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txt > 59 第 59 章 瘟疫无法抵抗的天灾

59 第 59 章 瘟疫无法抵抗的天灾 (第2页)

作者:来碗大米饭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相传董奉少年行医,青年时曾担侯官县小吏,不久因为适应不了官场生活,归隐家中,一边练习医术一边行医。

行医时间久了,董奉练就了一身高明的医术,因怜惜百姓贫苦,生了病也无钱医治。

就对前来治病的病人分文不取,只要求重病愈着栽种五颗杏树,轻病者种一颗杏树。

经年累月下来,杏有万株,已然成林。夏日时杏子成熟了,董奉就建了一个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以用谷物来交换,得到了谷物的董奉又将得来的稻米赈济贫民,以供贫苦百姓果腹。

因此又为后世形成一个典故《杏林春暖》。

也常以杏林代指医德高尚的医生,能得到一句杏之称,就是对一个医生医德的极大赞赏。

现今只要提起杏林,无人不记得董奉。

“是董神医,董神医果然成仙了。”

距离董奉仙逝已经过去了不少年,昔年被董奉医治过的病人,已经所剩无几。

但所剩无几,不代表遗忘。

被董奉医治过的病人,感激董奉的恩德,将他的事迹代代相传,并十分相信董大夫是得道成仙了,现在正在天上享福,没见仙人都来宣告董大夫的事迹了吗?

天幕的出现让大家好一阵兴奋,去杏林中朝拜的一下络绎不绝。

在杏林董奉草屋里,大家七嘴八舌的想已经作古的董奉述说自己对他的思念,和对现今医生的不满。

有说如今庸医当道,价格贵,还治不好人,想念董奉在世时的日子。

有说自己早年就听闻过董奉的名声,恨不早生几年,得见神医。

有说自己正在学习做大夫,以董奉为榜样,希望自己日后能为百姓解除病痛。

……

百姓们满含期许和哭诉的声音,将原本安静的杏林变得嘈杂,风吹过刮落了一阵杏叶,缓缓落在地上。

如果董奉真的成了仙,看见此情此景大概也会忍不住重回人间,在行杏林妙手救治世人。

聊完董奉的医德,回到最初的话题张仲景

华佗和董奉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神医,一个以外科手术出名,一个以医德而出名。

能压在这两人前面,被列为建安三神医之首,张仲景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都是无可挑剔被世人公认的。

在年少时,因灵帝治下官场乌烟瘴气,宦官当道,做实时的人出不了头,权贵们只为了手中的理由就发动战争,导致百姓尸横遍野,哀嚎之声不绝于耳。

导致张仲景年少时,就厌恶官场仕途,喜爱读书,偶见扁鹊与齐恒公的故事,萌发了学医,救治百姓的想法。

并在十岁那年付之行动,拜同郡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者张伯祖为师,刻苦的学习医术。

因为太过刻苦,还被同郡的何颙赞美:“君才思过人,思精而韵不高,必为良医。”

说得是张仲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适合专做官,若一心为医可成良医。

何颙的话给当时学医,饱受家里人质疑的张仲景很大的鼓舞。

当时医为贱业,张仲景的父亲曾经在朝中做官,家里自然还是希望他能遵从家业,成为一代官僚,而不是从医。

即使在轻视官场,汉代以孝道著称,得不到家里人支持的张仲景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继续下去。

同乡的何颙可以说给了张仲景一个大助攻,鉴定了他学医的信心,此后更加刻苦学医,不敢有丝毫怠慢。

很快通过博览群书,广泛吸纳各家医学的经验用于临床,张仲景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名气,在郡内被认为是名医,甚至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时人道:“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不过在怎么喜欢医术,家业还是不能丢的。

当时的汉朝以举孝廉任官,东汉末年又多以世家子弟相互举,张仲景的父亲曾在朝廷当官,作为儿子的他,天然有从政的资本,在郡内被举了孝廉去京城任官。

直到建安年间,才被放出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开启了自己后世的传奇生涯。

到了长沙张仲景依然心系百姓,想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决病痛。

但当时朝代,官员是不能进入百姓家中,随意接触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