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紧张 (第2页)

作者:万字旗下的大清帝国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栗云龙闭目合掌,一副僧人模样,把大家都逗笑了。

清廷接受了栗云龙等人的建议,将京津一带的中国军队统一改编成大清新军,三个师改名为镇,和北洋新军的建制相当,镇下为协,协下为标,标下为营,营下为哨,然后是排,棚等名称。当然,这些是中国新军主动示好的步骤,其实,那都是名义上的,在具体的规划中,栗云龙才不受那些破规矩的约束呢。不过,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尽量减少“异己”

味道,将使满清政府对中国新军这样一支特殊的力量有所认同。这样做,不仅是时机所需要,也是栗云龙等军官对新中国建立前的政治努力的回忆和追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要打好战争,必须搞好政治关系。该坚持的坚持,该让步的让步。能屈能伸才是英雄好汉。才是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指挥官。

由于清廷的坚持,特别是刚毅那个顽固家伙的督促,栗云龙被迫做出让步,将部队压缩到四万七千人,即三个镇,每镇一万五千,另外两千军部直属部队。其余的民军部队十数万人编制起来,组成了京津地区的警察治安部队和临时军队,负责治安秩序,在尽快的时间内交给清廷的官员统一接收。

“军长,这样做我们吃亏太大了,俄罗斯军好歹也有十万到二十万之间,我们的军队削减太多,恐怕力量上不足。”

龙飞最不满意的就是这一点儿,他觉得对清廷让步得太多。

“不要紧,我们要的是精兵简政,兵少了,指挥更加统一灵活了,也让清廷放心了,这是上上之策。”

政委想得开。

“尽管我们的部队经过了战争训练,经过了严格地整顿和操练,可是,相对于俄罗斯的军队来说,我们官兵的素质还很有限。大规模的战斗能力还不能令人放心。所以,军长,政委,我觉得,咱们还是留几手,否则,一旦战争持久或者打得不顺,兵员的补充就迫切了。”

栗云龙大笑:“放心,咱不会把战争的胜利果实一下子都扔给满清破政府的,顶多扔给他们几根骨头就不错了!

那些民军部队,也是我们未来的正规部队,怎能撇给清廷?反正在他们手里也就是草根百姓,到了咱手里才是英雄好汉,我的计划是,可以完全满足刚毅等人的要求,但是,咱大部队一出,你就悄悄地派人来调集民军。愿意走的都要带走。而且,我们还打着后勤供应,暂时使用的名义。”

“军长,你真鬼啊!”

“妈拉个比,满清小朝廷弄外国人不行,整自己人一套一套的,不许咱这不许咱那,老子就不信玩不过你!

你们大家想想,咱要是真的只有四万多人,将来可出大事情呢。军粮怎么解决?怎样开东北?石油工业需要多少工人?煤铁资源的开又需要多少人?机械工业又需要多少人?反正我想过了。对东北的老百姓暂时还不敢信用,那里毕竟是清廷的老家,一年半载之间咱也号召不了。所以,要多从这里带人。”

“京津地区的老百姓们就不恋家吗?军长,中国人向来是安土重迁的,好象解放军进军东北那会儿,官兵们都不肯去,部队上采取了盯人战术,这才勉强赶到。就这,还有很多官兵擅自逃回老家呢。”

“你说得不错。我们要想办法。”

“但是,我们一定要争取清廷的物资供应呀。粮食,车马,都很需要。清廷肯定不会给的,其实咱也来不及要。太难了。”

政委说。

“她老佛爷绝对不会给的,况且,她也没有,就是有就是能给,咱也等不及,俄罗斯人在东北地区作祟得厉害呢,咱早一天打过去,就早一天建立根据地。当然,我们还是争取一些,给老佛爷多几份电报,做出不愿意,不急于北上的样子,让咱这老奸巨猾的女强人紧张紧张。”

“算了,人家给你的官儿也不小了!”

龙飞不满意地说:“看看我,军长,您是正二品大员,我呢?好歹也是大校级别了,居然还是个白丁,想着都寒心!”

“去你的!”

这些话,是高级军官们在最紧张忙碌的时候,抽出时间碰头会上的话,他们真的忙不过来了。

数万军队的整编,十数万民军的编制和安排,京津地区广大区域内的治安,人事的任命,部队的常规训练,战略战术思想的学习,条例的颁布和解释,千头万绪,和要加上对付刚毅等清朝官员的纠缠督促。

整个京津地区,一片出征前的忙碌景象。

“要打仗了?”

“要打仗了!”

“打谁?”

“不知道。可是,我想,不管打谁,都是一打一准,咱准能赢!”

八天之内,栗云龙等人才将一切军政事务整理完毕,其实,他们更在等待的不是这个,而是德国人从青岛运输过来的汽油,柴油以及若干机器零部件的船队。这时刻,才是栗云龙最紧张的时刻,因为,有结果之前,很多事情都是有变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