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页 (第1页)

  就算是她自己,也会想着“货比三家”

,总要找出个更便宜的。

  这些人最初跟她合作本就是看在周东风的面子上,后来遇到更合适的西瓜供应商,换一家价格更合适的供应商也正常。

  其实当初的情况,林念想要压价继续抢下这些单子也容易,毕竟本身她的运输成本就要比普遍的西瓜供应商低上一些,她就算压了价,也能比那些人赚得多。

  她最终没有走那一条路,她的成本更低也是原因之一。

  至于另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她那时候已经想好“反季西瓜”

的销售路子,只要手头有一过得去的资金供她采购更多的西瓜,别的问题她都没有放在心上。

  这会儿答应下来,也不仅仅只是因为“送上门的钱不赚白不赚”

,也是看在那些带这些供应商过来的人的面子上。

  现在她给了面子,只要有那么一两个人记得她,那就是锦上添花,就算不记得,这时候多赚一也不亏。

  对于合作的供应商,林念给的还是一样的价格,这段时间的生意也一直都按照报价表来,报价表上写的什么价格,就按照什么价格卖,不会因为需求量变多,而擅自涨价。

  西瓜作为相对价格低的水果,在夏天当季的时候,销量一直都不错。

  有些人家想要吃西瓜,在家就买了。

  在那种情况下,饭店里的西瓜反而不容易卖,毕竟同样的西瓜,饭店里的价格要比自己在外头卖贵上不少,这时候大家口袋里的钱都不多,总要精打细算才行。

  客人在家里早已吃了足够的西瓜解了馋,当然不舍得花更多的钱在饭店里吃西瓜。

  反季西瓜不一样,它吃的就是稀少,吃的就是大家没有的情况,所以就导致一些饭店自从上了西瓜之后,每天光西瓜果盘就要卖出不少,连带着林念这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学校里八点上学,林念有的时候七点就会出门,去“接”

了西瓜之后,给这些饭店一家家送过去,送完回来,把三轮车锁上,转骑自行车去学校。

  到了周末,她依然开车出去换鸡蛋。

  但这次,她并不仅仅只是换。

  其实这段时间她出去也现了,随着她路过许多地方,换了不少东西之后,有不少人家都不再舍得拿鸡蛋出来换暂时用不到的东西。

  按照之前的做法,她大可以再换几个地方,以物换鸡蛋,对她来说才是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不过在仔细思索之后,她还是决定双管齐下。

  出去换鸡蛋的时候,她给了两个选择,一个是用鸡蛋来换东西,袜子、毛巾、草纸都可以,任意选择,再一个就是卖。

  卖鸡蛋这块,她定价不高,每个鸡蛋的价格是8分钱,而现在有些到农村收鸡蛋的人,出价都是1毛钱一个。

  在价格上,她没有任何优势。

  把鸡蛋卖给她唯一的好处是她不挑鸡蛋大小,不管大鸡蛋还是小鸡蛋,都是8分钱一个,而且跟之前拿鸡蛋换东西一样,她不会,也没有时间去挑选鸡蛋,不像有的来收鸡蛋的人那样,会在这上面挑三拣四。

  可她的价格还是太便宜了,至少对村民们来说是这样。

  林念也知道其中的问题,本身她在村子里跟村民们换东西,也是按照1毛钱一个计算的,她只是在尝试着调整收购鸡蛋的模式。

  袜子市场售价3毛钱一个,就换3个鸡蛋,草纸市场价格6毛钱一提,就换6个鸡蛋。

  但市场售价跟批价格本就有所差异,在林念这里,她收鸡蛋的价格平均是5分钱一个,甚至不到5分钱。

  现在买鸡蛋的价格是8分钱一个,算起来每一个鸡蛋的价格还高了好几分。

  当然,这样的价格说出去,她也不会说自己的价格好,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走过去,也是大喇叭喊着低价收购鸡蛋。

  面对询问,只说自己只是要的多,价格稍微便宜一些,想要换东西的还能换东西,要是觉得价格不合适,也可以卖给别人。

  既然是生意买卖,讲究的就是你情我愿,价格公开,愿意就卖,不愿意也可以不卖。

  村里的鸡蛋价格跟城里市场卖的鸡蛋价格肯定有所差异,杭城和沪市的鸡蛋涨价,别的城市鸡蛋价格却没有什么变化,8分钱一个的价格,在众多的鸡蛋收购价里确实不算高,如果真的想卖出高价,挑着鸡蛋去城里,十几个鸡蛋能多卖好几毛钱。

  林念到的这些村子,基本也都是大村,车子来往比较方便的那种,她的喇叭一路喊着“低价收购”

,确实对她收鸡蛋的生意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她并不在意,反而开着车往相对更偏僻的地方去。

  杭城周围的几个城市都算繁华,靠近城区的村庄相对生活条件更好,过的也会更好一些,再往偏的地方去,生活条件会比那些靠近城区的村庄差不少。

  而这些地方的人,想要挑着鸡蛋出去卖也会更难一些。

  林念开着车,偶尔遇到人也不会停车,会一直到房屋比较多的情况下才会停车,给出的选择依然是两种,换鸡蛋,或者是卖鸡蛋。

  这些偏僻的地方温度要比城区低一些,也更好存储鸡蛋,更舍不得吃。

  现在有人来买,别说一个鸡蛋8分钱,就算只有5分钱一个鸡蛋,估计也愿意卖,林念过去之后,他们几乎都是一股脑把自家的鸡蛋拿出来换东西,或者是卖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