火,笑眯眯说道:“文先此言差矣!

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峻,当年高祖刘邦便是据关中而后东出定天下。至于长安的房屋宫殿,咱家已经有了办法,不必忧心。”

杨彪见董卓不为所动,还把高祖搬出来压他,大声斥责道:

“安土重迁,人之常情,而令天下骚乱,却只需一纸诏书,还请明公从长计议。”

董卓见杨彪如此不给自己面子,气得脸都绿了,一双眼睛如鹰隼一般,死死盯着杨彪,一手按着剑,指着杨彪说道:“你是想阻扰国家大计吗?”

杨彪被董卓的气势给吓到了,知道自己如果再言,怕是要被当场斩杀,这种事情他董卓也不是没干过。

司空荀爽见双方剑拔弩张,知道董卓早已在安排迁都的事,此时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连忙站出,“明公息怒,如今迁都一事,已成定局,也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若非关东叛乱,我相信明公也不愿迁都,迁都乃平叛所需,我等应该支持明公,效法高祖据关中以安天下。”

董卓一听,顿时觉得这荀爽是个聪明人,说话也能说到人心里去,立马哈哈大笑起来,当场宣布即刻迁都,随后退朝。

几日后,董卓以连续出现的灾难为由,罢免了杨彪,顺便正式罢免了归家的黄琬。

这就是董卓的风格,和自己作对的人,都可以滚。

董卓再次任命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这些都是他自以为的心腹,也仅仅是自认为而已。

王允,当年在剿灭一部黄巾后,竟现了十常侍勾结黄巾叛逆的书信,立马上书检举,只是生不逢时,灵帝也只是口头数落一番,并未斩杀十常侍。

之后自然是得罪了宦官势力,几次陷害,险些让他丧命,只能逃出京城,四处逃亡,东躲西藏。

灵帝死后,何进掌权,才召回王允,任大将军府从事中郎,不久后升任河南尹,和后世的京兆尹是一样的官职。

后来董卓来了,之前在并州,和王允也有一些交情,视为自己人,十分倚重。而王允也是个聪明人,虽做事极端,但对待董卓则是表面上忠心耿耿。

背地里却是暗中培植势力,挑拨离间,他很清楚,自己虽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年纪也不小了,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仗剑走天涯,此时他需要的是隐忍,而后阴死董卓。

但他却把事情想简单了,以为大汉倾覆只系于董卓一人,这些都是后话。

此时远在西凉的皇甫嵩回来,董卓喜出望外,当即解除了皇甫嵩的兵权,随后任命皇甫嵩为城门校尉。

皇甫嵩,这可是一个名震华夏的沙场宿将,在接到诏书的那一刹那,他可能也想过反抗,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屈服。

没有人知道,他在之后的每一个夜里都孤枕难眠,也时常有人劝他,不如响应天下,起兵勤王,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愚忠也好,但他依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