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鬼子来了 (第2页)

作者:百慕大黑洞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王书珏笑了笑,答道:“这个念four。”

张振华跟着把四指弯曲,又问:“那这个呢?”

“呃?”

“秀秀,告诉他们。”

“这个念‘弯的four’。”

“……”

“臭小子又皮痒了是?”

孙明范佯怒道。“噢”

一群小淘气欢呼着四散逃开。

王书珏笑道:“‘弯的four’,onderfu1,这帮孩子怎么想出来的?”

孙明范道:“那小子就是我们这个组前组长的儿子,叫张振华,别看岁数小,一肚子鬼主意。以前有事没事这帮孩子就跑到组里去捣乱,最近参加儿童团才算消停。”

王书珏劝道:“小孩子嘛,哪有不淘气的。我们再到别处去看看。”

几天后,**收到了张振华寄给他的新书《儒家说》。书中用生动形象和通俗的语言,以孩子般的玩笑和戏谑把儒家的言论重新表达了出来。里面并没有对孔、孟两位古人一味地吹捧或贬低,反而对于他们的一些缺点和不足进行了小小地调侃,让人觉得古代的先贤也不过是两位既平凡而又可爱的老者罢了。

这本书很合**的胃口,一边看一边不时地出轻笑,连林伯渠到来也没注意。林伯渠见**看书看得起劲,忍不住问道:“主席,什么书让你看得这么入神啊?”

**抬起头,笑道:“林老,这是我们延安那个小娃娃新写的书。很有意思啊。”

“哦?就是那个养兔子、弄沼气、写葫芦娃的那个小家伙?那我倒要好好领教一下。”

林伯渠笑着接过书来,“《儒家说》?小娃娃胆量不小嘛。”

说着翻开看了起来,“‘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可以是这么解释的,小娃娃的观点很独特嘛。”

“而且也很有道理呀。”

**接口道,“其实儒家的学说并不都是腐朽和落后的,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道理的。只可惜是被后来的歪嘴和尚念错了经哟。”

林伯渠叹道:“可有些人偏偏就只信那套歪经;而另一些人却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否定。真是可悲啊!”

身在距离延安两百多里外的绥德,张盛也收到了儿子寄来的新书。看着儿子年纪不大却越来越有出息,他这个当爹的心里自然也很高兴。不过在给家里的信中依然很严肃地告诫儿子,不要以为有点小聪明就可以忘乎所以,并嘱咐妻子一定要严格管好儿子。当然方冬梅听不听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经过“百团大战”

的检验,兵工厂研制的两款新型步枪的反馈意见也传了回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动步枪的后座力偏大,不好掌握。为此,张振华提出把子弹的长度适当缩短,这样第一可以节省材料,第二可以减少后座力。负责枪械研制的刘贵福听后,立即表示回去研究改进。

这天,张振华和狗娃他们正在村北站岗,从东面过来一辆大车,车上除了车夫、和两名挎枪的八路军战士外,还有四个穿着土黄色军装的人。

刚到延安的时候张振华就现,原来正式的八路军军装和后世影视剧里演的并不一样。并不是一律的灰色,而是和**和日军一样的土黄色。除了写有“八路军”

的臂章以及没有领口的军衔式领章外,和**军装没什么两样。想想也是,在这个黄土高原上,土黄色才是最好的保护色。

狗娃他们查过这些人的路条后,正准备放行,一名八路军战士说了一句“我们可以走了。”

其中一名穿着军装的人低了一下头。“等等!”

张振华大喝一声,快步走了上来,眼睛紧盯着那个人,“你是日本人?”

“啥?鬼子!”

狗娃和常小虎一听,立时端起了大枪。

“小朋友,不要误会。”

一名八路军战士急忙拦阻,“这是四名日军俘虏,是来延安加入反战同盟的。”

“反战同盟?哦——我知道了,就是日本八路呗。”

张振华晃了晃脑袋,“不过这件事关系重大,我们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奸细。秀秀,你回去报个信,让大领导过来拿个主意。”

“哦。”

秀秀答应一声,快步向村里跑去。

“小朋友,没这个必要?我们有路条。”

另一个战士说道。

“万一要是假冒的呢?”

张振华翻了翻眼皮,“现在的局势很乱嘛,啊?自从百团大战之后,鬼子一直想报复我们,虽然我们并不怕,但是也不能就此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在年初动了‘皖南事变’,对我们的抗战事业造成了不少的损失……。”

张振华就这样在路边给一众人做起了报告,什么国际的、国内的、党内的、党外的、这个月的、下个月的、去年的、今年的,配合着他那慢条斯理的语气,绝对一副领导的派头。开始大家还觉得有点意思,二十分钟后,狗娃先忍不住打了个哈欠,转头低声问常小虎,“我说,华娃子他讲的啥?我咋越听越糊涂哩。”

常小虎也打了个哈欠,“鬼知道咧。爱讲啥讲啥。秀儿咋还不回来呢?再听下去,我都想放这些人走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