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页 (第1页)

  朱棣闻言哈哈大笑。

  “哈哈哈,好,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爷孙俩说笑了一阵,朱棣随意的问道:“你是怎么处理的?”

  朱瞻圭回道:“刺王杀驾,戏弄君上,被我丢进锦衣卫诏狱了。”

  朱棣对此,没作任何评价。

  事情交给朱瞻圭了,他就不会过问过程,只会等待最后的结果。

  给老爷子倒了一杯热茶,朱瞻圭犹豫了一下,说出了他早就有的打算。

  “爷爷,我打算创办学。”

  第128章:大明百年复兴计划。

  朱棣勐地坐正了身体,看向朱瞻圭道:“小崽子,你可想清楚了,这决定一旦下了,你知道你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吗?”

  朱瞻圭认真的点了点头。

  “我知道,学会对儒门造成巨大的冲击,为了防止被取代,儒门会倾尽全力的打压学。甚至为了防止学崛起,我这个提议者,他们也会想尽任何办法,让我彻底的倒台。”

  “既然你知道要面临的风险,那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做?”

  朱瞻圭抬头看向朱棣。

  “爷爷,儒门的势力太大了,上到三省六部,下到县令师爷,都是儒门弟子。灭掉一个孔家,对他们而言,根本算不到什么。只要他们的根还在,他们会一直屹立不倒。”

  “朝堂之上,某个势力过于庞大,对于朝堂而言是件好事,毕竟这样办事效率加快了。”

  “可对于君主而言,一势力过于庞大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现在朝堂上,有武将勋贵牵扯着他们,他们还会收敛一些。”

  “可是战争早晚有一天会打完的,一旦打完了,武将勋贵集团的势力就会急的萎缩,而文官集团的势力会越来越庞大。”

  “甚至某天,武将勋贵集团在战争中大败,那帮文官们会毫不犹豫的借机会一举掌握朝堂。”

  “如果咱们后面的皇帝,都是像太爷爷和您这样英明决断的,文官集团就算庞大了也能压制住。”

  “可要万一出现一两个废物,朝堂风向,就极像宋朝那样转变,变成了文贵武贱。”

  “毕竟在那些文官的心目中,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才是最完美的制度。”

  “宋朝是什么结果?您老人家心里比我都清楚。”

  “甚至再夸张点,掌控整个朝堂的文官,对某个皇帝不满意了,他们甚至可以直接换皇帝。”

  “手法也十分简单,比如说落个水,染个风寒。”

  “以后那些在后宫养大的皇帝,被酒色掏空身子,随便动点手段都能要了他们的命。”

  朱棣脸色越来越阴沉。

  朱瞻圭说的这些话,如果换个人来说,朱棣会毫不犹豫的把说这话的人拉出去砍了。

  这话不是在诅咒大明朝会跟宋朝一样走向灭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