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宣平郡主和宣和公主关系 > 第56章 对安王的调查结果

第56章 对安王的调查结果 (第2页)

作者:爱吃糖醋松果鱼的猫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安王先是开了粥棚救济他们,还为他们搭建了御寒的帐篷。开粥棚的第二天就贴出了告示,年龄符合的愿意参军的可以参军,不愿或不能参军的就要做工来换取食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岁以下的儿童可以不用做工,继续去粥棚领救济的粥。

这些灾民一路被驱逐,吃野菜树叶度日,惶惶不可终日,如今能安顿下来吃上饭,别说只是去参军去做工,为了活下来就是卖身为奴他们也甘愿啊。

所以基本上能参军的都去参军了,参军虽然危险,但也有可能得一个好前程。灾情生后他们经历了不可想像的磨难,再也没什么可怕的了,只盼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不再任人摆布。

不能参军的都在做工,修城墙,修房屋,开荒地,有了饭吃、有了活干,灾民们也没心思闹事了,其实老百姓最好安抚,只要能吃饱穿暖,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去闹事?

北地那边环境较差,地广人稀,半年的时间这些灾民就开垦出了大量的土地。

第二年开春,安王命当地地方官将这些灾民登记造册,从他们被驱逐出家乡时,他们的户籍就被人为毁去了。

登记造册完成后,就把开垦出来的荒地按人头分了下去,虽然北地寒冷,作物生长较慢,但胜在土地肥沃,数量又多,熬到一季作物成熟后,那些灾民基本就能自给自足了。

因为他们的地都是开垦的没人要的荒地,又有安王的镇北军在,当地的原住民也不敢排外欺负他们,没必要啊,这些灾民又没侵占他们的利益。如今这些灾民已正式在当地安家落户了。

安王安置这些灾民的方法与宣平给太子出的方案相似,都是先以工代赈安抚下灾民,然后再为他们寻找出路。

宣平不知道这办法是安王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身边人出的主意,但至少如今跟在他身边的几个副将没这个本事。

无论如何,安王在对灾民的处置上胜过太子百倍。太子呢,有人给他列出了详细的条款,他只要照作就行;又有朝廷作后盾拨款赈灾,太子却没想着怎么妥善安置灾民,只想着捞银子捞功劳,以至于最后激起民变。

而安王呢,说起来灾民的安置并不是他的责任,他是个武将,他自己的镇北军有时还吃不饱呢,可他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责任,在北方寒冷之地将这些灾民安置了下来。

而安王的安排少不了当地地方官的配合,至于他是怎么让这些地方官老老实实地配合,就不得不说另一件事了,也是让安王饱受垢病、朝廷文官们对他深恶痛绝的原因之一:私刑官员。

宣平的人查到,私刑官员确有其事,事情生在安王到边境的第三年,那时他还是六皇子,驻防在檀州,武州遭北胡围困,他奉命前去武州支援。

在半路上就得到消息武州城破,安王赶到后花两天的时间收复了武州,武州民众此时已被北胡人屠杀大半。在收复武州后的第三天,安王斩杀了包括武州知州在内的当地官员十八名。

武州知州是庆阳伯府的旁系,庆阳伯知道他是被安王所杀后曾上奏折状告安王,却因没证据被皇帝将此事压了下来,但朝堂上的人基本都知道了。

宣平派去的人经过调查,可以确定是安王杀了这些官员,尤其是武州知州,是安王亲手杀的。

除此之外还有坑杀战俘、杀人辱尸这些也确有其事,从这些来看,安王确实有些残暴。

但你也不能说他就是个残暴之人,因为他还有许多善举,这是个有些矛盾的人。

除了安置难民外,安王还让宣朝草原上的人民丰衣足食。

宣朝内地有一片草原,其上的居民生活很困难,草原贫瘠,不适合耕种,安王买了羊羔让他们放牧,镇北军们还打探了放牧的技巧教给了他们,现在他们的生活很富足。

而且,安王对那些退伍的军人安排也很妥帖。

历朝历代退伍的普通战士们结局都算不上好,本来就不多的遣散费被层层克扣,到他们手里所剩无己。家中人口多,能种地的还好,家里没地的或有伤在身种不了地的,被冻饿而死的都有。更有甚者,被逼得落草为寇,曾经保家卫国的战士最后却把刀挥向他曾誓死守护的民众。

而安王的镇北军里却基本没有这种情况生,安王会妥善安置退伍的战士,教他们谋生的手艺,给他们提供作工的机会。

镇北军的士兵大多来自于山东、山西、陕西三省,安王在京城和这三省的几个大的城池都设了镇北会馆,用以给镇北军的军人及家属提供帮助。

对于不幸战死的士兵,除了官方给的抚恤外,家属们还能得到镇北军给的金钱和帮助。

安王让士兵们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极受士兵拥戴,镇北军的军心很齐,安王的军权握得牢牢的。

宣平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安王了,就算今天安王没有约她,她也想主动找安王聊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