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大明求生手册 > 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梦下

第三十二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梦下 (第2页)

作者:拉拉袖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听罢此言,沈氏更是大为惊骇,她立即将镜子扔在地下惊叫道:“可吓死我了!”

没想到镜子落在地下也传出声音道:“可摔死我了!”

于逊在旁眼见如此,心中惊诧万分,壮起胆子将镜子从地下捡了起来,拿在手中小心观看,想看看镜中到底是什么东西。不料他刚将镜面转向自己,赫然现镜中居然是个年轻女子,这女子身着粉色古衣,乌云高耸眉目如画,肩窄腰细楚楚动人,和自己的妻子是环肥燕瘦不相上下。

于逊看见镜中之人既非妖怪也非鬼物,却是一个如花似玉般的美女,心中不禁惧意稍减,于是大着胆子问道:“不知您是哪路仙人?”

镜中之人轻启朱唇对他嫣然一笑道:“你们不要害怕,我是五代时朱全忠的一个宠姬,朱全忠死后,我也随之死于乱军之中。后来有一个得道高僧,用我的血铸成了这面镜子,所以我的魂魄也随之附在了这枚镜中,至今已经快千年了。我听说郎君是个风雅之人,所以特来毛遂自荐做您的姬妾。”

沈氏在旁耳见此言,心中仍是惧怕不已,于是战战兢兢的问镜中人道:“你该不会带给我们什么祸患吧?”

镜中美女说道:“我怎么会给你们带来灾祸呢?我只是带给你们欢乐的,而且又不会和你争枕席之欢,你就放心好了。”

于逊听她说罢,又问她道:“那你有什么本事可以为我们娱乐呢?”

镜中美女答道:“我自小便习歌练舞,可以为你们助兴。”

于是她让夫妻俩坐在床上,将镜子放在床边让他们观听,接着便引吭高歌起来。其声音虽然听起来娇柔细嫩,但是每到音调高亢的时候却感觉到整个屋梁都在为之振动,加上曲调也很优美,夫妻俩一时听的是如痴如醉。

正在这时,镜中美女忽甩袖作舞,一边唱歌一边跳了起来,于逊二人正看得聚精会神之际,弯腰提足媚态百生,歌曲也逐渐变成了靡靡之音。夫妻两人看着这旖旎之态,不觉欲心大起,将镜子置于旁边而不顾。行那欢好之事,完毕再看镜子,镜中美人已歌止舞停,转过身去只留下一个淡淡的背影,如同沈氏初次看见的那样。夫妻两人都觉得这镜子确实是一个宝贝,便小心的收藏起来,自此以后每天都要拿出镜子欢娱助兴,逐渐习以为常了。

可这于逊本就是一个文弱书生,身体哪能经得住这日日折腾,不到半月就得了重病,形销骨立气若游丝,沈家请来几个大夫都说是,阳衰精疲,个个束手无策,眼看就要不行了。沈老头心中非常疑惑,就让老伴去问女儿,沈氏眼见夫君命在旦夕,不由心中悔恨不已,这才向母亲一五一十的道来。沈老头听老伴回来一说,心中当即便已了然,于是将女儿叫来,让她马上把镜子交给自己。

沈老头这才对她说道:“以前我从不让你们看这面镜子,就是因为这个镜子里有妖物,专以媚术惑人淫邪吸人精气,不知道的人屡屡被她妖祟而亡。我沈家祖上自得到这面镜子起就知此事,所以历代均将此镜封存。为父几次都想将它毁掉,但是因为这是祖宗所遗之物,一直心中不忍,不料这次还是给你们带来了这么大的灾祸,好在此时告诉我还不算太迟。”

说毕便命家人取来一个水盆,先将盆中注满清水,然后把镜子平放在水面上。说也奇怪,这镜子在水中居然不沉,依然浮在水面上。沈老头点上一只香插在盆前,口中喃喃有词,不到片刻,忽见盆中之水慢慢翻滚起来,过不多时似乎已经沸腾,又见古镜之上有数道蒸汽形成一个圆柱直达屋顶。眼看水雾越来越大,沈老头又大声念得几句咒语,忽的双手一挥,水雾都落在了镜面之上。沈老头将镜面上的水倒入一个碗里给于逊喝了下去,当天晚上他的病就大有起色,接着又让大夫开了几剂补药给他慢慢调养,这样过了两个多月他才逐渐恢复了健康。而古镜自此以后也被沈老头锁在铁盒之中收藏起来,等他死后这面镜子就再也不知所踪了。

