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 (第2页)

作者:烟波碎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刚开始还有人要拉他起来,可他眼睛紧闭着,拉都拉不?动,便有人觉得情况不?对,喊了起来:

“大夫,快来人哪,这儿有个?人昏过去了。”

杨记者?一听,有情况,立刻拽了下摄影师,让他跟上,几个?人向着那中年人跌倒的方向跑去。

几秒钟的时间里,彭英和?孟红岩等人就已经到位了,陈凝也挤进人群,杨记者?看到她过来,一边看着内圈的情形,一边问她:“小陈,你看看那人是怎么回?事?”

陈凝观察了几秒,见彭英正在把脉查体,就没再往里挤,不?过她还是说道:“我?没机会把脉,不?能百分百保证说得对,有可能是厥证吧。先看看彭大夫怎么说。”

第64章

这时?彭大夫那边也诊断出了?结果,回头告诉孟红岩,说:“是厥证,你来给他?做针灸治疗,就按咱们课上总结的那一套针法就可以。”

真的是厥证?可杨记者觉得这跟中风有点像,她就客气地问陈凝:“小陈同志,我?看?到有人得了?中风,跟这挺像的,这真不是中风啊?”

陈凝摇头:“不是,中风一般还会伴有口歪眼斜等症状,救治不及时?的话,预后?相对较差。厥证的话,昏迷时?间比较短,醒来后?也没有其他?症状,预后?较好。”

这时?孟红岩已经?开始给病人做针灸治疗,杨记者又问陈凝:“你们培训班的学员也可以处理这种病人啊,那你可以吗?”

她问得客气,陈凝答得也客气,她说:“很多人都?会治,我?也能治,但?我?在针灸上的功力还有待高,暂时?还没有孟班长?和其他?几位学员做得那么好。”

说着,陈凝指了?几位学员给杨记者介绍:“给病人针灸的是我?们班长?孟红岩,他?行医风格稳健,诊断细心,针灸技术也很不错。那边那位瘦一点的大哥叫林三木,他?家里是祖传的跌打医生,他?自己常年在乡下行医,经?常翻山越岭去给人治病,是治过大病的,林大哥他?嗓子特好,唱歌很好听的。”

说着,陈凝又指了?指殷翠,很自然地说:“这是翠姐,殷翠,她在村里不只当大夫,还负责给人接生。在孕产妇和婴幼儿?的疾病方面,她也挺有经?验的。”

“还有这位是魏志刚魏大夫,他?针术不错,综合实力也较强……”

陈凝介绍这些学员时?,摄影师就跟在她后?边给那些被陈凝点到的学员们拍下了?特写。弄得那些学员心里又开心又有点不好意思,也就董壮自在点。

陈凝这一番举动再次让杨记者和她那几个同事感到意外,有这么好的表现机会,这小姑娘想的却不光是表现自己,还会特意给别人机会。这个心胸,就是比她大几十?岁的人,也未必会拥有啊。

这是什么精神?这妥妥的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啊!

通过这个培训班学员们之间相处的情形,他?们就看?到了?集体主义之光、团结之光。

想到这些,杨记者脑子里又冒出一大串可写的内容,稿子还没完成,她就有预感,他?们这次的采访肯定会让上级满意的。

这时?孟红岩的针灸已经?结束了?,他?把针拔下来不一会儿?,病人就慢慢醒了?过来,看?上去确实没什么大碍,跟中风真不一样。

先前那个插队到他?前边的老头这次吓坏了?,怕自己再把人气出好歹来,等那中年人一醒,老头就摆着手连连说道:“我?刚才?真不是故意的,我?不跟你挤了?,你上前边排着吧,可别再气个好歹。”

旁边的人也过来劝和,一场风波很快就解除了?。

杨记者注意到,有两个家属抱着一个孩子挪到了?殷翠他?们那边,大概是那家属也听见了?陈凝说殷翠擅长?给孕产妇和婴幼儿?看?病,她们就凑到了?殷翠那边。

杨记者就说:“小陈,那边有个小朋友在哭,我?们过去看?看?好不好?”

陈凝点了?点头,走了?过去。这时?殷翠正在给小孩诊脉,一时?半会还没出结果。陈凝就跟杨记者说:

“小孩太小,要么不会说话,要么表达能力不行,自古以来,儿?科在中医界就被称为哑科,给小儿?做诊断相对来说要难一些。当一个儿?科大夫也要比别的科难度要大,因为问诊不好做。”

“就算是脉诊,采用的方法也与大人有区别。”

陈凝这么一说,杨记者也注意到,殷翠搭在小孩脉上的手指只有一根,果然不一样。

这时?殷翠已经?完成了?诊断,却没有急着给孩子开方。她先伸手在孩子腹部绕圈按揉,揉了?一会,又伸出几根手指顺着孩子胳膊一下一下来回轻搓,那孩子很快就停止了?哭泣。

陈凝做了?诊断后?就给杨记者他?们解释:“这孩子是积食了?,生了?内热,服用六神曲之类的药物可以治疗。用小儿?按摩也是可以的,翠姐她那个手法叫清天河水,可以降温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