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2页)

这话是何意?

皇后元氏一慌,拽得更紧了,“陛下,他可是您唯一的儿子啊……”

皇上转头看向她,"所以,你的意思是,不管他做了何事,是不是昏庸无能,朕别无选择,都得将这天下交给他?"眼中突然闪过一丝厌恶,“别再逼朕追究你元氏一族,太子为何走到今日,你身为母后,也当好好自省,好自为之。"

皇后一愣。

皇上抬手从她手中抽出衣袖,扶着刘昆的胳膊,头也不回地回了寝宫。

翌日早朝,众臣子早早便到了大殿之外,等候开门朝拜。

气氛与前几日突然转了一个风向,元相立在一旁,面上

再无半点轻松,神色凝重,眼袋下一片清淤,一看就知道昨夜没有睡好。

这回换成杨将军主动前来同他搭话了,"哟,元相这是怎么了,昨儿没睡好?这世上还有元相难眠之事?"

元明安岂能看不出他的嘲讽,转过头,不想搭理他。

杨将军却没放过,凑过去悄声道:“听说谢家公子昨日到了东都,许指挥去接的人,在南城内还遇上了刺客。”

摇头咋舌,"也不知道谁这么大的胆子,这不是公然抗旨,不把陛下和太子放在眼里吗。"

元明安脸色越来越难看,"杨将军前几日不是才生了一场大病吗,怎的,吃了什么救命药,突然意气风发了?"

杨将军笑了笑,“我那外孙昨日也回来了,托陛下的福,安然无恙,可不就是救命药吗。”

元明安额角两跳,脚步索性往旁边挪了几步,懒得再理他。

温大爷也在队列之中,暗中一直看着元相和杨将军的方向,心中一阵忐忑。

朝中最近的暗涌,在朝为官者,谁人不知。

他进京为官,最为忌讳站队,之前不论是元相的人还是裴元丘的人,几番上门有意拉拢,他都没有松口。

或许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能做到底气十足。前日突然传来凤城叛乱的消息,谢家牵扯其中,犯下了杀头之罪。

谢家三公子是他温家的姑爷,谢家一出事,缟仙必然会受牵连,身为大伯,他怎能袖手旁观,即便是折了自己一身青骨,也得想尽办法保全她。

熬了一夜没有睡好。

到了第二日早朝,听元相等人同陛下汇报完谢家的罪证,更是紧张得背心出了汗。

可按理说,谢家犯下此等大罪,理应抄家灭族,皇上却并没有立马下旨,而是派人前去接应谢家三公子。

这一来,他突然摸不清风向了。

昨夜又听府上幕僚探来的消息,说谢公子已经到了东都,同靖王一道面见了圣上,心头的石头顿时落地。

所谓家丑不外扬,平常人家尚且都关起门来解决,更何况还是太子,一国储君,关乎着大酆的将来。

揣测之间,大殿的门开了。众臣朝拜后,鸦雀无声,皇上同刘昆使了个眼色,由刘昆宣读了一道圣旨。

>太子失德,邪僻是蹈,疏远正人,悖逆纲常,所犯之罪令朝野失望,万民嗟怨,经警示仍屡教不改,朕甚痛心,愧对先祖,愧对万民,故废其太子之位,望能洗心革面,好生悔改。

圣旨如同一道惊雷,瞬间炸开了锅。

知情人没料到皇上会如此果断。不知情的惊愕万分,可细细想来,上回太子突然被贬回东洲封地,如今这道废太子的圣旨,实则也并非毫无征兆。

朝堂上元相一派,支持太子的人占了一半,此时个个面色如灰。

温大爷站在末端,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一散朝,立马叫上大公子,回了宅子。大夫人正关起门同温素凝说话。

昨夜温素凝回来,并未将自己见到温殊色一事告诉温大爷,早上实在忍不住,怕人突然找上门来,不好应付,便去了大夫人屋里,把昨日见到温殊色的情形说给了大夫人。

大夫人一愣,脸色立马变了,"她怎么来了。"

温素凝皱眉,“和谢家三公子一道。”

大夫人吓得瞬间从椅子上起身,“我就说这两天眼皮子跳得厉害,果然没有好事,你说她这时候来东都干嘛?谢家出了这么大的事……”

神色一顿,惊恐地道,"她该不会是来找你父亲,替谢家求情的吧,老天爷,你父亲才到东都多久,屁股还没做热呢,这就被惦记上了,不行……我去同门房的打个招呼,万不能让她见到你父亲……"

谢家真出了事,那谢三公子和温殊色便是逃犯,如今两人到东都,定是事先知道大难当头,八成是来东都寻求庇佑。

这还了得。

当初老夫人不顾大娘子死活,非要把自己的亲孙女嫁去谢家,如今谢家摊上了麻烦,就该自己负责。

暗自庆幸,幸好没同谢家沾上关系。

"等会儿你去打听打听,她住在哪儿,暗里让认看着,只要她人来了,立马将其拦住……"

话没说完,听到外面的脚步声,知道是温大爷回来了,忙住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