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页 (第2页)

作者:东篱菊隐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知梦应着,心里琢磨着是不是朱瞻基撺掇弟弟送来的。

  下午,东宫,又该见着朱瞻基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无良编辑为催更给了两万字榜单,所以到下周五&he11ip;&he11ip;偶会拼了老命日更&he11ip;&he11ip;

  不给留言的抓住&he11ip;&he11ip;偶亲自框框掉&he11ip;&he11ip;

  第十七章

  原来不是朱瞻基撺掇而是太子命儿子送去的梅花儿,大概瞅准了朱棣定会前来,所以已做了万全的准备,亭子、梅花酒还有教坊的伶人也在一边待命。

  那煮梅花酒的是个年轻女孩儿,修身玉立,穿一套梅粉色的襦裙,衬得脸如桃花般娇艳,只瞧一眼知梦便知道她应该不是个宫女。

  太子、太子妃及朱瞻基等各位皇孙都在,还有几位太子邀来的臣子,臣杨士奇、金幼孜等,还有许多位她没见过的。

  女孩儿煮好了梅花酒迈着袅袅娜娜的步子捧着金壶端来了,轻施一礼缓缓开口请皇帝饮酒,声音如huang莺出谷般悦耳。

  朱棣没听见般,只是举目瞧着一水之隔桥栏那侧一片盛开的梅花儿。

  &1dquo;若是再有些雪花点缀才更好看,可惜无雪。”朱棣说道。

  &1dquo;天yīn沉至此,或许一会儿天洒玉尘也亦未可知。”太子说道。

  朱棣横他一眼:&1dquo;让你读治世经国之书,你倒是竟读这些个风花雪月。”

  太子便讪讪,肥胖的脸上有些赧。

  &1dquo;皇上,下雪了。”知梦道。虽小小的,但总算也是下了雪。

  一时间便有臣子说起了武则天&1dquo;花须连夜,莫待晓风chuī”之事,知梦听着心下不屑,古往今来谀臣总是不少的。

  雪下得大了些,渐将天地变得银装素裹,更显红梅之艳丽。

  朱棣来了兴致,命人折了枝梅花儿来玩起了击鼓传花,拿到花儿的赋咏梅诗一,不限自创或古诗。知梦无可推托自然便是令官,在场的不只大臣,太子妃等人也都入座了,那年轻的煮酒女孩儿坐在了太子妃身边,知梦再瞧一眼大致心里有了谱儿。

  唤了位伶人来击鼓,知梦嘱咐她不准停在太子妃身旁那位女子身上。

  一轮轮击鼓毕,红艳的梅花总是停不在女孩儿手里,眼见着别人念了许多诗女孩面色有些焦急。知梦只是冷眼瞧着。

  其实这游戏实在无聊,众大臣虽是能诗善赋的可在皇帝面前也都收敛了些,况且还有本朝文坛、政坛领袖杨士奇等人在座。

  因无,朱棣便失了兴致只喝酒,众大臣也只得陪着。

  &1dquo;丫头,在座的人都念了诗,只差你一个,瞧瞧你还会什么。”朱棣道。

  知梦一怔,朱棣平时只在无人时叫她丫头,今日这是&he11ip;&he11ip;也来不及细想知梦忙回话道:&1dquo;回皇上,奴婢倒是会一,不过算不得古人之诗。”

  &1dquo;又是你自己做的?”朱棣问道。

  知梦摇头:&1dquo;奴婢没有那样的境界,做不出来。待奴婢念完了再告诉您如何?”

  朱棣便点头,知梦定定神轻声念道:&1dquo;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1dquo;这是?”朱棣疑惑。

  &1dquo;臣不才,只是这是臣年少时随手所作,萧女官怎会知晓?”站起来冲着朱棣抱拳的人是台重臣杨士奇,他一向深受朱棣倚重。

  &1dquo;杨老乃当今文坛领袖,一诗一句都被民间书馆搜集付梓流传,知梦也是在宫外时无意中见到刻本买回去读才见着的。今日莽撞,还请老见谅。”知梦说道。

  晶亮的眸子迎上杨士奇的目光也丝毫没有怯意。

  &1dquo;朕最喜贪看梅花过野桥一句,可惜此时禁宫没有野桥,诸位随朕过这玉桥也去贪看一次梅花吧。”朱棣起身,知梦忙去搀扶。

  一行人缓步慢行过了桥奔着梅花去了。

  知梦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此时的做法对不对,一路上感受着来自身后的探寻目光让她如芒在背。太子之争已牵连了许多大臣或死或杀或押系天牢,杨士奇于今仍能屹立不倒自是善忖度皇帝心意,连朱棣的心意他都拿得准何况她一介小小女流。

  也许,她这步做错了,她似乎太早把自己手里的牌打了出来。

  怀着这样的心思,知梦也无心赏花看雪了,只默默走在朱棣身边,偶尔回头瞧一眼,杨士奇的目光飞快掠过她,却在她心里漾起了一圈不安的涟漪。

  因为只顾着想心事自然也就无心留意朱瞻基的眼神,那种带着琢磨和些许担心的眼光。

  看完了花儿,朱棣命各自散了,只让朱瞻基送他回宫。

  因为下着雪朱棣大概心qíng好便也不乘肩舆,只与太孙信步走来,知梦在后面跟着边听着他们祖孙二人说话边想着自己的心事。

  &1dquo;又弄了年轻女子学什么青梅煮酒附庸风雅,又是你那个假道学的父亲做的好事吧?”朱棣语气似乎有些不悦。

  &1dquo;皇祖父您这可是冤枉父亲了。”朱瞻基笑:&1dquo;那女子乃是我表姨家的女孩儿,她哥哥去年net试及了第授了小官,今年便举家进京了。已进宫来好几次了,我母亲喜欢这女孩儿伶俐便留在身边儿,正巧您今日瞧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