像这样的故事,在民间许多,一些茶楼酒厮里面有说书的也会说上几夜,引得落第书生解个寂寞。

秀才也不是好当的,如果每年“考核”

通不过,也会降级,压力山大啊,使银子当然好,可也有许多穷秀才,落魄书生啊,随后就传出了许许多多的白日梦,考场作弊风险太大,那就用神神叨叨的狐怪出来了。

有一书生,名曰赵庆,自幼聪慧,为人仗义敢言,无奈时运不济,两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这年,又逢大考之年,他筹集盘缠,辞别妻子,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这日,他途径涿鹿县,因着急赶路,他向村民打听到近路,不料却迷失方向。眼看天色已晚,正好前面有一片山林,于是他便在一棵大树下,打扫出一片地方,铺上被褥,打算在此过夜。

睡到半夜,他被一阵嘤嘤的哭声吵醒,他起身仔细观瞧,接着朦胧的月光,他现不远处一棵大树下,有一白衣女子正在哭泣。他走过去,说道:“这位女子,半夜三更,不在家休息,何故在此哭哭戚戚。”

那女子没有说话,却对赵庆躬身施礼道:“先生莫怪,我本是在此棵大树下吊死的一个孤魂野鬼,想到自己无缘无故被人害死,却无人替我伸冤,所以哭泣。”

虽然赵庆胆大,却也吓了一跳。但他很快镇定下来,问道:“你有何冤屈,不妨道来,看我能不能帮你。”

那女子说道:“我本是涿鹿县吴家庄人氏,名叫吴菊花,一年前,到涿鹿县去赶集,不料被本县县太爷之子张子文调戏,并把我掳回县衙,百般糟蹋,玩厌后,又把我遗弃在在这里,我又羞又气,遂吊死在这棵树下,由于我怨气太重,入不了阴司,不能转世投胎,所以在此哭泣。今晚先生夜宿此地,我看先生一身正气,所以现身,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赵庆说道:“我本是一书生,如何助你?”

那白衣女子说道:“此地山神告诉我,先生此去,必定高中,只希望先生回来彻查此案。”

赵庆还想细问,那女子却说道:“如若有缘,我们日后还会相见。”

说完,就消失了。

一个月后,赵庆到京城考试,果然高中状元。应他所请,皇帝任命他为八府巡按。负责巡视冀州一带的冤假错案。

赵庆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到涿县调查此案。他先来到曾经夜宿的那片树林,果然在大树下找到一堆白骨。然后又抓来县太爷的公子追查此案,张子文是个软骨头,几大板下去他便供认不讳。赵庆便把张子文打入死牢,秋后问斩。张子文的父亲张县令纵子行凶,革职查办,财产没收。

赵庆收敛白衣女子尸骨,送到吴家庄,把她葬入了吴家坟茔。又从张县令那里缴获的赃款中,拿出纹银三百两安抚了吴菊花的父母。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1oo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换源app】

一年后,赵庆官至御史中丞,他的妻子也身怀有孕,正是双喜临门。妻子十月怀胎,产下一女。那女子的眉眼竟和那白衣女子有几分相似。赵庆这才明白“如若有缘,日后还会相见”

这句话的的含义。

看看这种故事起码满足了那些落魄书生的内心读白,只要考上,就能当官,故事中一下子做了“八府巡按”

,八府巡按可不是新科取士能当的,《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整个大明没几人,不是说八府巡按官职有多大,相反只是一个七品官职,可权利不小,也就是说,实际中的八府巡按就是监察御史,官职并不大,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人们之所以在戏剧中赋予“八府巡按”

以巨大的权力与威名,应该是受了“巡抚”

一职的误导。

戏剧与小说是诞生于元明期间的,而巡抚一职最初就是设于明代。巡抚是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

巡行天下,抚军按民"

而名。而以“八府巡按”

为代表的巡视和御史在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只是后来随着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大量引用时,将“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