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网络大事件2020 > 第95章 三星堆文明

第95章 三星堆文明 (第2页)

作者:律政俏佳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传统特别是商文明的形成,李旻从时间上将阐释的起点放在公元前三千纪的龙山时代,从空间上则通盘考虑平原和高地,提出了“高地龙山社会”

(high1andLongshansociety)的概念,得到罗泰教授的赞许。“作为一个宽泛的框架,我用高地龙山社会这个概念来描述从太行山脉直到西部高地地区的广大地区内彼此联系、多孔状存在、杂糅而流动的各个龙山社群,包括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老虎山文化、山西中部的杏花村文化、关中盆地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西部高地一带的齐家文化、晋南盆地的陶寺文化等相关联的社群。尽管在黄土高原的复杂地形中存在丰富的风格差异,这些地区传统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特征,可以将它们看作高地龙山社会物质文化的分别表达。”

为描述“高地龙山社会”

的动力学,理解具有多样化生业经济的各地社群,李旻还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三个彼此交叉的文化互动区构成,即张光直(k。netg)定义的史前中国文化互动区(prehistorinetsphere),根据考尔(koh1)对欧亚草原带和西伯利亚针叶林游猎采集人群的研究而定义的北亚文化互动区(northasianInteranetsphere),和格列高利·波瑟尔(gregoryposseh1)定义的中亚文化互动区(midd1easianInteranetsphere),后者包括从北方的中亚到南方的波斯湾和阿拉伯海这片地区”

李旻所说的北亚和中亚文化互动区大体在我们提到的奥克瑟斯或妫水文明(影响区域西至里海东岸,东到吐鲁番地区)一带交错,而北亚和东亚文化互动区(应即“史前中国文化互动区”

)的交错地带则在他所谓“高地龙山社会”

的北方边界线上,地理上从阿尔泰地区一直延伸到渤海湾北岸。这样,北亚文化互动区也就同时扮演了中亚文化互动区和东亚文化互动区之间连接桥梁的角色,“高地龙山社会”

因此得以吸纳三大文化互动区的符号、技术与文化传统,为中国“三代”

王权传统的成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符号准备。李旻认为,理解在“三代”

核心区域西方的“高地龙山社会”

的新技术与新物质文化组合是理解“三代”

王权传统的关键。作为东亚文化互动区的一部分,“高地龙山社会”

对出自东部地区的良渚玉器特别是玉琮进行综合运用,融汇出后来“三代”

玉器传统的前奏,河西走廊的龙山玉器与祁连山玉矿的开正是“高地龙山社会”

创造性利用低地玉器传统的体现。

李旻说,他的分析框架是“对龙山时代研究和一般意义上早期中国研究传统框架相当可观的一种扩展”

。不过,从三星堆文明的角度看,这种以商文明为焦点对亚欧大6文化互动格局的认识,可能还不足以用来作为“一般意义上早期中国研究”

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还不够彻底和全面,至少无法直接用来解释三星堆文明。李旻注意到,三星堆青铜器中没有用作炊具的三足鼎和三足鬲,显现出与龙山传统的某种区别,可见成都平原是“早期中国青铜时代社会展的一个重要舞台,在这里三星堆—金沙青铜文明与中原的‘三代’共同进化(co-evo1ved)”

。他认为三星堆与中原的“三代”

传统共享高地龙山社会遗产,前者应该被看作后者的“政治同侪”

(peerpo1ity)。站在中原地区“三代”

传统的立场上,自然可以宽泛地接受这种对青铜时代三星堆文明的定位,但白马非马,仅仅解释“三代”

传统不等于完成了追溯中华文明渊源的任务。因为作为中华文明自我认识目标的早期中国,其时间深度和空间广度都不局限于“三代”

