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史籍app > 第202章 赵国之强与六国联合 战国时期的战略抉择

第202章 赵国之强与六国联合 战国时期的战略抉择 (第1页)

457、赵国之强与六国联合:战国时期的战略抉择

在当今这个时代,赵国是山东各国中最强大的。赵国土地纵横两千里,拥有数十万的军队,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数年使用。西面有常山,南面有河漳,东面有清河,北面有燕国。燕国本来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值得担心。天下诸侯中,秦国最担心的就是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兵攻打赵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害怕韩、魏两国在背后议论是非。这样看来,韩、魏两国就是赵国南面的屏障。秦国攻打韩、魏两国,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只要稍加蚕食,就可以逐渐推进到他们的国都。韩、魏两国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一定会向秦国称臣。如果秦国没有韩、魏两国作为掩护,那么祸患必定会降临到赵国的头上。这是我替您担心的啊。

我听说在尧的时代,国内并没有三个成年男子的力量就可以占领的城池;在舜的时代,国内没有能占有一尺土地的人;禹的时代,国内没有一百人的集会;商汤、周武的时代,国内没有三千人的军队,但都能够称王于天下。他们确实掌握了称王于天下的策略啊!

所以,英明的君主对外要估计敌人实力的强弱,对内要揣度士卒的素质如何,就不必等待两军实力相当而要根据胜败存亡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决不能受外界舆论的左右而草率决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啊!

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各国,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卒数量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团结一致,合力向西进攻秦国,秦国必定被击破。现在六国却心甘情愿地向西侍奉秦国,屈辱地求得秦国的欢心。打败别国和被别国打败、凌辱别人和被别人凌辱的人,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

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贿赂秦国。如果秦国能够因此而统一天下,那么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将会裂土封侯。所以,那些衡门之士都想用秦国的权力来恐吓各诸侯国,迫使各国诸侯割地事秦。希望大王能够认真考虑这些事情啊!

我听说英明的君主不怀疑忠臣的建议,摒弃流言蜚语的传播,杜绝结党营私的现象,这样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君主。所以我才能有机会在您面前献上我的一片忠心。因此我私下替大王考虑,认为不如与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亲善,以此来抵御秦国的进攻。这样就可以使各诸侯国的将相在洹水之滨召开会议,互通质子以示诚意,杀白马而盟誓。盟约的内容大致是: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齐、魏两国必须各出精兵数万来援救楚国;如果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那么楚国就切断秦国的后路;如果齐国攻打秦国,那么楚国就切断齐国的后路;如果列国诸侯中有不遵守盟约的,那么五国就共同讨伐他。如果哪个诸侯不遵守盟约,那么就由五个国家共同出兵进攻他。各国诸侯有背弃盟约的,其他各国就可以在赵国的平原地区会师再向进攻他。这样六国就能够联合起来抵抗秦国了。如果六国能够联合起来侍奉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来进攻山东各国了。这样大王的霸业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这篇文章讲述了赵国的强大实力以及其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六国联合抗秦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赵国和秦国的实力对比,以及六国联合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一个富有战略意义的建议。

文章开头便展现了赵国的强大实力,土地广袤、军队庞大、资源丰富,足以傲视群雄。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分析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韩、魏两国的存在,为赵国提供了南面的屏障。这样的分析,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深思熟虑,更凸显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关系的微妙性。

紧接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六国联合的可能性。作者通过列举尧、舜、禹、商汤、周武等古代明君的例子,强调了力量的联合对于称霸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六国联合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这不仅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战略构想。

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主张连横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作者认为,英明的君主应该摒弃这些人的谗言,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和长治久安。

最后,文章以一种充满希望和信心的语气结束,提出了六国联合抗秦的方案。这不仅是对赵国的建议,更是对整个战国时期各国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考。通过这样的联合,不仅可以抵御秦国的进攻,更可以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和展。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是对战国时期各国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战略构想。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那个动荡的时代。通过赵国和六国的联合抗秦,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全新的力量格局和未来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启示,更是对我们今天的一种借鉴和思考。

458、韩王之怒:挑战秦霸权的坚定意志

赵王说:“我年纪小,即位的时间又短,还没有听到过有关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现在您有意统一四海,安顿各国诸侯,我愿意把国家的命运托付给您。”

于是他准备了一百辆华丽的车子,一千坛黄金,一百双白璧和一千匹锦绣,来约请各国诸侯。

这时周天子又把文王和武王所享受的祭祀,赐给秦惠王。惠王派犀攻打魏国,擒拿了龙贾,攻取了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出兵。苏秦担心秦兵到赵国来,就劝说张仪到秦国去。

苏秦于是劝说韩宣王说:“韩国有巩地、成皋的坚固,西边有宜阳、商阪的要塞,东边有宛、穰、洧水,南边有陉山。土地纵横各九百多里,拥兵几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溪子弩和少府制造的时力弩射程都在六百步以外,韩国的士兵脚踏弩机射出的箭能穿透铠甲和胸膛,靠近的箭镞能射穿人的肺和心脏。韩国士兵使用的剑戟都是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等地铸造的。这些剑都能砍断牛马、截断鹄雁,碰到敌人则可刺透坚厚的铠甲和铁幕,剖开竹箭包裹的弓弩,无不具备。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穿上坚甲,拉开劲弩,佩带利剑,一个人可以抵挡上百人,这还不算勇士。我知道凭着韩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却向西侍奉秦国,拱手臣服,使国家蒙受耻辱而为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如果大王侍奉秦国,秦国必定会索取宜阳、成皋。今年把土地奉献给他,明年又会得寸进尺要求割让土地。给吧,没有那么多土地可给;不给吧,以前所割让的土地就会前功尽弃而遭受秦国的讨伐。况且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婪无穷,以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穷的贪欲,这正是自找苦吃而招致祸患的原因啊!

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现在大王如果侍奉秦国而使国家蒙受屈辱,不如干脆不侍奉秦国而积蓄力量来对付秦国的侵略呢!

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秦。如果各国诸侯不与秦国联合的话,那就不如直接向秦国割地求和。”

韩王顿时勃然大怒,挽起袖子、瞪大眼睛、手按宝剑、仰天叹息说:“我即使不肖一等,也一定不会侍奉秦国。现在您遵照赵王的指教,我恭敬地将整个国家托付给您。”

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间的博弈与角力总是不断上演,而韩国的立场在其中显得尤为独特。面对秦国的强大和霸权,韩王坚定地表达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他拒绝向秦国低头,拒绝成为“牛后”

,而是选择与各国诸侯联合,共同对抗秦国的侵略。

读完这段历史,我深深被韩王的勇气和坚定所打动。他深知秦国的贪婪和霸权,但他更明白一个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是何等重要。他没有选择屈服于强权,而是决定挺直腰板,为了国家的未来而战。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想要放弃。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我们应该学习韩王的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永不言败。

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团结和合作是战胜强权的最好武器。只有当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时,才能真正地取得胜利。在今天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最后,我想说,历史是前人的足迹,也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勇往直前,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