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山野乡村 (第1页)

作者:十四阿哥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

张遨便已经起床了,转头一看身边老爹的位置已经空了。

起床在屋里转悠了一圈,现老爹不在,看来老爹天不亮便出进山了。

进了厨房找了些吃的,便开门进入了小院。

围墙是竹子扎成的篱笆,围成四四方方的一圈做出来的,院子并不大,却打扫的很干净。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此时已经注满了水。

其实村中并无水井,用水时需要从几里外的邻村村口才能打到水,可即便如此,也是好几个村子共用一口水井。

秦岭多山,可用的水井很少,听老爹说以前邻村跟本村为了用水问题还生过大规模械斗。

后来卫鞅亲自带兵镇压,凡是参与械斗者,一律诛杀!

一声令下,数百人头,瞬间落地!

鲜血染红了那块洼地。

未动刑之前,虽有族老带领全族求情,可是卫鞅不为所动,仍然决意用重刑以求法令成。

为立新法可谓杀伐果敢,但数百人命瞬间消失,也确实称得上是刻薄寡恩!

事后卫鞅将处决私斗者的那条洼地,命名为:示耻沟。

意为:展示罪责,引以为耻。于是周边郡县皆以私斗为耻。

水缸旁边是一张简易的石桌和四个石凳,是老爹和村里几个要好的青壮从山上挑的石头凿了几天,简单的修饰做成的。

如果不是娘和大哥他们先后离去,一家四口坐在桌前倒也其乐融融。

石桌后面便是三间土屋,整体通透,中间并没有任何隔间。

中间的这间叫做堂屋,一般用于老爹会客,说是会客其实就是老爹跟几个要好的同村好友聊天喝酒吹牛的地方。

左边那间空着,老爹堆放了粮食,平常箭矢和长弓也挂在左间墙上。

右间是卧室,有一间不算大的床,张遨从小便和老爹住在这个房间。

三间土房的左边同样是泥土做的一间厨房,老爹用碎石头和泥巴做了灶台和烟囱。

厨房的后边是一块菜地,春天时万物繁衍,老爹并不会上山打猎。便在厨房门口开垦一块空地,种了一些野菜。

张遨家没有土地,这个年代土地兼并严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士族大族手里,平民很少会儿有土地。

只能在自己家院子里种一些菜吃,村里的妇女孩子也会在春夏季去山上挖些野菜充饥。

土房的右边是一间很小的旱厕,面积只有一张桌子大小,不过也够父子二人用了。

虽然不大。但这就已经很好了,村子里很多人家厕所也没有,直接去后山解决问题。

就这个还是老爹不辞劳苦自己建造和维护的。

没办法,卫鞅第一次变法并没有做深入彻底的改革,大部分人家的宅子都是祖传的,或是无主荒地,而宅地也是大多掌握在士族手中。

堂屋的正前方是一块空地,放了两支义字型竹竿架子,中间搭了一根竹子当做晾衣杆,平常晒些衣服,被子。

昨日张遨把蓖麻砍了便放在厨房边的空地上去一下水气,今日便应该做些简单的处理了。

先是把蓖麻杆子去掉叶子,然后把杆骨折断取皮。

一条一条剥出来整理好放在腿上,这个过程中需要小心一些,不能把皮扯断。

皮取好之后打成捆,放入盆中浸泡两个时辰。

然后拿刮刀划去青皮,只留下纤维组织,这个过程叫做去青。

再然后打成捆放在竹竿上晾晒,待晒干了才能搓麻。

如今虽入了秋,但西南干旱,如果天好,不出两天便能晒干。

好在前世张遨出身穷苦之家,小时候帮助奶奶纺过麻线,故而知道制作方法。

麻线晾上已近中午,张遨便拎着一袋黍米出了门,按记忆中的路线前往村长家。

车氏村背山而建,左侧有一条河,右侧是一条山脉,只有村口小路可以进出村子。

春秋时曾有阴阳家大贤游学到此断言过,此地环山抱水,龙虎齐聚,后百二十年王与将在此聚,建不世之功,传千年佳话!

从此族长便不许村民随意砍伐村中树木和动土挖渠之类,怕破了风水格局。

这种话对于作为从二十一世纪而来的张遨,是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