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页 (第1页)

作者:衣青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太皇太后听到内侍转达的话时刚刚更衣完毕,正在喝茶润桑,闻言气得将手中杯子摔了出去,&1dquo;你去告诉薛知道,哀家今日不见人!”

  下面的态度如此整齐划一,其中威逼的意思,太皇太后已经全然接收到了。

  来自朝臣的声势,让身居高位的她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看似是她执掌朝政,但实际上,她却只能倚重朝臣来处理这些事。一旦彼此的想法相悖,朝臣完全有能力逼迫她改变主意。

  这是太皇太后第一次体会到这种糟糕的感觉。即使明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至尊,她心中还是惊怒不已。

  这种时候,她无法心平气和地接见朝臣,不如不见。

  等传话的内侍走了,她才重坐下来,抬手掐着眉心,感觉十分头痛。

  贺卿一直在关注此事,几乎是掐着时间过来求见的。太皇太后想着她在许多事情上都颇有见地,便宣了她来见面。

  地上的碎瓷器还没有收拾,也就成了贺卿最好的切入点,&1dquo;这可是娘娘最爱的一套瓷器,莫不是失手摔了?那就太可惜了。这一套还是惠帝爷在时烧的,后来总烧不出这么好的颜色。”

  她说着,蹲下身捡起一块碎瓷片,放在手心里,摇头叹息。

  &1dquo;你不见哀家正生着气?也不来劝,倒是光顾着看瓷器了。”太皇太后嗔怪了一句。但被贺卿一打岔,情绪倒是平复了一些。

  贺卿这才笑问,&1dquo;是谁惹得太皇太后如此生气?实在该罚!”

  太皇太后的连沉了下来,&1dquo;法不责众,他倒是打的好算盘!哀家也不过白气一回,若当真责罚了,只怕这朝堂上就再容不下哀家了!”

  &1dquo;这话是怎么说的?”贺卿露出了一点惶恐之色,&1dquo;娘娘可是为朝上的事烦心?”

  &1dquo;就是瑞州的事。”太皇太后道,&1dquo;一场民变,既然事出有因,那只需解决了也就是,若真打起来可不是劳民伤财?可朝上的大臣们,似乎都认为该打。却也不想想,如今朝中才略安定些,战事一起,只怕又要生出事端。”

  &1dquo;原来是为了这事。”贺卿将手里的碎瓷片放下,对太皇太后道,&1dquo;外头的事我不懂,不过娘娘若是不生气,我倒有一句话要说。”

  &1dquo;什么话?”

  &1dquo;这一仗,的确该打。”

  太皇太后勃然变色,&1dquo;怎么,连你也要来做说客?”

  &1dquo;我一个方外之人,又是女子,谁会请我做说客?娘娘且听我分说,”贺卿不慌不忙道,&1dquo;外间的事不论,但正因为朝中如今不算稳定,这一仗才必定要打。”

  &1dquo;哦?怎么说?”大抵因为贺卿并非利益相关之人,太皇太后便也多了几分耐心。

  贺卿道,&1dquo;春秋时,楚国为五霸之一,国力强盛。然而楚庄王病逝早亡,年仅十岁的楚共王继位,楚国便陷入了危机之中。为了稳定局面,代理朝政的太后与大臣商议,决定联合齐国攻打鲁国。我也曾听闻,草原民族为了缓解内部分裂与争斗之势,往往总要纠集起来,对中原用兵。太皇太后试想,这是为何?”

  太皇太后也读了不少史书,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1dquo;外面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便可以顺利将矛盾转移,反倒有利于内部团结。”

  &1dquo;正是如此。”贺卿点头道,&1dquo;瑞州自然是癣疥之患,但若是能一振朝廷声威,令朝中大臣同心协力,便是兴师动众一些又何妨?——正是要兴师动众,好教所有人都知晓,国朝仍然稳固。”

  顾铮有些吃惊,&1dquo;莫非薛相在太皇太后那里提起过我?”

  &1dquo;不过是在折子里提了一句。”薛知道捋了捋胡须,&1dquo;太皇太后的手段与魄力,都远比老夫想的更甚,是我朝之幸。再有玉声从旁辅佐,想来高枕无忧矣!”

  &1dquo;学生惶恐,还是要赖前辈们指点。”顾铮低头道。

  薛知道笑道,&1dquo;老了,该给你们这些年轻人让位置了。”

  &1dquo;薛相老当益壮,如今提这些还早。”顾铮并不因为对方的抬举就失去理智。

  的确,薛相在自己的奏折里提了他,太皇太后派他来送这份圣旨,就是以后会用他的意思,薛知道在朝的时间绝不会太长。但不论如何,总不会是今年,至少要等张太后肚子里那个孩子生下来,才会见分晓。

  87。第87章星夜沉沉

  五月初五端阳节,整个京城张灯结彩,

  十分热闹。城中的碧波湖,

  城外的金水河都举办了龙舟大赛,引得无数百姓前往游赏观看。

  第二天一早,佳节的气氛还未彻底消退,

  宫内便传开了消息,言称坤华宫昨夜有紫微星入梦,

  引皇太后拜见太-祖。皇太后醒来之后,怀中就抱着一幅太祖皇-帝自画像,以及天书一卷。

  如今画像被送入天章,而天书则是交由钦天监卜算,

  以破解其上的内容。

  这个消息在宫中疯传了一个上午,

  便飞出禁宫,迅向整个京城蔓延。各种流言不但说得有鼻子有眼,

  将皇太后入梦的情形描绘仔细,还连那幅天书一并传了出去,

  引得百姓们议论纷纷。

  如今京城的茶楼酒肆之中,闲着没事的人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研究这幅所谓的天书。