以降的中原。

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真正具有一般意义的,能够解释中华文明深层逻辑的分析框架。在我们看来,青铜时代亚欧大6主要青铜文明的分布格局,其实已经提示出一种既可以用来解释商文明也可以用来解释三星堆文明的分析框架,需要的只是我们根据考古现自行绘制文明地图,并以动态的方式来理解这种分布格局。从上文的回顾可以看出,亚欧大6公元前两千纪的主要青铜文明和考古学意义上重要的青铜文化,包括这个时期已经联通一气的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后哈拉帕时代的印度次大6(特别是今古吉拉特邦沿海一带)、中亚的奥克瑟斯文明和北亚草原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以及更早一些的辛塔什塔文化),无一例外都分布在主要由地理与气候条件限定的文化与人群交通线附近。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所在的黑龙江流域经贝加尔湖,一直到近代被划入欧洲的乌克兰草原和匈牙利草原,自古以来就是被称作欧亚草原带的文化与人群交通线。公元前两千纪无论是安德罗诺沃文化还是蒙古高原、乌拉尔山一带的文化留存,都在这条亚欧大动脉之上或左近。而所谓的奥克瑟斯文明,正处在所谓的“内亚山地走廊”

(Innerasianmountaincorridor)附近,这条穿越山地季节性游牧区域的山地走廊,至少在青铜时代已经承担起联通文明的任务。

正是在这里,我国着名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提出的“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在我们看来,拥有了一种特殊的文明史意义。大体上东起大兴安岭南段,北以长城为界,西抵河湟地区再折向南方,沿青藏高原东部直达云南西北部,童先生注意到,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直至铜器时代,这一带状区域中众多的人群留下了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的相似之处是如此的明显,以至难以全部用‘偶合’来解释”

。童先生同时指出,沿着这一带状区域从东北到西南行进的话,海拔高度大体从1ooo米递增至3ooo米,与纬度的高低形成反向互补关系,结果便是该带状地区内的太阳年辐射量、年平均温度、农作物生长期、年降雨量、湿润程度、植被特征等自然条件都十分相近。这种相近的自然条件之外,童先生还提到促使这个带状区域成为文明大动脉的社会方面的原因。当青铜时代的北方或西南边陲在生业经济上与相邻农业人群形成共生关系的人群需要迁徙时,由于无法迁入农业人群占据的农耕地区,这条自然环境相近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童先生相当详细地解释了这个带状区域作为人群与文化的交通线与传播带的理由,也相当详尽地描述了其走向和路线。然而,也许是从表面上看来,这条传播带似乎非常反常识地横切我国境内的多条大江大河,因此这条大动脉的文明史意义长期以来被低估了,极少学者注意到其作为文明大动脉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考古文化分布区域的作用。我们注意到,青铜时代三星堆文明和“三代”

传统出现的地方,都在这条传播带附近,这是个不应该被低估的事实。这条“半月形传播带”

的一侧是高原和高地,从一马平川的蒙古高原到连山而成的山坡草地,另一侧是河谷和近海平原,从东北、华北直到东南,尽管有山海关、黄河、淮河、长江等阻隔,同样有着类似高原的交通效果,而由这两翼构成的整体,正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舞台。一旦将“半月形传播带”

当作文明大动脉看待,这个舞台便一下子生动起来,一个以“半月形传播带”

为主轴,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西南的横断山脉,由我国东部平原与西部高地共同组成的力量场(fie1dofforce)显现出来。在这个力量场中,西出阳关的河西走廊、黄河长江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通道、散性的平原和高原通道,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彼此交错,种种通道的重叠度最高的地方正在关洛地区。这可能才是我国历史上“三代”

传统滥觞于中原而终于汇聚天下,延续中华文明五千年伟业的深层次文明逻辑,因此也应该是我们构建中华文明自我认识概念框架的起点。根据这样的理解,一种文明传统的成型与成熟,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面,也不能单以人力来解释。

虽然具体关心的问题不同,最近罗森教授对殷墟马车和俯身葬的研究以颇为戏剧性的方式为“半月形传播带”

作为文明大动脉的意义和作用提供了一个例证,可以用来说明青铜时代中华文明力量场中的文明动力学。三星堆—金沙时代的成都平原虽然有马齿的现,至今还没有出现过辐轮战车的留存,虽然有可能是出于考古现的偶然,还是与安阳殷墟形成某种鲜明的对照。一般认为,使用车的证据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纪的两河流域。到公元前两千纪开始的时候,在车的使用上生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更新,那就是以辐轮代替实木车轮,另外便是使用被驯化的马来作为动力。这个技术革新可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三千纪后期的辛塔什塔或邻近地区,一些学者认为是早期印欧人的贡献。到了青铜时代中后期,这种新的综合性技术成为欧亚草原带的标志性技能之一。包括辐轮马车在内的车的使用同时具有很强的身份标识作用,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的车都当作战车看待,但更全面的分析表明,至少到青铜时代后期,辐轮马车已经广泛地用于军事活动,而且这种军事技术的广泛使用伴随着重要的社会后果。辐轮战车的制造、使用和保养都需要相当复杂的技术能力和可持续的资源保障,因此辐轮战车的使用和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构成相互建构的关系,也就是某种具有身份意识的新型军事精英阶层,在此意义上战车确实能够产生身份标识的效果。

