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页 (第1页)

作者:衣青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过了一会儿,太后开口道,&1dquo;此事等陛下葬仪过后再议不迟。”

  &1dquo;国不可一日无君&he11ip;&he11ip;”一位老臣颤颤巍巍道。

  贺卿便知道这是在说什么了。

  小皇帝才刚刚继位两年,别说皇后,连近身伺候的宫女都没有几个,有太后拘着,他虽然贪玩,却不在女色上沉溺,因而至今并无皇子皇女出生。

  他这一死,大楚江山就后继无人了。

  想来朝臣们方才正是提议太后早做打算,从宗室之中挑选品行出众者继位,从而惹恼了她那位皇嫂。

  果然太后神色一厉,皱眉喝道,&1dquo;陛下尸骨未寒,难道你们就连这一点日子都等不得么?这天下究竟是贺家的天下,还是你们这些文臣的天下!”

  这话就太重了,一干人等立刻跪下请罪,不得不默许了太后的提议。于是宗正寺卿便站出来,请求先为大行皇帝收殓,而后着礼部依旧例拟定葬仪,同时对外出讣告。

  等着一切都忙完了,众人依序告退,殿内只剩下伺候的人,贺卿才站了出来。

  林太后才刚刚放松下来的神情又立刻紧绷起来,眉头死死皱起,&1dquo;安平?你怎么在这里?”

  安平大长公主,这是两年前贺卿那位侄儿登基,大肆封赏,点检宗室亲族时现她长到这么大竟然连个封号都还没有,遂匆忙给她加上的封号。

  她的人也像这个名字,平平无奇,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若不是此刻她自己站出来,太后或许都想不起还有这么个人在。

  若是从前,贺卿必定很害怕这位颇有些强势的皇嫂,但现在,也许是因为知道其后的走向,也许是因为她面上疲惫的神色太清晰,贺卿忽然现心底那一点畏惧无足轻重。

  她往前走了几步,在林太后面前跪下,直接将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1dquo;安平想受箓出家,为我大楚皇室祈福,请皇嫂恩准。”

  这个提议显然很出乎林太后的预料,她吃了一惊,不由得转过头来,认真的打量了一番这位没什么印象的小姑子。

  是个大姑娘了,这一二年间就该出嫁的。

  &1dquo;怎么想起来这个?”她不由问。

  贺卿沉着道,&1dquo;这几年宫里颇不太平,安平身为皇室血脉,受天下百姓供养,别的本事没有,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略尽绵薄之力。”

  这些话她在心里不知过了多少遍,说出来时便也显得顺利流畅,全然看不出破绽。

  林太后显然很受触动。她跟贺卿不一样。贺卿虽然也经历了许多事,但受到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可对林太后而言,每一次的变故,都几乎是要了她的半条命。局势变换太快,她心里不可能不害怕。

  尤其是相继失去丈夫和儿子之后,她虽然打点起精神来处理事务,但精神上其实非常不稳定。

  这个时候,她也很想寻求一点依靠。

  哪怕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所以她略略斟酌之后,并没有反对,而是道,&1dquo;你可想好了?一旦出家,以后就不是皇室的公主,也不能嫁人生子了。”

  贺卿磕了个头,&1dquo;皇兄在时,曾于御苑之中修筑问道宫,安平愿长住此地修行,请皇嫂成全。”

  林太后忽然有些明白她为何要这样选择了。恐怕是被这几年接二连三的变故吓住了,不敢奢望将来,索性求个安稳。至少有了为皇室祈福这一层名义在,将来不论生了什么,不论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是谁,都能容得下她。

  看着不声不响,竟是个聪明人。

  林太后自然不会反对。这件事她就可以做主,当即命人以大行皇帝的名义旨,册封贺卿为无上慧如真师,赐住问道宫,学道法、持戒律,为大楚皇室祈福。

  这一番强硬表态之后,她又颁旨,给薛知道赠了许多封赏,着令他赶快养好身体返回朝堂,不得延误。

  至于那十几个联名上书弹劾薛知道的大臣,斥责的斥责,贬官的贬官,罚铜的罚铜。

  她替薛知道做足了脸面,薛知道也于几日后返回朝堂,重肩负起一国宰执的责任。而他回朝之后的第一道折子,就是请求太皇太后封赏天下。

  这本是帝登基之后要施的恩典,如今改成太皇太后收拢人心的手段,也没有什么问题。

  朝堂上本来有许多人正在观望,之前的弹劾也不过是试探,若是太皇太后处置了薛知道,政事堂第一人的位置便会空置,他们自然也有了机会。如今见薛知道已经站到了太皇太后那一边,二者联手足以将任何不同的声音压下去,便也就暂且消停了。

  96。第96章他的手

  而在这些故事里,

  顾铮也的确观察到了许多自然界的现象,

  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理论。只是即便他是个天才,

  研究这种东西也是为世人所不认同的。没有人指导和交流,他弄出来的东西也就对错参半、似是而非,

  没有任何用处。

  本来顾铮只将之当做自己的小兴,

  也不在意是否能有什么结果。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生活中突然遭逢巨变,亲人相继故去。在这种生离死别带来的震动与创伤之中,

  顾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在翰林院蛰伏数年,遍阅儒家经典着作,

  更令他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从一个自然科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哲学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