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穿越朱见深的 > 第134章 这支精兵就是各个勋贵府上的家丁老兵

第134章 这支精兵就是各个勋贵府上的家丁老兵 (第1页)

作者:林远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朱见济走到箭窗,向下面看了看,然后指向一个放着几口大箱子的地方说道:“父皇,那就是儿臣给您帮的忙。”

朱祁钰顺着他的手看去,不由得问道:“那是什么?”

朱见济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对着一名护卫吩咐道:“你下去,让张永把那几口箱子全都打开,然后放到城墙边上去,让下面的将士们可以看到箱子里的东西。”

朱祁钰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因为他感觉这种事情很熟悉,心中隐隐猜到了是什么。

护卫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便来到朱见济的贴身大伴张永身边,附耳嘀咕了几句,张永便将那几口箱子全都打开,箱子附近的城墙瞬间爆出一片耀眼的亮光。

果然啊,朱祁钰心说,这个朱见济果真有这么干了,于是指着城墙上的大箱子问道:“你这是又去借银子了?”

朱见济对着他露出一个憨笑,回答道:“没有,儿臣只是许了他们每户百份盐引,他们便将这些银子全都捐给儿臣了。”

朱祁钰顿时有些无语。

自从春秋时期开始,管仲开始了国家盐铁专卖制度,几乎历朝历代都使用这种办法敛财,但是随着经济的展,朝廷渐渐现这种由官府生产、再分到各地由官府进行销售的方法成本还是很高,因此当时的兵部员外郎范祥便提出了盐钞法,官府只负责生产,然后让民间商贾在边关购买盐钞,再去产地领取相对应的食盐贩卖,只是因为没有规划,盐钞出现了的情况,于是在北宋末期,那位大名鼎鼎的奸臣蔡京便提出了执行了数百年的盐引。

蔡京提出的盐引,是在之前的盐钞上进行了改革。原来盐钞上面,只标明了盐的价格和数量,没有期限。也就是说,盐商把盐钞买回来以后,完全可以囤货居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盐价。但是盐引就不一样了,蔡京改革之后的盐引,分为长引和短引。长引销外路,短引销本路。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儿是有期限的,长引一年,短引一季,并且限定运销数量和价格。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朱元璋为了供给边关粮饷,便把卖盐和运粮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这便形成了如今大明的盐引制度,商人们从南方运粮到北方,再从北方回来,拿着运粮的证明,去南京换盐引,再拿着盐引去盐场拿盐,再去进行销售。

这期间,少说也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长的话两三年都是有可能的,这么长的时间,盐价的波动对于商人的声音就产生了不小的威胁,于是,当时的商人便自动进行分工,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运粮商人、盐引商人和卖盐商人,各地的着名盐商其实就是这些人里面的盐引商人,因为,盐引是可以直接转卖的。

这年头的盐引,一份可以有六两银子的纯利,但是因为有人拿这玩意当做后世的期货在玩,少的时候可以有七八两,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十几两,如果有能力换成食盐,利润会更多。

所以朱见济给出的盐引,价值有可能是远于那些商贾捐出来的银子,怪不得没人反对呢!

“还是一两银子一颗人头吗?”

对于朱见济的这一套,朱祁钰也知道,毕竟这是朱见济亲口和他说的。

朱见济笑着说道:“对,一颗人头一两银子,打完仗就,直接去彰义门大门口。”

“但是依照现在的战局,你的这些银子未必够啊!”

朱祁钰指了指外面的战场说道。

“无妨的。”

朱见济仍旧是笑着回答道:“如果银子不够了,父皇银子的时候亲口和他们说一声就好了。”

“这倒也是。”

朱祁钰点点头,旋即才反应过来,问道:“为何是朕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