罗森教授注意到,殷墟墓葬中的战车驾员一般采用俯身葬,她因此推测殷墟墓葬人殉语境中的大量俯身葬人员可能也与辐轮战车马车在中原地区的出现有关。殷墟花园庄54号墓临近着名的妇好墓,墓主人叫作亚长,葬式为俯身葬。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亚长也是一位军事领。除了采用俯身葬,亚长墓还有一些非同寻常之处,例如极为精致并可以确定为战车配件的弓形器,统统以绿松石镶嵌,以及整套的战车修理工具。随葬武器则带有明显的“半月形传播带”

风格。基于对亚长墓出土器物的综合分析,罗森教授认为亚长很可能和妇好一样,与今蒙古南部阴山向南一带的特维什(tevsh)文化,特别是其乌兰朱和分支有关,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本人来自这个地区。罗森教授介绍,这一时期青海尕马台遗址也有俯身葬的出现,让人不禁猜测是否辐轮战车此时也已经在这里出现。与乌兰朱和一样,这一带也处在“半月形传播带”

之中。

关于青铜时代辐轮战车通过“半月形传播带”

流转的具体过程和流转节奏,当然要仰赖于考古学家们的继续研究,特别是新证据的出现。但值得一提的是,至少就目前所见的考古现来说,三星堆、金沙未见辐轮马车的事实或者可以表明,历史的波浪在这个时候很可能还没有通过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将辐轮战车送入成都平原。辐轮马车无论具体源于何地,都可以确认出自欧亚草原带。也就是说,三星堆文明背后的人群虽未必来自中原,至少也不是什么北亚草原带的孑遗。这种基于证据的缺失做出的引申当然有极大的风险,可能立刻就会被新的证据纠正,但无论对错,这种引申仅仅是关于辐轮战车的讨论具有的相对比较次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关于辐轮战车和俯身葬的证据,以具有全息特征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理解青铜时代中华文明内部血脉流动的动态剪影。在殷墟和三星堆出土器物组合表面戏剧性的差异背后,是更广阔的时空之中技术乃至人群在中华文明力量场内活生生的流转。

3。

文明比较视野中的三星堆符号系统

根据我们以上的认识,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青铜文明和以三星堆为代表的成都平原青铜文明,其实是青铜时代中华文明传统的不同部分,因为二者都处在中华文明的大动脉上,处在由这条大动脉及其左右共同构成的中华文明力量场之内。只是因为所处相对位置的不同,它们对八面来风感受的先后和轻重会有所不同,例如前述辐轮马车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俯身葬俗。但以二者在中华文明大动脉上所处相对位置的不同来解释成都平原接触辐轮马车可能比殷墟略晚的证据,这样的思路会引起另一个方向的问题,那就是二者在我们所说的中华文明大动脉上的区位差异,是否同样有助于解释三星堆文明与主要由殷墟体现出来的商文明之间其他方面的不同。例如,三星堆出土器物中大量带有异域风情的符号元素,看起来与中原传统迥异其趣,长期以来造成民间甚至学界巨大的困扰:“为什么是在三星堆,而不是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其他地区产生出这套独特的符号象征?三星堆文化的人们这些石破天惊的艺术构思与创造灵感又是从何而来?”

异域风情本身并不会造成困扰,造成困扰的是无法解释这些异域风情。我们认为,尽管学术界对青铜时代亚欧大6文明互动的整体认识还存在不少缺失,真正将三星堆放回到亚欧大6青铜时代的文明格局之中的话,有一些困扰就不再必要了。段渝先生曾多次引用出自古埃及的元素,如“荷鲁斯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