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章 (第2页)

作者:顾盼为奢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是的,曲调雄浑悠扬,颇有一番盛大隆重之感,是标准的唐乐。但不知是什么乐器演奏而成更富有节奏感,声音也更加的悦耳。很快过了前调,在场的众人细细听曲,唱词竟然是:

“受律辞元,将相讨叛贼。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这是,这是《秦王破阵乐》!”

这样的曲调,这样的唱词,在场不

会有人认错。昔年(),当今的天子还是秦王的时候?[()]?『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李世民曾经御驾亲征击败叛军刘武周。于是当时的将士为了庆祝这场胜利,便将军歌填入新词,为秦王李世民歌颂功德。

玄武门兵变,改元贞观后。由于李世民非常怀念当年与功臣良将们相处的岁月,特意要求把这曲子记录为宫廷乐曲,因此在场的大臣都不会陌生。

熟悉的曲调和唱词就这样响起,搭配上天幕出现的雄浑巍峨的山川大河,就是一个无比壮阔的大唐气象,这样的场面令李世民一时之间不由得湿润了眼眶。

好像回到了当年,黑云压城,金戈铁马。在帝王的位置上坐久了,他也纪念起那段和将士们并肩作战的生活。在那里,他受到帝王,不是因为他是一位帝王,是因为他本身就受到爱戴。

立刻有人上前歌功颂德,说道:“陛下,这是吉兆啊。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那天幕知人竞竟然知道我大唐的乐曲,想来是陛下的功德,感动了上天,由此上天才得以降瑞……”

可惜他的话都没说完,就被长孙无忌再一次打断了。长孙无忌可并不是这么认为,每一次天幕降价,可从来都没有歌功颂德的时候,恐怕这一次也是昭示着乱世将近。

这次涉及到大唐,恐怕也是上天给予的唐朝国祚的预示啊。

“陛下,臣以为既然天目如今所说的是我大唐之事,那么陛下就应该记录下来,若今后有灾,也好提前预知规避,为大唐后世子民也算谋划福祉。”

到底是相伴多年的君臣,两个人相互对视一眼,李世民便读懂了他眼中的含义,立刻颔传下命令。

本就是宫廷的宴席,丹青画师,作诗所用的纸笔每样俱全,倒是不担心会遗漏什么。

只是很快雄浑壮阔的音调开始变成了婉转灵动的异域乐曲,甚至有几分甜美糜烂之感。背后所配的山河大船也在,不经时变成了宫阙万间。

金箔作殿,锦绣铺地。宫娥头上的翠钿,美人身上的胭脂。当繁华到达了极点,就会有几分隐隐颓败的迹象。

李世民心中有所触动,心中想着恐怕天命之人就要介绍这亡国之兆吧。太过于奢靡无论放在哪个时代这不是个好兆头啊。

果然下一刻熟悉的开场白接踵而来。

【大家好,今天扶南要讲的乱世系列主题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节点:安史之乱》】

大唐,由盛转衰,节点?

尽管是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预期,但是真看到天幕上讲述起这段,还是不由得让人恼怒头疼了起来。

短短的几个字却让在场的众人惊骇得几乎屏住呼吸。

李世民原本放松的情绪瞬间紧绷起来,难道大唐要亡了吗?天幕所说的安史之乱到底会生在哪一位帝王头上?

【相比于我们上期说的晋朝,唐朝似乎知名度更大,哪怕是在不了解历史的人群之中,也肯定能知道唐朝,毕竟大唐的诗歌繁荣,给我们中小学背诵课本上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幕,也是童年一大噩梦。哈哈哈,好

()了不开玩笑,让我们来讲一下安史之乱。】

【先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生在唐明皇李隆基的时候,李隆基那也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帝王吧。】

苏扶南打定了主意,要介绍起这段历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李隆基这个人,作为大唐至高的上位者,它的一举一动才是影响国运的关键。

不管是他上未政斗的传奇经历,前期的励精图治,还是他后期的昏庸无能,亦或是他这个人带身上有明显的帝王特质,都是大有可讲的。

李世民的心中更是打鼓,唐明皇,这是谥号?

如果按照这样来说的话,照临四方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这应该是治国理政之贤君,若是他引来如此重的亡国危难,为何还会有如此之谥号呢?

始皇帝嬴政听到这一幕也突然心有所感,说道:“哦?争议性很大的帝王?”

千年万年之后,他会不会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帝王,是在后世的功德簿上会占据一席之地,还是众人会感慨秦的苛政。

是的,他并非是什么也不知道,所谓诸子百家,自他还是公子政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的仁政爱民他自然也懂得。只是,秦能统一六国,需要的是法家,整数全国的力量养战,方能统一六国。

又或者,等到他日以后扶苏上位,让付出再进行决断吧。

他因此也推崇法家的理念,不过现在秦亦然统一六国,他是否也需要更变秦法,这一直是他所考量的事情。

赵恒食指轻轻叩击桌面,抬起头来仰望天幕,然而他眼眸中的情绪晦暗不明。一方面他有一些不屑,而另一方面他却是倾慕。

“这李唐家的帝王啊,可是有两位都封禅泰山,这玄宗年轻之时也算得是意气风,谁能想到晚年如此昏庸,险些酿成亡国之祸。”

可即便如此,他也封禅泰山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