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史籍app > 第200章 商鞅变法与赵良谏言 权力与德行的碰撞

第200章 商鞅变法与赵良谏言 权力与德行的碰撞 (第1页)

453、商鞅变法与赵良谏言:权力与德行的碰撞

商鞅在秦国担任国相十年,有很多皇亲国戚都对他怀有不满。赵良有一次去见商鞅,商鞅问他说:“我能够见到你,是通过孟兰皋的关系,现在我想要与你结交,可以吗?”

赵良回答说:“我不敢轻易接受您的请求。孔子曾经说过:‘推崇贤人并且愿意辅助他的人,就能够得到提升;聚集不贤之人并且让他们掌握权力的人,就会退步。’我不贤,所以不敢接受您的命令。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属于自己的职位却占据它叫做贪位,不符合自己的名声却拥有它叫做贪名。’我听从您的道义,就怕自己贪位贪名。所以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商鞅说:“你难道不赞成我治理秦国的方式吗?”

赵良说:“听取不同的意见叫做聪明,自我反省叫做明智,能够克制自己叫做坚强。舜帝曾经说过:‘谦虚是最高尚的品质。’您不如遵循舜帝的道路,不必向我询问意见。”

商鞅说:“起初秦国习俗与戎翟一样,父子之间没有分别,男女混居在一起。现在我改变了这些习俗,制定了男女之间的分别,大规模地建造了宫殿和阙门,像鲁国和卫国一样。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五羖大夫相比,谁更贤能?”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张狐狸腋下的毛皮;千百个人的唯唯诺诺不如一个正直之士的谔谔之言。周武王因为谔谔之言而昌盛,商纣王因为墨墨之言而亡国。如果您不反对周武王,那么请允许我整天都正直地提出意见,而不受到责罚,可以吗?”

商鞅说:“这样的话也有道理,甜言蜜语华而不实,至诚之言实实在在,苦口婆心如同良药,甘言美语如同疾病。如果您真的能够整天提出正直的意见,那就是我的良药了。我将侍奉您,您又有什么推辞的呢!”

赵良说:“五羖大夫,是楚国的鄙人。他听说秦穆公的贤能,希望能够见到他,但由于没有资金,就自愿到秦国出差的人那里做仆人,穿着粗布衣服,喂牛。一年后,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把他从牛口之下提拔起来,放在百姓之上,秦国没有人敢小看他。他担任秦国国相六七年,曾经向东征伐郑国,三次扶立晋国的国君,一次解救楚国的灾祸。他在国内实施教育,使得巴人前来朝贡;他在诸侯之间传播恩德,使得八个戎翟部族前来归附。由余听说了这些,就请求见面。五羖大夫担任秦国国相时,辛勤工作而不坐车马,炎热天气也不撑伞盖,在国内行走,不随从车马,不携带武器,他的功名都藏在府库里,他的德行流传给后世。五羖大夫去世时,秦国的男女都流泪,孩子们不再歌唱,舂米的人也不再互相开玩笑。这些都是五羖大夫的德行。现在您参见秦王,依靠宠臣景监的引荐,这不是取得名声的正确方式。您担任国相不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却大规模地建造宫殿和阙门,这不是取得功名的正确方式。您处罚太子的老师,用残酷的刑罚伤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和灾祸。教育能够深深影响百姓,百姓对上级的响应比命令还要迅。现在您又破坏了法度,改变旧制,这不是教育的方式。您又自称寡人,每天约束秦国的贵族子弟。诗经上说:‘看那老鼠还有尊严,而人却毫无礼节,人若没有礼节,为何不赶快去死。’

近期,我深入阅读了关于商鞅在秦国担任国相期间的故事,尤其是他与赵良的对话,让我深感震撼。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更反映了德行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影响深远。商鞅通过改革,试图打破旧有的封建制度,推行法治,实现国家的强盛。然而,他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了重重阻力。其中,与赵良的对话,便是对这些阻力的一次深刻体现。

赵良谏言,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不仅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强调了推贤进士的重要性,更直接指出了商鞅的错误。他提醒商鞅,治国理政并非仅仅是改革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关心百姓疾苦,树立德行。

