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乡有野贤 (第2页)

作者:赵子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听得是本乡新任的有秩,那里监门又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这才起身,低眉呵腰,说道:“前日谢君走时,令人传谕诸亭、各里,说君不日即来,命小人等拥慧相迎。本想着君还会再过几日才来,不意今天就到了!

谢君离任,乡民如群羊失主,无不惶然,不知相从,在闻君将来后,方才神主渐定,尽皆翘足相待,盼君早至。今君来也,乡民之幸。”

荀贞颇觉诧异,打量这里监门,心道:“一个监门竟有如此文辞?”

问道,“你读过书么?”

“年少时读过乡学,后宣父辞官归里,教诲后生,小人慕父德学,遂从学至今。”

“噢!

原来你是宣父的弟子。”

“宣父门下数十百人,弟子只十人耳。小人思钝愚笨,勉附骥尾为一门生而已。”

“亲授业者为弟子,转向传受者为门生”

。弟子是亲传,门生是再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门下弟子多时,做不到每一个都亲自面授,便只能再由弟子来代师授课。大儒郑玄最初投学拜入马融门下后就是“门生”

,三年没有见过老师的面,只能听其弟子转相授业。

荀贞啧啧称奇。他对宣博的了解只限於其人经历,对其学问并不清楚,既然碰上了他门下的门生,便决定和这里监门多聊几句,问道:“你在宣父门下都学了什么?”

“父从师阳翟郭氏,精通《小杜律》。小人学者便是此律。”

《小杜律》是阳翟郭氏的家传。所谓“小杜”

,是和“大杜”

相区分的。前汉武帝时杜周、杜延年父子先后任廷尉、御史大夫,皆明习法律,时人称杜周为大杜,杜延年为小杜。此父子二人皆有律学传世,杜周所传是《大杜律》,杜延年所传即《小杜律》。

“律”

和“令”

虽并称“律令”

,但并不相同,是两种不同的法典。“律”

是禁止法,是对犯人的惩戒法,是刑罚法典;“令”

是命令法,是行政法,是非刑罚法典。和“令”

相比,“律”

的权威性更高,更绝对,稳定性也较好,不容易变。

“律令”

虽是面对全天下人而定下的行为规范,但“律令”

本身不会执法,执法者人也。是人就有不同,或宽仁、或严苛,“治狱有宽严”

,即所谓“罪同而论议”

。同一个罪行,所欲活就“附生议”

,所欲陷就“予死比”

。律令的比附解释不同,传习便呈现分歧,遂有“章句”

“章句”

即“离章析句,求义明理”

,本是读书人阅读古籍的一种分析方法,如《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借用到律学上,便出现了律章句,采用训诂学的方法分析汉律,阐法制,《大杜律》和《小杜律》就是这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