商鞅的回答,虽然表现出他的自信和决心,但也不难看出他的刚愎自用。他虽然倾听了一定的意见,但并未真正接受赵良的谏言。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治国理政中,权力与德行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权力可以推动改革,但德行却是治国的基石。只有兼顾两者,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始终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倾听不同的意见,以此为镜,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总的来说,商鞅与赵良的对话,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历史。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权力与德行的平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也提醒了自己应当始终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这是一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历史。

454、刻薄之果:商鞅的命运与教训

从诗经来看,这不是用来求长寿的办法。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你又杀了祝懽,刺了公孙贾。诗经上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

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你出来任职,后边跟随着十多辆车子,带着甲士而侍卫在两旁的,多有力而肌肉健壮的人,手执矛戟、跨着弓箭的侍卫紧紧跟着车子奔向前进。这些武器装备不齐备,你就不肯出来任职。《尚书》上说:“恃仗仁义者昌盛,依赖武力者灭亡。”

你的危险如同早晨的露水那样很快就要消失。你还想延长寿命、多享安逸,怎么不回到十五个县去,种田于鄙邑之地,劝秦王重用岩穴隐居之士,尊老爱幼,养老抚孤,对有功的人给予奖励,对有才能的人给予提拔,这样就可以稍微安享太平之福了。你还要贪图商於的富有、宠信秦国的教令、积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要拘捕你的借口,难道还会少吗?你的灭亡是翘起脚尖就可以待到的了。商鞅没有听从。

过了五个月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商君想造反,派官吏去逮捕商君。商君逃跑到函关,想住进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要受牵连处罚。”

商君长叹说:“唉呀!

制定法令的弊害竟到了这种地步!”

他离开秦国跑到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使魏国大败于秦,不要接纳他。商君想前往其他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逃犯逃入魏国来,不送还怎么行。”

于是把商君就送回秦国。商君再入秦后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与他的部属一起调动邑中的士兵向北攻击郑国。秦国派兵进攻商君,在郑黾池杀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五马分尸示众,说:“不要像商鞅一样谋反!”

于是就杀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说:商君是一个天性刻薄的人。他依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通过他的富国强兵之术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然而他藉助了嬖臣景监的力量进身,其实没有伯乐识马的眼光;执法用刑峻急而缺少威信;又欺凌了魏将公子卬、欺骗了赵良;所受的恩德极薄而诛杀陈尸示众却很重;这些都是由于他的刻薄性格造成的啊!

我曾经读过商君的着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行事相类似。最终在秦国得到恶名,真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商鞅,一位在秦国实施改革的着名政治家,其才华与手腕固然令人钦佩,但其为人处世的刻薄与不仁,却也让人深感惋惜。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以《法经》为基础,为秦国量身定制了一套法律体系,使得国家秩序得以重建,国力日渐强盛。然而,他的严苛执法和峻急用刑,却使得他在人民心中种下了怨恨的种子。

商鞅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曾因公子虔闭门不出八年而杀祝懽、刺公孙贾,此举虽得到《诗经》中“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

的警示,但商鞅并未听从。他贪图商於之富,宠信秦国之教,积蓄百姓之怨,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当他被秦惠王五马分尸示众时,他的结局可谓凄凉。

商鞅的刻薄性格,使得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冷漠无情。他欺骗魏将公子卬、欺骗赵良,所受的恩德极薄而诛杀陈尸示众却很重。这些都源于他的刻薄性格。这种性格不仅让他失去了人心,也让他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窄。

读完这段历史,我不禁思考:才华与品德究竟孰轻孰重?商鞅无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他的法律改革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的刻薄性格和行事方式却让他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让我们明白,才华固然重要,但品德更是衡量一个人的终极标准。

回历史的长河,商鞅的名字将永远与“刻薄”

和“无情”

联系在一起。他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要注重品德的修养,以仁爱和宽厚之心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商鞅的命运,也让我们看到了权力与欲望的腐蚀。在权力的巅峰,他忘记了初心,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的故事警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为权力与欲望所迷惑。

同时,商鞅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与人情的矛盾。在商鞅的法律体系中,公平与正义似乎得到了体现,但人民的感情和需求却被忽略了。这也提醒我们,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规则和程序,而忽略了人情和人性。

商鞅的故事,虽然生在遥远的古代,但其教训却是永恒的。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注重品德修养,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感情,让法律和政策更加公正、合理。

总之,商鞅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要注重品德修养,坚守道德底线,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感情,让法律和政策更加公正、合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的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